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潞城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专*** 文档编号:258749169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7.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潞城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潞城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潞城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潞城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潞城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潞城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8分,每小题4分)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汪政 (1)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其他语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来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阅读与鉴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距甚远,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传统经典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教材历来重视经典的重要原因。

2、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面对历史,是接受,是传承,是将受教育者变成有历史感、有深度的人,理想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次,从学者对经典的定义来看,经典来源于人们对经典标准运用的结果。经典从来不只是它们自身,它同时体现着复杂的价值、立场、趣味甚至权力,当某一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典具有普世性时,它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对经典的阅读,既是对作品自身信息的接受,更是在了解和熟悉人类经典的标准,学习和验证这些标准。 (2)虽然如此,语文教材是否纯然由传统经典构成还是有争议的,这自然涉及语文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的属性很多,但当代性显然是其重要的品格,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读

3、史讲典,而是学会语文生活,要让学生毫无阻隔地融入到当下的语文生活之中,但语文是变化的,古人与我们拥有不一样的语文生活,如何衔接彼此的经典与当下的语文生活显然是一个难题,而最便捷的方式无过于将当代作品引入教材,它意味着将当代人的生活、精神与价值引入课堂,将当代的文体、文风、语言状况与表达方式引入课堂。不过,当代作品与读者共处于一个时态,文化氛围和价值系统之中,这种近距离的关系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对作品本身的价值或可能具有的价值予以认识和定位的,即当代作品无暇从容地从历时性的普适性的角度来确认它的经典。 (3)不过语文教材在教育功能之外另有职责,那就是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与建构,语文教材一直是作品经典文

4、化及其传播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当代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打通传统经典与当代作品的血脉,而且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转化,又是如何被“革命”的,体会到经典标准的运用,更可以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建立起对自我语文生活的主体性,树立当下语文生活的信心,从面对经典的生活在别处获得现实生活的此岸性。(节选自名作欣赏2012年第11期,有删改)6下面对文章中“传统经典”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考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传统文化。B没有传统经典,我们就难以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的精神史可能就会断裂。C作品能否成为传统经典,取决于它包含的信息,所传达的经验是否具有普世性。D阅读传统经

5、典,能够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加深我们对经典标准的理解。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当代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品格, 引入当代作品已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B我们有可能在当代作品中寻找到新的经典,并远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 C当代作品能打通传统与当代的血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作品的“革命”性。 D引入当代作品是当代人语文生活进入课堂教学最便捷而且最可靠的方式。参考答案:6C(A.综合“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淘洗筛选得来的”等句看;B.综合“传统经典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我们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等句看;C.参看第一段,“传统经典是最好的教

6、育内容”原文中没有依据,也推断不出,文章第一段所强调的是传统经典的重要性、不可缺少,是了解历史的必需途径;D.参看第一段后半部分)7. B(A.参看第二段第一句;B.综合“语文教材参与语文经典的寻找与建构”、“更可以远距离地体验到当代文化精神”等句看 C.“革命”在原文中指当代作品如何“适应”“经典标准”; D.“最可靠”有误,从第二段后部分看这恰恰是有风险的;)略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白发上津城梅 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

7、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宏,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8、!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咴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上津饱经战争

9、创伤。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只12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

10、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

11、!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16、本文主要写作对象是上津,作者为何要写漫川古镇?(3分)17、请概括上津古镇的特点。(3分)18、本文写的是上津,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19、文章最后一段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探究其中画横线句子的意蕴。(6分)参考答案:16、内容上,通过写漫川古镇突出上津是秦楚相依的古镇。(1分)写漫川古镇秦、楚不同文化相揖让和鄂、陕息息相依的景象,与下文上津古城饱经战争创伤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如今和谐安定的景象的赞美之情。(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上津是秦楚相依的古地,引起下文对上津的描写

12、。(1分)17、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交通要道,连通四海);历史上饱受战争之苦;古城很小;美女多;有生命力。 (一点1分,对三点及以上得3分)18、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运用虚实结合(联想)。由眼前的上津联想到它的历史,写出了上津悠久的历史文化。借古抒怀(古今对比),借上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赞美。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借上津古城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呼吁保护、发展和继承传统文化。(一点2分,答对3点给全分)19、 “老”,指千年古城上津,也指了中国传统文化,“小”指年轻镇长,也指生气、活力。(2分)一“老”一“小”相映衬,写出上津古老而又有生命力,也写出了

13、中国传统文化将永葆青春,有生命力。(2分)表达了作者对上津古城将得到保护和中国传统文化将被继承、发展的美好憧憬。(2分)说明:此阅读题虽然网上最早见于武汉市2012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中,但题目设计与此迥异,而且为了更好避嫌,废掉了第16题的选择题。由此带来批改量的大增,特表歉意。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钦慕西学。古籍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已然成为天书,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词学家叶嘉莹对此深表担忧,她说:“守着一座宝山却不自知,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中国古典诗词真的蕴含着足以教化人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吗?在她的新著小词大雅

14、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中,我看到了她的救人良方。这本书讲的是词如何体现人生的修养和境界,读者如何看待这种修养和境界。这种精神层次上的指引,恍如醍醐灌顶,直击人心而无法坐实。“小词”之称,来源于宋初文人,从晚唐至清,文人雅化词的努力一直没有断过。从内容的本质上讲,词的雅化过程,即由直接写美女和爱情转到文人通过写美女和爱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说白了,就是让读者从美女和爱情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能体现士大夫特有的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叶嘉莹在她的新著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只在讲述写美女和爱情的小词能引起读者联想到修养的原因时,谈到人对于爱情的投注和对于学问、事业、理想的投注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而沟通

15、联想的媒介,即书中所讲的“微言”。“微言”给读者提供了无数想象的法门,让读者觉得似曾相识,又无法确指,因此有一种神秘感。小词的魅力也就体现在“微言”里。这个“微言”,靠的是文人的逐步参与,最后的果实是“雅”。所以雅与作者的学养、识见、胸襟密切相关。张惠言的水调歌头,用春天的景物作比,讲述人不能只向外追求功名利禄,还要向内追求内心。一味地向外追求,只会迷失自己,只有坚守自我完成的信念,才能提升生命的本质。同样是面对人生的痛苦,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旷达和王国维“可怜身是眼中人”的绝望,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小词中无论是“担荷人类罪恶”的悲悯还是莺燕无猜的笃定,无论是美人迟暮的无奈还是惆怅依旧的胶着,都是词人百转千回情感的投注,也都是词人人格精神的投射。因此,清代词学家谭献评词时才会有“胸襟学问,酝酿喷薄而出”(箧中词卷三)的感叹。这些胸襟学问,这些人格精神,与我们的人生,与我们对事业与爱情的态度,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是相关的。我们也曾见到生命的无常,我们也曾遭遇理想的挫败,我们也曾奋进,我们也曾迷惘,古典诗词中的心魂,在今天亦是生生不息的。不从词史上勾勒词之雅化的历程,而是从具体作品中拈出词之大雅所在,是叶嘉莹拉近古典诗词与当下生活的关系的努力。词的大雅,因为“微言”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