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中游走感觉背部有东西在游走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58746132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东西中游走感觉背部有东西在游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在东西中游走感觉背部有东西在游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在东西中游走感觉背部有东西在游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在东西中游走感觉背部有东西在游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在东西中游走感觉背部有东西在游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东西中游走感觉背部有东西在游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东西中游走感觉背部有东西在游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在东西中游走感觉背部有东西在游走 “东西”,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方向,太阳出来的那一边称为“东”,与之相对的为“西”;二是物件,有时也指人或动物。梁秉钧的新诗集就名为东西。这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明显而又暖昧的字眼,总引起人无限的暇思。是空间上的东与西,还是实物的某件东西?是心理上相去甚远的距离,还是想象中某个独有的记忆?没人能草率地下结论。即使读完整本诗集,“东西”的概念仍是游移不定的,它不是凝固、单层面的意义表述,而是在空间的游走中,在多层面多角度的概括描绘中逐步充实其多元的内涵。这正是梁秉钧的高明之处。周蕾(ReyChow)说:“对于打定阅读梁氏

2、诗歌的读者们:放开怀抱大嚼吧!”一个“大嚼”,外观上看虽然有违诗歌需逐渐品评的审美情趣,但实际上却一语中的道出了梁诗言说风格的纷繁和书写意蕴的丰富。东西除了秉承其诗文“以山水人物为对象”的特点外,以大量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人诗,梁秉钧在食物的消耗表达中,从另一个视角切人,探寻更为深远的文化所指。 很久以来,香港在文化身份认同这个问题上总在边缘徘徊,这与其殖民地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19世纪中叶,香港采纳的便是完全西化的殖民地教导,但汉语言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大量传统仍得以留存下来,这就造成了其在身份上的难堪:它或者只能在这局促的空间中迷惘地来回奔波,或者选择一方坚强地在岸边遥遥无期地守候。但无论哪

3、种选择注定都是痛楚的,这种飘浮、隐晦而又无从说起的感觉,加倍使它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界定感到压抑和苦闷。香港文化已不能轻易地被归属于哪一方,殖民地“居民和精英学识分子认同于殖民者的文化,当他们对付自己本地的各种文化现象时往往不自觉地套用殖民者扫视和评定事物的标准与理论”,然而被殖民者在复制殖民者文化语言时,又“往往掺人本地异质,有意无意地使殖民者文化变质走样,因而流失其正统权威性”。因此,香港的文化是一种“非完全是西方的,又非完全是中国旧有的文化形态,这种混杂的文化形态,使香港拥有一个难于确定的文化身份”。身份的模糊使人们在潜意识里深藏着焦虑、迷茫与自卑,这种心绪的积聚,至“九七”回归后一发不成拾

4、掇地表露出来。“九七”的顺遂过渡,终止了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但由于英国对香港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治,致使香港在回归后仍不成制止地进入所谓的“后殖民主义”时代。人们企图在对香港历史的追溯与寻根中,从集体无意识的沉淀中,寻求对自我文化身份的界定。但到底自我的身份如何界定呢?自我与“他者”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正值人们在本地狭隘的空间中乐此不疲地怀旧、追思之时,梁秉钧却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在东西方的游走中,在不断地体验与反思中,给人们供给了另一个对自身文化身份举行远距离扫视的空间。“东和西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加起来却是多数事物。东方和西方碰撞渗透,彼此混杂而产生了许大量多东西。”

5、梁秉钧就是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毫无美感可言的事物中寻求突破点,在一系列看似杂乱无章、毫不引人注目的细节与片段中衍生出丰富的文化意蕴。没有温情脉脉的诉说,没有感人肺腑的铺陈,没有花枝招展的渲染,一切都那么平淡,那么熟谙,但又都那么丰富,那么希奇。一场雨,一枚辣椒,一个苦瓜,一碗鱼汤,一次雪后的漫步,一程短途的旅行,梁秉钧以它们真实独特的面貌人诗,不加任何修饰,酸甜苦辣不言而喻,使诗呈现出丰厚而又新颖的质感。在这些非英雄式但又充溢着想象力的并置中,梁秉钧不只是单纯地罗列物象,消耗阅读,而旨在跨过文字的外观,透过空间的折射,在东西来回的腾挪和互涉中,反观香港含混暧昧的文化身份,为其界定、认同的辗转和

6、担心开启另一扇理性端详和反思的大门。当人们习惯性地从某个固定的角度,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对付同一件事物时,无论道路如何曲折,过程多么艰辛,对事物的认知结果大多只会滑落为同一种范式,激不起一丝涟漪。而当“一个人置身目生的文化之中,自然会忍不住对时间和空间敏感,对文化和言语反省,对事事物物对比异同,一方面尖锐地感觉差距,一方面寻求是否有共通的规律”。于是,梁氏的游诗带着人们在文化的旅行中拨开眼前的纠葛,突现一片豁然开朗的空间;带着人们在越界中静观“他者”,反照自身。普遍的一颗人面,一片叶子,梁秉钧却能在平常的言说中让人穿过外观的沧桑直抵深层的文化阐明:青涩的表皮紧抓住自我又总招引不相干的邂逅不愿

7、被误当橄榄或山稔老想说领会自己的味道人面把一所房子卷成一副铺盖总怕有种种差池,漏失了熟谙的语言与泥土,连根拔起犹如雪雁向南展翅穿越冰封之地寻觅和暖的港口,却老又怕招惹两幅土地排斥:一片叶哪里载得动这么多烦忧?渡叶白饭为什么这么难以咀嚼?你说它们可能掺了糯米为了冒充其他的身份?月夜里纵横大量小巷没有人依恋狗吠但且再走一段路异乡的生活令你薄弱了?我们是还未回家的孩子没有领导人的晚上古怪耳语引诱大家出卖心爱玩具在新歌剧院旁边的小巷徘徊可相信自己会找到新的家乡?在巴黎“中国俱乐部”吃毛沙拉一个不经意的“邂逅”、“漏失”,一次茫然的“冒充”、“排斥”,一段蜿蜒的“寻觅”、“徘徊”,文化身份的难堪尽在不言

8、中。想说明自己的心迹,却无人可诉;想追溯自己的过去,却无迹可寻;想收敛自己的放纵,却无处可逃。在游的旅程里,在空间的延迟中,文化身份的物象在不断地置换,切移到各种概括的描绘中,而不是抽象地悬浮于半空。在这更宽广范围的互涉下,为文化身份反身端详供给了各种可能:鲁迅先生在我们的早餐里已经消化了,走了一个早上去看中国作家在东京的住宅当日手种的牵牛花已没有空间来自上海的学者跟韩国挚友说他尝过最美味最道地的韩国泡菜是一位学者的夫人亲自弄的多了不起的手艺!还有耐性!把白菜酱腌升华成另一个生命我们正在说王家卫的凤梨罐头他打断话题问白小姐可也会弄泡菜吧?我们那位穿牛仔裤的白小姐尽坐在那儿摇头想来她还对比热爱凤

9、梨罐头刚上楼来的那个人,年轻挚友说长得有点像周星驰没有什么人长得像高仓健了辣泡菜从鲁迅先生的被“消化”,高仓健的退场,到周 星驰的崛起,从年轻小姐不懂得弄辣泡菜阐发引申到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逐步失落,前卫与时尚的异军突起。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在现代时间中逐渐地被磨蚀,沉淀在传统中的文化原质也在随着被消解,文化身份当然或多或少地因此而被解构。于是,原本就难堪的文化身份多了几分脆弱与跌荡。可尽管如此,梁秉钧并没一味地感伤或颓废,而是照旧地弥漫深情和执着:我熟悉你不自今季一再回来寻觅踪迹寒冷的日子等你结果从暗澹等到亮堂知道你变化的颜色并没有向你要求希奇只望你持续是你自己莲雾在香港这个后殖民主义的时

10、代里,殖民者遗留的痕迹无处不在:生活方式,思维方法,时尚潮流,甚至广告上的符号、街边的招牌都朦胧能看到他们的影子;而传统文化在殖民者百年的冲刷下虽已略微褪色,但“根”的影响依旧存在。香港的文化身份,既不归属于英国也不完全等同于大陆,但这并不等于可以撕裂它与传统的联系或碾碎其背后的历史因缘。香港文化身份的难堪含混,正是由于它这种二重的边缘性,由于它这种非中心、不稳定的文化形态。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可能令人睥睨的边缘性,使香港的文化获得一个更为广阔、更富于弹性的进展空间,使它更易于采纳来自东西方的非官方、非主流、非中心话语的各种混杂前卫的思想,更具有兼容并收的开放胸怀。事实上,香港文化的这种边缘性造就

11、了它的独特性:相对于中心、主流、精英文化来说它只能偏隅一方,发不出令人注目的声音;相对于边缘文化(即流行文化、群众文化),它却成为名副其实的另类中心,焕发出光辉夺目的绚烂光彩。虽然香港不是流行文化的发源地,但它却十足算得上流行文化的制造中心和中转站。它从欧美等发源地接纳各种新的流行信息,拆构、重建、制造出立足于本地的各种流行时尚,并借着地理优势使其流行大陆。于是“另类中心”的名字当之无愧地非它莫属。这种边缘文化、流行文化由于商业成分的渗入和牵涉,并没有以一种纯粹的、精英的容貌展现,更多的是顺其自然地导向消费。因此,香港文化给人的更大感受不是它的审美性、启发性,而是它的消费性和物质性。梁秉钧也深

12、刻地熟悉到这一点,但他“并不简朴地附和香港的商品文化,但却以一种深切承受的方式投身于这个文化之中他让自己牵涉进香港的物质主义中,令它充溢而多重预制的形态表览无遗”。在梁氏的诗中,从早期的雷声与蝉鸣、游诗、形象香港(CityattheEnd。fTime)等到新诗集东西,从不缺少丰盈的物象,视觉总是饱满而奢靡的。梁秉钧在坚持一贯的物件的消耗端详中,不断地拓宽物件投放的空间和历史背景,把不同时空的物象并置于共时中,在同一层面上作多样阐释解读的可能;在物件与空间的滚动中,促进物与物、物与人,或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梁氏的东西,更突出这种“游走”的书写。在不断地互照互比的镜像中,梁秉钧以深切恳切的情感关注文

13、化身份的迷失与焦虑,把它置放到不同文化语境的交融中来重新扫视,反观其多层内涵。香港的文化身份,不是一个凝固、稳定的所指,它包含了多重痴缠的意义层,我们不理应公式化地为其画圈圈,定框框,使其模式化,而理应让它在这种能容纳不同文化养分的空间中自由伸展,抛开历史的重负,保持文化原质。就如梁秉钧在黄色的辣椒中期冀的:从纠缠不清的植物关系里开展自己以爽脆的笑容梁秉钧不是饕餮时代的拾荒者,也称不上是“麦田的守望者”,他只是“在不事渲染的现实凝望中寻求更大空间的文化交会和精神超越”,在空间扩展与时间延迟的“游走”中完成对香港文化的另一种书写。解释:周蕾:一种食事的伦理观,作家2022年4月第15期,香港作家协会出版。梁秉钧:半途梁秉钧诗选小序,香港作家出版社,1995年。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第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洛枫:世纪末城市香港流行文化,第4页,牛津大学出版杜,1995年。梁秉钧:(在时差中写作,香港文学总第208期,2022年4月号。梁秉钧:半途梁秉钧诗选附录:(游诗后记),香港作家出版杜,1995年。周蕾:(写在家国以外,第139页,牛津大学出版,1995牟。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第53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责任编辑半夏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