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62846597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 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 三国演义读后感 绣山中学 徐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仍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是一本大书,更是一个瑰丽的传奇。一个始于诗,终究词的千古巨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情壮志相见其中,多少生死离愁湮没其间。更有多数英雄豪杰灿若星辰,不管是武功盖世者,还是滔滔谋略者,亦或文武双全者,皆在三国史上留下丹青赤笔,浓墨重彩。 今兮,那个风起云涌、波澜叠起的年头早已成千古往事,然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却回荡着几多鎏金故事。隔着时空的浩渺,犹有兵戈铁甲铿锵在耳,舌战

2、群儒辩声在耳,谈笑风生余音在耳,丝竹酒器伶仃在耳 今惜,在历史的沉淀之下,唇齿流转之间,光阴恍惚飞漱其间。岁月如斯,我们又该如何笃定的坚守自己?莫须有的愁苦仿佛是触手可及的实体般的存在,泪也罢、血也罢。少年英雄,凌风巍巍于绝巘之上。到底又该如何萃取这时光的凝华所在? 于是,读三国演义,即怀古,又寻觅今朝。三国演义一书,怎离得了一个“酒”字?惜三国英雄,又如品评三国的酒时苦时甜,有润有涩,似厚似薄。忧苦时啜之,狂喜时饮之,悲壮时喝之。长歌当酒,风雨入袖,饮一樽还酹江月。今兮,笔者斗胆与君共饮三樽美酒佳酿,聊惜三国的传奇人物。 第一樽 雅香轻渺 桂花酒杨修 桂花酒优雅温和,幽香缥缈。婉如一叶扁舟,

3、风流多数,却无根无萍。若以桂花酒对比一人,莫过于杨德祖,杨修了。提起杨修,或许最著名的要数“杨修之死”了。 杨修之死,实在令人扼腕。好像这秋风瑟瑟、桂香幽幽,本无他意,却独令人心生悲情。人说杨修之死,死于杨修自身的不识时务,屡犯曹操大忌。然,笔者看来,杨修确因恃才放旷遭致被杀,但客观上,死于曹操之手,却与曹操的品性必不成分。曹操,其实暗藏一颗帝王之心。何为帝王之心?乃不成测。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王侯将相总自称一“孤”字,“孤”,乃“孤家寡人”之意,可以理解为对于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权谋家而言,能够比邻共谈、真心而论的挚友确定是凤毛麟角的。臣子看不透,谋士揣不成,方才得以成就帝王之心。以三国而论,

4、能称上帝王之心的人,不过刘备、孙权、曹操等寥寥数人方称得上佼佼者。可是,以孔明、奉孝、公瑾等人之才智,当真无法揣摩帝王之心吗?非也。他们皆有大智若愚之胸襟,但重在看破不道破。然杨修却未能到达这一境界。因而,同为魏国一大谋臣,郭奉孝一死,曹操以泪洗面;而机灵过人的杨德祖仅几句皮毛之言,却惹来杀人之祸。又,同为天下奇才,云长屡不受操之好意,甚至冒犯曹操,却能全身而退;而杨德祖仅几句冲撞之言,却使得曹操杀心决意。皆因曹操的帝王之心在权衡利弊,宁可舍杨修而震其帝王之威。 看此杨修,有何不令人心生痛惜,只叹天妒英才。杨修与我们又何尝不好像呢?同样的年轻气盛,同样的朝气蓬勃,甚至同样的口无遮拦。杨修本没有

5、错,更不至于以死抵罪。他只不过以一种高调容貌去点破曹操设下的难题,格尽职守的去为曹植排忧解难罢了。非他负曹操,是曹操负他。然,命运就是如此,他甚至往往以一种啼笑皆非的方式掐住你的喉咙。与其纠结于此,与其为了眼前的考试、学习、生活失利便颓废于原地,还不如更放下过去,展望未来。反观前者,才是真正的死于命运的脚下。杨修虽然惨然归天,但却名声犹存,时隔千年,依旧有人记得那往事一一 杨修死后,曹操亦有悔意,甚至命人“厚葬之”。综观魏国的谋士,忤逆曹操而死的亦有荀彧,诋辱曹操而死者亦有迩正平。但其二者即死,曹操痛虽痛矣,未有悔意。唯有杨修死后,反而令曹费神生悔意。三国出名评论家毛论曾讲过“迩衡,孔融、杨修

6、三人,才同而其品那么有不同。杨修,事操者也;孔融不事操,而犹与操周旋者也。迩衡那么不事操,而不屑与操周旋者也”。将此三人放在一起比较,是突出曹操的奸猾。曹操奸虽奸,但终究识人了然于胸,自知杨修其实无大罪,只是作为铺垫其帝王之途的一枚棋子,况且价值还不低,因而心有悔意,更有惜憾之情。 也正是曹操的悔意,更添加了杨修之死的悲怆。一抔黄土一樽黄酒祭故人,杨修,恰如这一杯不甚浓郁却遗有清幽雅香的桂花酒,人去了,却貌似又能使人淡淡的怀想,怀想他的锋芒毕露的睿智和恃才放旷的风流。 其次樽 悲壮浓烈 青梅酒姜维 青梅酒味道酸甜,醇厚之中却又有丝丝苦楚。仿佛豪迈之气荡然于心,好像这青梅煮酒时分的英雄涛涛之气,

7、苦与愁又浓情壮烈的溶于酒中。何人欢喜,何人幽幽?论这青梅酒,不由联想到那位曾以一人之功力,挽尽狂澜的蜀将姜维了。 怕是生不逢时吧,姜维真正开头他辉煌的黄金时代时,却亦是蜀国由盛而衰之时,随即而来便是各路耳熟能详的将领谋臣悠悠长辞。托孤之志留恋在先主的执念之中;忠坚尽瘁最终亦然定格在了武侯泪眼蹒跚的眼眸之中;惜哉,桃园之义气,今兮俱往矣。蜀国再无强将,汉道终临末途。重担仿佛从天而降,突然就压在了尚且青丝犹存的姜维的身上。 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言论,指责姜维在蜀国后期如此大动兵戈的伐魏空耗了蜀国的国力,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笔者认为不然,姜维身上恰恰又尽显人性光彩、大将风范。三国中,文能安国、武能定邦

8、的奇才将士辈出,陆逊、邓艾等大将皆是,但他们哪一个不是身边人才济济,集智集力博采众长。而姜维的身边,能拿得出手的实在寥寥,能在这样困乏的境况下却屡建奇功,足见其智;蜀降,却又能压服钟会欲东山再起,又见其忠。 人言姜维如蚕死丝尽、炬灰泪干。看此姜伯约,不由心生一种酸涩之感,仿佛壮志豪情难言一尽,荡然于怀、恢廓一场。人说走投无路怕就是形容这样的情景吧,就如这酸苦的青梅一般。其实,生活亦如此,虽不及生死殊杀的地步。但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窥,四处的困难背后仍是磨难。何尝不如姜维所面临的场景,血战剑阁,不过是一场洋洋洒洒的期中考;挥泪戎场,亦不过是学业、生活上的一粒绊脚石耳耳。然而相比之下,我们亦未及万

9、念俱灰之地。想千古纵横,哪怕背水一战,依旧有人不断抗争于窘境;哪怕英雄折腰,也要重于泰山。相比之下,我们所挑战的实在是轻如“鴻毛”。即使所谓的“绝境”,也不过是劳绩单上的一丝懊丧罢了。 又有何人可知,姜维在结果被困于众军之中又有所想呢?可能是天命吧,三国一书,虚虚实实,分分合合,皆天命也。惜庞统死于乱箭,天命也;卧龙逝于病榻,天命也;云长兵败麦城,天命也。然姜维之死,诚恳的使人感受到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无助、愤慨、凄惶。悲哉,姜维仿佛螳螂挡車一般,在结果的关头他所拼搏的并非是一望无际的大魏兵马,而是滚滚驶来的历史车辙。明知早已江郎才尽,却仍凭借这一腔热血无怨无悔的投身于大蜀之中。他才是真正的身虽死

10、而名犹存之人,他才是真正的历史赢家。 今兮,今惜。大将姜维到头不过一捋亡魂幽幽,留下一樽青梅酒,余香绕梁。亦不知在追悼,还是如故在无休无止论着英雄旧事。更应了那句荡气回肠之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所以,伯约之后,汉道末也。嗟夫,反观今日,我们所体验的一切都如一抹烟尘,于耳耳间便消散的无影无踪。哪能比得上姜维为之奋斗40余年的尽瘁执念,我们又有什么道理不去为着青春咬牙搏杀一把? 第三樽 醇厚绵长 黍米酒司马懿 人说三国全书不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句话了了。此话不错,三国以汉而始、以晋为终。谈晋朝,先想三人:司马懿、司马师与司马昭,此三者为父子矣。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三国,以惊

11、涛骇浪来形容或许绰绰有余。他的这一辈子实在太过波澜,有着悄悄无闻,亦有风云迭起。到头来,值耄耋苍苍之年,却不过撒手一去,反而自由。 如这杯黍米酒般,看似清清如水,实那么浓郁飘香。这细腻与绵长交织于唇齿之间,恍然间,貌似又有那兵戈之声、丝竹冉冉重韵耳畔。如这缥缈的一生般,忽而是苦尽甘来、忽而是丝丝沁香,然了又是一爿的黑色与虚无。仿若黄粱一梦,浸湿的衣衫,方才品得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三国是一场大戏,烦愁零落的梦幻。司马懿无疑是成了结果的“渔翁”,但是这其中的愁苦与酣畅又有几人能懂。 或许,仲达并非是三国中那一个最风云的人物,但他十足是一个最懂人情世故所在、最为坚韧的角色。他的权谋可能稍逊孔明、聪慧可

12、能也略不及杨德祖,所受的信任在曹操的猜忌下也大打折扣。但是,司马懿是一个“大智”之人,他不同于杨修的持才放旷,反而是一个极为内敛与隐忍之人。说司马懿之“智”,其实也可作为一“忍”字、一“知”字、一“志”字。 说其“忍”字,其实是最为明显与最外观的。司马懿与曹家倒是有着极深的渊源,不但侍奉三代曹家人,而且都身居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即使如此,打曹操以来,曹家对这个“好友”的质疑就一刻没有停过。甚至在曹时,还差遣其子曹丕说,司马懿乃睥睨之人,可利用,但万不成重任。无论是曹操的暗夜刺杀,还是曹睿的贬其重权,亦是诸葛亮的巾帼、女衣之辱,在司马懿看来,都不过耳耳。依旧安然自若,以一种极为平和与宁静的容貌去坦

13、然面对。至于最出名的一次“忍”,莫过于曹爽的叩门暗察了。司马懿以高明的演技,告成让曹爽认为自己已经半步于黄泉,从而大大放松机警,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去赢得这场兵权之争。仲达之“忍”,非苟且、非忍气吞声,而是一种谋略与胸怀。也正是由于他这样一种不逞一时之快的性格,和沉稳的处世之态,才使司马懿能步步为营的走到三国结果,成为成就他的重要理由之一。 然,其次司马懿更有一“知”字,这个“知”表示知己知彼、表示知人知心,更表示一种眼界、格局。在三国这场大戏中,他知道自己身处何方,知道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更知人心的险恶。不同于杨修的放浪不羁,司马懿甚至能完全隐藏自己的才华。他亦知人心,也能一眼就看透曹操的内

14、心。但同时又能以忍持戒,一次次化险为夷。以至于成了曹操身边唯一一个心存杀心,却无可下手的重臣。曹操也是个知人之人,他知道司马懿与自己身边的其他心腹并不一样,所以也从未有一日将他当做自己的腹地之人相待。可能这也是种悲哀吧,君臣隔膜便在彼此的猜忌中得以呈现。司马懿亦知政治千秋,从不争夺功绩。可以这么讲,“知”字赋予了司马懿得以立足于曹家的根本。 但是,空有外表。司马懿最为核心的便是其“志”。曹操煮酒以论英雄,以刘备和自己为天下英雄。但是曹操在这里,或许还落一个英雄,便是司马懿。何为英雄?心有天下,胸有涛涛,不挂红尘繁事之唇舌间者,英雄也。莫非司马懿当真只是一谋臣、一忠臣吗?非也,忠臣为国,不为私心

15、。如姜维、夏侯惇之辈,一心向国,心无旁骛。然,司马懿是个有私心的人,他一向在侍奉魏国的同时不断巩固司马氏的实力,直至能与魏国不分伯仲。在这一点上,曹操可能还要略逊司马懿。司马懿的眼界极为宽广,想到自己的儿子、孙子甚至后世。 他在博弈,而高明之处在于谋篇布局有自己操手。又何不说司马仲达所博的是天下的沉浮。看此司马懿,又何不为之慨叹。能将聪慧与言行如此高明的合作的人实在不多。说司马懿处事圆滑,其实也不犹为过,但他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反而是他的一种内在品质。试看当今社会,其节奏之快即令人欣慰,又令人担忧。观司马懿之聪慧,提防一种格局和积淀。三国一书便是最好的佐证,为何三大国家纷争多年,却被这么一个“晋”字所取代?大智,看似轻易,实那么不简朴。司马懿之所以有作为,或许还得胜在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泰然自若的心境了吧。而这样的心境却反而是身处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所最最缺少的。以身边的校园生活为例,人与人之间的忍耐与宽容仿佛始终保持在最低的位置。往往见同学之间哪怕一点的摩擦与纷争,就必定瑕疵必报。轻那么不过谩骂数语,重那么甚至拳脚相持。 曾几何时,我们仿佛早已迷失在了遥遥的长征之路上,最初的本心早已变了质。彳亍之间,是否还能想起自己的初衷所在;彷徨之间,是否还能听见当年的呐喊余音。司马懿自始至终却人坚守着那一份本心,他质疑过、迷茫过,却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