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办新世纪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企业地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行政级别决定的即便是军T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命力引起这种观念变化的历史性事件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企业改革,特别是时事热点的隐性知识考查,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引起这一认识变化的原因是1 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这次谈话起到了打破思想束缚的作用,因此B项正确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但是计划经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以排除;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打破教条主义的重大事件,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考点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考查角度:(1)再现与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2)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命题可能从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2.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出了 A.“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 D.“建立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参考答案:A3. 著名学者费孝通说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参考答案:A4.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参考答案:B本题考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国共十年对峙学生做题时只要注意1933年这一时间就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了,八一节确定的这个时间的军队只有红军5. 1974年6月,在美国的一再倡议下,除爱尔兰之外的欧共体8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首脑共同签署了被称为“新大西洋宪章”的“大西洋关系宣言”。
宣言强调,美欧间要在“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之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宣言”是在西欧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上升的背景下发表的B.美国力图通过此“宣言”,将西欧绑在“美苏冷战”的战车上C.发表此“宣言”的实质目的是要维护美国“一超多强”的超级大国地位D.“宣言”发表后,美国成功的遏制了西欧经济的崛起参考答案:A6. 《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除井田,民得卖买”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参考答案:C7. 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曾经说过:“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政府就根本没有必要……在构筑人管理人的政府时,最困难的是:你先得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来,你还得让它能控制住自己 这表明他主张A.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保护公民的个人自由 D.用民主的议会权力来压制行政权参考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政府……能控制住自己”可知这是一种能避免政府独裁的原则,故选择B项;D项“压制”一词表述有误,故排除。
8. 2010年11—12月,第1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墨西哥坎昆拉召开,各国政要在此讨论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的整体行动方案,最终通过了两项决议其实我国古代人民早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西周律法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唐律》中更是划出禁伐区和禁猎区等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我国古代就意识到全球变暖问题 B.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C.立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D.重视生态平衡自古就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参考答案:C9.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下列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言论中,蕴含和谐思想的有( )①“兼爱”“非攻” 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④“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10.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A.商代B.西周C.春秋战国D.西汉参考答案:C【详解】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经济逐渐取代刀耕火种,故C项正确;AB项时仍然是刀耕火种,排除;西汉时期个体农耕经济有所发展,故D项排除。
点睛】首先分析“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11.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义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参考答案:D考察近代世界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合材料俄国十月革命,一方面受外部因素马克思主义、一战等影响,一方面根源于俄国内部“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所以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12. 《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伏尔泰的天赋人权C.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D.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参考答案:A启蒙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学生对材料正确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政府是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是人们达成及契约的产物。
卢梭的中心思想有两点: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是人民通过契约这一形式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必须保障这一自由;国家主权在民,推行民主政治,也就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这两个理论,所以A正确13.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刚打完的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这些蛮夷依仗船坚,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甚至还控制了大运河沿岸的一处要地,迫使皇上作出一些让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考答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占领了南京, 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故本题选 A 而 B 时期不符合题中的 “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甚至还控制了大运河沿岸的一处要地” C 和 D 时期,清政府对西方已有所了解,不会出现题中的“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名师点睛】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又称“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29日(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爆发的战争。
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清钦差大臣林则徐奉道光帝圣旨于1839年6月3日在广东虎门销烟,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清军节节败退,战争最后以清国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告终鸦片战争是中国签下不平等条约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将中国紧闭的国门打开,中国开始从封建君主制国家逐步转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并且所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也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14. 欧洲近代史上,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⑴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⑵“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⑶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诞生⑷“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A.(1)(2)(3)(4) B.(1)(4)(2)(3)C.(2)(4)(3)(1) D.(4)(1)(3)(2)参考答案:B15.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发生的变化有:①外国商船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②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权利 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B16. 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 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参考答案:C17.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托孤)则霍光、金日(砃);其余不可胜纪”,与上述人才兴盛有关的制度是 (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参考答案:B18. 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进入21世纪后,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的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B.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C.全球化日益加深国人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