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五十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60909446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第五十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辽宁省大连市第五十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第五十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第五十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大连市第五十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课内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

2、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

3、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12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13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两种声音的描写,巧

4、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14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

5、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参考答案:12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3分)13D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项正确,A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的特点,没答到要点。) (3分)14A (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

6、,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3分)略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老子与庄子都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子夏、孟子、荀子均有传承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汉代司马谈论大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反映了汉朝政

7、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趋势。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子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吃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才出现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

8、于吉、宫崇等人之手。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

9、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学讲无为、清静、合一,与道教的宗教修养有关,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与道教毕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1. 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一项是()A. “道家”名称是汉代司马谈在论大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B. 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

10、传承关系,系统清楚,号称显学。C. 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称儒家,墨子等自称为墨家,老子、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D. 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2. 对原文有关老子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东汉末年,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影响。B. 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C. 南北朝时,老子演变成“太上老君”,是受佛教大乘兴起的影响。D. 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东汉末年,汉中张鲁开始把它奉为道教典籍。3.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子

11、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都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从人变成神的。B. 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是因为其哲学思想为道教的宗教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C. 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D. 道家的出现,是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发展的结果。参考答案:1. B 2. D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B项,是为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有“儒家”

12、“墨家”之说,与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的说法无关。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错在“仅限于汉中地区”“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的太平经,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说明中原地区也有,只是少而已。B项,“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

13、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错误。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的是巫术、符咒、炼丹、气功。C项,文章是说“道教与佛教一样,都经历了由一元神到多元神的变化”,不是说“道教是受佛教的影响”。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黄巾起义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农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分析可知,文章只叙述了“黄巾起义等利用道教的,没说太

14、平经。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427题(18分)坦然走过乞丐毕淑敏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理由,是她说自

15、己不喜欢乞丐。凡人不敢说厌恶乞丐,特别是女性,那样显得多不善良啊!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无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人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予的喜悦。于是乞丐就成了常说常新的话题,名著中的乞丐常常是睿智和淳厚的,平常人也有很多与乞丐有关的故事。听过一个女子讲述,她最终决定嫁给丈夫,是因为那个男人在看到乞丐的时候,总是一往情深地掏钱,某次竟把请女孩吃饭的钱悉数捧出,以至于两个人只能空腹沿江散步。女孩认定男子值得信赖,很快和他结婚了,那个衣衫不整的乞丐不知不觉中成了红娘。当我对女孩见微知著的聪敏欣赏不已时,她脸色陡沉,说婚后不久发现丈夫狭隘虚伪,很快分道扬镳。于是那个乞丐又在浑然不觉中成了罪人。我茫然了,不知如何对待这大城市眉眼上的瘤。某天和海外宗教界的朋友结伴走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脚的地方,却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的惨和气味的熏,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我知趣地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她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我尊重地闪开为好。她端庄地走了过去,俯身对残疾老人说,请您让一让,不要阻了通道,您没看到人们都绕开您走吗?这让大家多不方便啊。老人抬起半张脸,并不答她的话,我行我素道:行行好,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