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可读性与耐读性的语言表达策略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69540764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作品可读性与耐读性的语言表达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闻作品可读性与耐读性的语言表达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闻作品可读性与耐读性的语言表达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闻作品可读性与耐读性的语言表达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作品可读性与耐读性的语言表达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作品可读性与耐读性的语言表达策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闻作品可读性与耐读性的语言表达策略 【摘 要】新闻语言肩负着向受众表达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新闻作品的可读性、耐读性与新闻语言的运用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饱含个性魅力的、充满理性光辉的、饶有情趣的语言表达技巧可以使新闻作品词采斐然,情味兼备。【关键词】新闻;可读性;耐读性;语言;策略语言是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元素,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新闻作品具有可读性与耐读性是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境界,除了对新闻事实本身新鲜性、实用性、时代性等要求外,通过新闻语言的优化实现新闻价值也

2、是增加新闻可读性与耐读性的重要途径。一、新闻可读性与耐渎性的主要因素所谓可读性是指读者认可、受众喜读的新闻报道。从直观上看,可读性包括了新鲜性、实用性、生动性。新闻姓“新”,贵在“新”,新鲜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也是可读性构成的第一要素。实用性,顾名思义是指对读者有用,能够满足读者某些方面的信息需求。生动性是指在传递新鲜、实用的信息时,有画龙点睛的标题,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可以说,生动性是新闻的外馐,它对突出新闻的可读性至关重要。一则新闻具有可读性还不够,还应具有余味无穷的耐读性。如果没有这一条,新闻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震撼力和指导性。正如有人描述,新闻是“易碎品”,今天受人欢迎,一时过后就成了

3、明日黄花。而具有耐读性的新闻,才会真正实现新闻价值。耐读性的第一特征即思辨性、规律性。它能反映一件事物内在规律、发展轨迹,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有着哲理的思考,用充满着思辨色彩的语言,给人以启迪、思索。耐读性的第二特征指导性,即新闻报道要有宏观的指导意义。耐读性的第三个特征震撼性,即新闻报道使人震惊、震动、震撼。耐读性的第四个特征史实性,指事件重大、特别重要能在史册上留下一页的新闻。纵观近几年的获奖新闻,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们共有的耐读性,或感人至深,或动人心魄,或引人思索。二、增强新闻可读性与耐读性的语言表达技巧关于新闻的可读性与耐读性问题,其他学者已有过诸多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重点在于探

4、究如何从语言表达方面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与耐读性。1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表达新闻语言总是与特定的时代需求和相应的历史条件相符合的。社会的巨大变革、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多元化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时尚追求,使得各领域都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新闻需要以广阔的视角展现社会的嬗变轨迹和发展趋向,这决定了它跟时代语言的密切关系。在新闻语言中,必然要用大量新鲜生动的词语,恰如其分地反映社会现实,使新闻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时代风采。富有时代气息,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内容,二是富有时代气息的流行语的运用。新闻周刊晾望一篇题为勿让世博之行异化为敲章之行的新闻稿,迅速被各大报纸转载,引起了有过世博经历

5、的人的强烈共鸣。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世博会的“敲章族”堪称一景,每进一处场馆,都会听到工作人员大声通知何处可以敲章,接着一群人呼啸而去,再一次排起队来。对他们来说,场馆展示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世博护照”上能被盖上多少个章。可以肯定的是,以这样的方式盖上最多的章,只能代表最为低质的世博之行。世博会推出“世博护照”本是为让参观者留下珍贵的纪念,竟让许多人将世博之行异化为敲章之行。所以,笔者对一些场馆不设敲章处深表敬意,这至少避免了“误导”,还表明了一种态度:请怀着一颗真诚之心而来吧。世博会无疑是2010年最辉煌的事件,媒体对此的报道铺天盖地,而这篇新闻的作者只用了“敲章族” “世博护

6、照”“场馆”“排队”这样几个极富世博特征的词语展现了上海世博独特的一幕:敲章。在这些富含时代特征的词语背后,揭示的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典型心理特征:浮躁。而诸如,中石油突陷“购房门”、小汽车也来“打酱油”、股民“伤不起”、西安地铁首日轻松“hold住”等富含时代特征流行语的新闻,也因其亲切、时髦、新奇,很符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受众突破陈规,挑战传统的心理,使受众对新闻稿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2饱含个性魅力的语言表达鲜活生动、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是使受众得到满足的前提和基础。一篇新闻报道要吸引受众,就要将新闻中最富有新意的东西,把那些不为人知或知之甚少的事物用新颖的、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出来。充满个性魅力的语

7、言表达可以是深入浅出、把复杂的理论和主题转换为具体的语言,用鲜活生动的评述触动受众的情感;也可以是幽默风趣、字斟句酌,尽力寻找有特色的字眼刻画富有特征的细节,从而产生生动活泼的报道效果,牢牢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当然这也与新闻工作者的经验、学识、素养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2011年湖南邵阳“9-9”沉船事故被多家媒体多方位报道,其中广州日报王石川的邵阳沉船,多少真相亟待打捞一文最引人注目,其原因除了新闻内容具有震撼性外,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极具个性魅力,作者把“打捞”一词同事实真相的调查巧妙地结合起来,希望在这次沉船事故的善后中,相关部门打捞的不仅是沉船,还有更多的真相必须“打捞”。而读者也从新闻稿的

8、阅读中“打捞”到更多的耐人寻味的信息。新闻稿可以没有华美的词藻,也可以缺少幽默风趣,但是要用最具特色的字眼,将新闻中最富有新意的东西,把那些不为人知或知之甚少的复杂的理论和主题转换为具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才能触动受众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3充满理性光辉的语言表达思辨色彩是新闻耐读性的第一特征。新闻要想深入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饱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就应该追求新闻语言的理性色彩,用具有思辨性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哲理性的思考。这既是新闻耐读性的要求,也是受众的理性需求。2010年9月17日凤凰网的一篇新闻“神功”打倒的不是洋人,是理智从电影看狭隘的民族主义中这样写道:近代百年来中国的屈

9、辱历史,在与群体意识中不断被强化的斗争思维结合后,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受害者心理,对于外界的种种刺激,有着远远超出正常水平的反应,甚至恐惧。所谓狭隘民族主义即在于此,但令人困惑的是,这种心理并没有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变化而消减,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在电影这样的栽体上“大放异彩”,对于正力图走向世界的中国人而言,这究竟是福呢?还是祸呢?作者一开始就运用了颇具思辨性的语言给我们提出了问题,然后用准确、冷静的语言从“拳头”雪耻能否代表中国精神?“神话”救国能否支撑民族自尊?“祸国”神功能否不再欺骗人民?“爱国”自卑能否不再大行于事?等几方面进行了理智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应该说,存在于民间的“扬眉吐气”情结与

10、心理,是正常的,自然的,合理的,也是一个国家可以运用的民族主义资源。但如果它被一种错误的激进的民族主义所引导,并带着去寻找“选择压”,那就很不妙了。其实,民族主义思潮本质上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与激情性,像一把干柴,很容易被某一极端主义煽动与利用而走偏。这些文字写出了当今中国一部分人的现状和心态,内涵深刻,闪耀着理性之光。随着受众知识程度的不断提高,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思想的成熟使他们更喜欢理性的力量,更喜欢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新闻语言的理性之美,可以通过准确、冷静、理智的笔触,叙述新闻事实,启迪受众进行理性思考;也可以运用富有思辨色彩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分析事件,探究原因,揭示深刻内涵,对新闻事实

11、做纵深报道。4饶有文学情趣的语言表达新闻既然是以语言作媒介,那么新闻语言的意蕴美、情致美、形象美,在新闻写作中就具有独特的魅力。巧妙运用文学语言,可以增加新闻作品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富有情趣的新闻稿感染力是极强的,其感染力可以源于各种文学表达手法,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感性十足,或意蕴深刻;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也可以引用格言、警句等各类熟语,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触其温,最终达到如临其境之感”。同一篇报道,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感染力就不同。可以这样表达:大型李隆基雕像安放开元广场。也可以这样表达:唐玄宗李隆基昨夜“入住”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新闻事实没有出入,但后

12、者情趣性、感染力显然略胜一筹。同样是移植柳树,可以说“如皋柳树移植进京城”,也可以这样叙述:“如皋柳远嫁京城治飞絮”。“远嫁”一词的形象使用大大增强了新闻的修辞效果。文学语言的使用不仅能很好地表达新闻作品的内容与主旨,还能满足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进而更好地展现新闻的表现力,从而达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的效果。新闻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新闻语言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美的,优美的新闻语言是艺术的结晶。因此,在进行客观事实报道时,要特别讲究语言的艺术的技巧。”在新闻写作与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运用一些语言策略来保证新闻具有可读性与耐读性,使其既能吸引受众,又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