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语文教学总结三篇

上传人:一招 文档编号:258744867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语文教学总结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语文教学总结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语文教学总结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语文教学总结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语文教学总结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语文教学总结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语文教学总结三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语文教学总结三篇学校语文教学总结 篇1 我校实施语文课程改革已经两年了。本学期,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部语文教学工作着力于进一步讨论新课程,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状况,运用各种机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更新训练理念,培育讨论精神。特总结如下: 一、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1、本学期连续启动常规工作调研机制,先后对七、八、九三个班级的语文教学进行了调研。为使常规管理体现常态落到实处,调研时间、及班级都是临时确定的。初一班级共调研 节,其中优课 节,占 %,良好 节,中等 节,占 %;初二班级共调研 节,其中优课 节,占 %,良好 节,中等 节,占 %;初三班级调研节数

2、相对较少。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老师能较好地执行教学常规,在备课、上课、作业等方面呈现出仔细、自觉的状态,同时涌现了一部分锐意改革的“新课堂”。当然每个调研综述也在确定优点的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我们改进工作的方向。所以,这一常规调研机制有效地促进、维持了“真实”的常态工作水平,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措施。 2、除课堂调研外,其它语文常规管理工作也是常抓不懈。如作业,本学期实行的措施是,取消学科组统一检查评比,由各备课组长负责,不定期地对本备课组作业(随笔、作文、练习册等)进行检查,相互提示、督促。 二、教学讨论切实可有效 1、本学期语文学科坚持了多层次的公开教学活动,其中校级和

3、校级以上公开教学2节,马玉萍老师执教的 和缪爱国老师执教的一朵花不能不开放在全区新教材培训活动中反响剧烈,好评如潮。余青老师执教的多一些宽容,送课下乡后被誉为不行多得的一节好课。校内各备备组内的相互研讨课数不胜数,讨论氛围日渐深厚。多层次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广阔老师仔细学习、认真揣摩,逐步内化课程改革的精神 2、本学期创新性地开展了语文教坛新秀、教学标兵、教学能手的评比活动,共听开语文课 节,其中, 获教坛新秀称号; 获得教学标兵称号; 获得教学能手称号。 3、本学期连续坚持每次讨论课之前的集体备课活动及课后总结研讨活动,并要求各备课组能有较为详实的记录。这些文字记录了老师在教学讨论中的观

4、点、感悟、困惑和思索,集中了各备课组老师的才智,体现了大家锐意改革、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管理更加完善 1、本学期强化了“学科主任负责制”,芮亚芬同志坚持做到深化课堂、深化群众,通过谈话、听课、研讨,了解各班级语文教学的现状,为老师排忧解难。本学期共听课 节。 2、完善了“备课组长负责制”。本学期三个备课组长(姚祥贵、缪爱国、徐艳萍)工作得力,管理到位,在他们的组织下,正常开展集体备课等活动,成为学科组管理的得力助手。 通过以上努力,本学期我校语文教学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中考中出现了三个超110分的高分,校语文平均近百分;其它两个班级在期末考试中成果也相当不错,班级之间特别平衡,均分不超

5、过两分。当然,在工作中也发觉了不少问题,如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等都亟需探究与解决。我们认为,在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看法的指引下,在全体语文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语文教学会取得更为辉煌的成果的。我们坚信! 学校语文教学总结 篇2 刚提起笔,不禁又想起了当年孔老夫子在河边的感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开学那天那劳碌的情景还没从眼前消逝,却又要开头为期末操劳了。回首往昔,我甚感欣慰,由于在这个学期中,我本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宗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校的教学规划,参照本学期初制定的教学方案,始终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初一班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活动,使这两个班同学的语文成果和

6、力量都得到了大愊度的提高。 这学期,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 首先,引导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素养训练中,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不论一个老师如何负责也只能教给同学基本的学问理论和学习方法,然后同学根据这些理论和方法自己去讨论,正所谓“老师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开学初,我就引导同学以课内课外互补、预习听课复习一条龙为基础,结合各自的实际状况,确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制定学习方案,并且把这个方案变成学习习惯。 其次,重视基础学问教学。“千里之台,起于垒土”,万丈高楼也必需平地而起,同学的成果也是一样只有基础坚固,学习起

7、来才会事半功倍。由于这届初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薄弱,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连拼音都还没有把握,我实行“化整为零、积小成大”的教学方法,从同学的实际状况动身,从基础学问着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很多小块,依次解决,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到期末时,同学的语文基础明显坚固了很多。 再次,将课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的目的是至用,学也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平常,我特殊注意对同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同学听说读写的力量,而这也正是语文的基本力量。为此,在课常上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鼓舞同学多想多说,课后鼓舞同学多读多写,并且把日记和周记作为作业固定下来。 另外,在鼓舞同学学

8、习课本学问的同时,引导同学主动开展课外阅读,用自己所学学问来分析读到的东西,在扩大学问面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已学学问,并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初一的同学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课后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学问不够坚固,表现在名篇积累和拼音字形的失分较高上。其次,语言表达和运用力量还是偏低,这表现在句子的运用和表达上。再次,同学缺乏基本理解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因此在现代文阅读综合性较高的分析题往往失分严峻。还有,就是同学缺少基本的古文功底,甚至还没有基本的文言文语感,因此古文阅读失分率经常很高。最终,现在中同学阅读面太窄,因此写作文时无物可写。 当然了,作为语文老师,我在教学

9、方面也有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一、偏重于课堂讲解但忽视了课后的巩固,二、偏重于课本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同学对学问的运用,三、偏重于教材而忽视了课外学问的积累与运用。 吸取教训,总结阅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殊留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课堂上要更加留意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多想多说多练;二、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督促同学巩固所学学问;三、指导同学开展课外阅读,扩高校生学问面,培育同学的发散思维思维和理解力量;四、采纳各种方式鼓舞同学多阅读文言文,既积累古代文学常识,又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力量。 在下半学期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更加兢兢业业,争取同学的语文水平像芝麻

10、开花节节高。 学校语文教学总结 篇3 自参与工作以来,本人坚持仔细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准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形成比较完整的学问体系,严格要求同学,敬重同学,发扬教学民主,使同学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当完成训练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阅历及教训。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预备:备好课。 仔细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晰,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学问的规律,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了解同学原有的学问技能的质

11、量,他们的爱好、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学问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实行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把握的教材传授给同学,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支配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状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同学,留意信息反馈,调动同学的有意留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同学的爱好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白,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对全体同学,留意引发同学学习的爱好,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同学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同学爱动、好玩,缺乏自控力量,常在学习上不

12、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同学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同学的思想训练,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同学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同学学习的辅导和关心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头,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全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敬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境况、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敬重,还有在批判同学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4、主动参加科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仔细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 总之,在本学年的各科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意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母校的建设与进展奉献自己的力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