明清太原堡址初探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69541605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太原堡址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明清太原堡址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明清太原堡址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明清太原堡址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清太原堡址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太原堡址初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明清太原堡址初探 杨彦摘要:太原地区周围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明清时期堡址,通过文物普查及查阅文献了解到,从其历史功能和用途来讲,明清堡址主要为当时居民用以战争和防匪患为主,随着局势的日趋平稳,民族融合和贸易快速发展,堡址又逐渐成为了集镇和商品的集散地。关键词:明清时期堡址防御驿路太原位于晋中盆地,它的周边有石岭关、天门关、赤塘关、阴地关、南关、旧关、娘子关、龙山、蒙山、卧虎山等关山环绕,具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也太原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扼东陉、西陉关,是以谓之四塞也。”由于太原地处我国古代中原旱地农耕经济区和北方草原游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

2、,于是又不可避免地成为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中心,到了明朝更有九边重镇”之说。太原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从境内数量众多的堡址中可见一斑。通过文物普查了解到,在太原市境内共分布有明清时期堡址50座,夯筑而成,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形状。主要分布于太原北部地区,集中在娄烦县、尖草坪区、阳曲县三地,数量占到了92%。堡址或与现代村庄相邻,或与之重合,有的辟为农田,有的仍做居住之用。由于受工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现存较为完整的堡址来看,部分堡址仅设一门,甚至有的只能称之为门洞,如杨家村隆盛堡址、青龙镇堡址:有的堡址设有烽燧、晾望口,如东关口青龙堡址、上

3、薛堡址:还有的像永宁堡址、永安堡址、城晋驿堡址等堡门宽阔,四通八达,与现代村庄重合。就现存完整的堡址来说面积大的均分布在地势平缓、交通要冲之地,但仅有如城晋驿堡址、郑家堡址、南郑东堡址、新店永宁堡址等几处大型堡址,与现代村庄及208国道基本重合,交通便利,设多门,有的内设水井,甚至庙宇。而面积在10003000平方米之间的中小型堡址占绝大多数,依山势而建,分布在地势险要之处,如杨家村隆盛堡址、西关口平天堡址等。城晋驿堡址,位于阳曲县黄寨镇城晋驿村图一)。为明代修筑,清代有补砌。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堡墙基宽56米、残高45米。墙体夯筑,夯层厚

4、约0.15米。设东、南、北三门,现存北门及东门。北门青石砌筑,中设拱券门洞,南北贯通,高约3.5、宽约2.4、深约13.15米,门道青石铺墁。东门青石砌筑,中设拱券门洞,东西贯通,宽约3、深约7米。东、西堡墙外面每隔50米有一马面,马面上宽6、下宽9米,呈梯形。清光绪山西通志载:“成晋驿,次冲,在黄土寨,北八十里至忻州九原驿,西七十里至凌井驿,见额马三十匹,马夫十五名,厂夫三十名。”永宁堡址(图二)、永安堡址分别位于尖草坪区新店村和新城村,为太原市的北大门。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记载,两座堡址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永宁堡址平面呈长方形,

5、夯土筑成,东西长322、南北宽519、残高6.511.8、顶宽27、底宽311米,夯土层厚0.15 0.20米,北、东两面设有堡门。北堡门内部为夯土,外部用砖包砌,门洞高4.65、深11.3米,上置永宁堡”额一方。永安堡址现仅残存东、南堡墙,由黄土夯筑而成。东堡墙残长180、残高58米。南堡墙残长158、残高15米。堡墙顶厚0.51.5、底宽3.75.5米,夯土层厚0.20.4米。明朝为抵御蒙元势力南下侵扰,除在北方设置了九边重镇,太原府还设置了太原前卫、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及宁化防御所等军事卫所,同时又在新城村和新店村修建了永安和永宁二堡。就其地理位置来说,地处平川地带,东望东山,堡址周围地势

6、平坦,本不利于防御,所以筑永宁、永安两座堡址形成左右翼,用于防御,相互呼应,以备战时共同夹击来犯之敌。因其位于太原府通往大同、代州的交通要道上,故又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商旅驿站。据乾隆太原府志卷二十二驿铺记载,阳曲县驿铺有南路二铺:老军营、亲贤村。北路二铺:三交、新店。东南路铺:狄村。东北路七铺:司土窊、青蒿嘴、黄土寨、柏井、马铺头、三和店、石岭关。西北路十铺:赵庄、故碾、向阳村、白板、天门关、花板石、阔角、凌井、扫峪、大傅”。新店永宁堡)、黄土寨城晋驿堡)均在其中,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记载,两处的堡址不论从分布面积上还是具体的功能、地位上来讲,在太原府通往石岭关的驿路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

7、,在这条线路上至今还保存着马庄保宁寨天寨堡址、马庄保宁寨地寨堡址、青龙镇堡址、侯村堡址、北留堡址、南郑东堡址、南郑堡址、黄寨村东堡址、景庄凤凰堡址、南家庄周氏堡院、三畛盘石堡址等重要堡址。结合文献所记载的,老军营堡明代宗景泰初年,山西巡抚朱鉴在太原城迎泽门外筑了大南关城,又在其西面修筑了老军营堡,周围1里90步,开南北两门”。“小店堡,高二丈八尺,周四百丈。北至大马村十五里,大马村至阳曲老军营墩汛十里:南至流涧村十五里,又南至北格镇十里,又南至徐沟同戈村墩汛十里。北至红寺村七里,又东北至阳曲亲贤村墩汛十里:东至郑村十五里,又东至榆次砖井村墩汛五里,乃太原四达道也。”嘉节堡,高二丈五尺,周围五十

8、丈,嘉靖十九年巡抚都御史陈行文修筑嘉节铺、东桥铺、将东铺、三贤铺,南接徐沟县同戈驿铺,以上俱属东南路。”嘲又有清光绪山西通志载:“(阳曲县)东南至太原县郑村界三十里,西南至太原县杨家堡界十里,此孔道也:东至李家山寿阳县界四十里,南至亲贤村太原县界十里,西南至王村清源县界,此小径也。”不难想象,在明清时期,这里既是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必经之路,也是晋商开展边贸的通商之路。在西北路方向,杨家村隆盛堡址,位于尖草坪区柴村街道办事处杨家村东。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X阳曲县志载,堡筑于顺治六年(1649年),称杨家村堡。又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载,称隆盛堡。现存堡址为黄土夯筑而成,建

9、筑平面呈正方形,堡四周均不设门,东侧存一进入堡内的洞口。堡墙长宽均为49、残高7.7、底宽3.2、顶宽1.1米。夯土层厚0.25米,堡墙四角出角方。西关口平天堡址位于尖草坪区柏板乡西关口村西约1000米的山峁上。建造年代不详。堡为村民躲避战乱而修筑,现存为黄土夯筑,平面呈椭圆形,烽燧望台设在西北堡墙中段,堡门南开,为石券门洞,堡内四周存有用于军事防御的暗堡。在娄烦境内,沿汾河流域通往岚县有罗家曲堡址、康家沟堡址、下石家庄堡址、上静游堡址、峰岭底堡址、下龙泉堡址、新舍窠堡址、赤土壑堡址,与215、217省道重合;通往临县、佳县有西果园堡址、姚罗堡址、三元堡址、边家庄堡址、苇院坪堡址、蔡家庄堡址、不算沟堡址、进善堡址、都交曲堡址、折家沟堡址、柳林寺堡址等,与217、104省道重合。可见,这些堡址具有很强的防御作用,而在明清太原地区并无大的战事,多为民堡”,主要为防止匪患所用。通过调查可知太原地区堡址普遍与村庄相距不远,附近有充足水源:许多堡址背山面水、围墙高厚,有的堡址遥相呼应,攻守兼备。随着太原地区局势的日趋平稳,民族融合和贸易快速发展,这些堡址又成为集镇和商品的集散地在明清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