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6)

qq30****018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3.44MB
约24页
文档ID:26205270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6)_第1页
1/24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起源-原始社会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奠基-先秦时期(1)背景: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社会出现大变革,礼崩乐坏2)表现春秋:孔子对西周的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影响,这一时期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儒家孔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法家韩非子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礼);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2.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的意义:形成-秦汉时期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2.汉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董仲舒发展-魏晋至宋元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1)魏晋-隋唐时期:概况: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结果: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2)宋朝时期1.背景: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吸收佛、道思想2.代表人物及主张:(1)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理学集大成者2)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3.影响: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朱熹(1)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转折-明清时期王守仁衰兴-近现代以来(1)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时,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新文化运动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民本思想(政治观)(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3)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孟子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1)形成: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影响: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顾炎武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表现: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屈原7.和而不同(处世观)(1)人物及主张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孔子、孟子将和的思想上升到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视其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他们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影响: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城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中华文化延绵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特点1.历史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现实价值:为中国社会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2)价值1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中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二者都认为()A道生万物 B顺应天命C人定胜天 D天人合一D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为诸子学说提供了实践舞台,各家学派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A否定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推动了新型社会的理论构建 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C 3.南朝时,梁武帝“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陶弘景一手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世界,却在晚年宣称,自己是胜力菩萨下凡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信仰的多元化 B儒学受到严重冲击C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政府注重道德教化A4.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

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这有利于中华文化( )A.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