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会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8386169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商丘市会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商丘市会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会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商丘市会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商丘市会亭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纸上故乡邓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

2、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

3、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

4、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

5、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摘编自散文选刊)7. 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B. “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C. 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D.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

6、土地。8. 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9. 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参考答案:7. B 8. 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9. 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于文无据,原文是

7、“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E项文章首句不是“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取代”,而是强调故乡在“我”生命中的不可或缺。8.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理解“精神层面的影响”在文章中的具体含意,然后结合文本概括要点。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5、6两段。解题时要抓住叙写“精神层面的影响”的关键句子,注意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点睛: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5、6两段。9. 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被称作文章的“题眼”,通常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纸上故乡”从

8、字面意义上看,作者既“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也“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纸上故乡”从深层含义上解读,“故乡”给了“我”许多影响,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作者希望用文字构建“心中故乡”,以回报“故乡”。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三十年点滴念师恩琦君 八十七岁高龄的恩师夏承焘教授在北京仙逝已半年,到今天我才为文追念。恩师的道德文章,与他在词学上不朽的贡献,海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导,毋庸我赘述。在我记忆中浮现的,都是在杭州、上海求学时代,他对弟子们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与师生们平日相处言笑晏晏的情景。 我进之江大学,完全是遵从先父之命,要我追随这位他一生心仪的

9、学者与词人。他一口字正腔圆的永嘉官话,同学听来也许有点特别,我却非常熟悉。因为父亲说的正是同样的“官话”。他上课时讲解文心雕龙,特别强调四六骈文音调之美,组合之严密,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他用铿锵的乡音,朗吟了一段神思篇,问我们好听吗?我觉得那么多典故的深奥句子,经他抑扬顿挫地一朗吟,似乎比自己苦啃时容易多了。下课后,与一位最要好的同学一路走向图书馆,一路学着老师的调子唱“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又学着他的口音念“前面有钱塘江,后面有泰望山”,却没想到老师正走在我们后面。他笑嘻嘻地说:“多好呀?在厥(这)样的好湖山里,你们要用功读书哟!” 中文系同学不多,大家熟悉以后,恩师常于课余带领我们

10、徜徉于清幽的山水之间。我们请问他为何自号瞿禅,他说因自己长得清瘦、双目瞿瞿。又请他解释禅的道理,他说“禅并非一定是佛法。禅也在圣贤书中、诗词文章中,更在日常生活中。”后来他教我们读书为人的道理时,在他那平易近人,情趣横溢的比喻中,常常含有禅理,却使我们个个都能心领神会。 瞿师常常边走边吟诗,有的是古人诗,有的是他自己的得意之作。他说“作诗作文章,第一要培养对万事万物的关注,能关注才会有灵感。诗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灵感早在酝酿之中。比如松间数语风吹去,明日寻来尽是诗,看去多么自然,但也得细心去寻呀。”他站在高岗之上,就信口吟道:“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弟子们看着他的长衫,在风中飘飘荡

11、荡,直觉得这位老师,有如神仙中人。大家都说:“先生的境界实在太高,学生们及不到。”他说:“这两句诗并不是出世之想,而是入世的一份定力。人要不强求名利,任何冲击都不致被动摇了。”在九溪十八涧茶亭中坐定,一盏清茗端来,他又吟起词来:“短策暂辞奔竞场,同来此地乞清凉。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无一语,答秋光。愁边征雁忽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阑干半夕阳。”这是瞿师的得意之作,也是弟子们背诵得最多最熟的一阕词。 瞿师小学毕业后考进有官费补贴的永嘉省立师范,在那一段日子里,他把学校图书馆的古典文学书全部读遍。对于诗词尤感兴趣,已能按谱填词,这就是他立志学词之始。师范毕业后,无钱马上念大学,就暂住

12、乡村小学教书。在幽静的乡村里,他作了不少诗,“昨夜东风今夜雨,催人愁思到花残”,是他少年时的得意之作。瞿师于西北大学归来后,卜居于籀园图书馆附近,几乎翻遍了图书馆全部藏书,打下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基础,立定了他一生为人为学的方针。他谦虚地说自己很笨,认为“笨”这个字很有意义,头上顶着竹册,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竹”从“本”。 瞿师在抗战八年中,眼看河山变色,沉痛地作过几首慷慨歌词。他也目睹许多读书人,有的为了生活,不得不屈志事敌,有的却是利欲熏心,认贼作父。他曾作瑞鹤仙,以“玉环飞舞”讽汪精卫的“辛苦回风舞”。他对于一个士子的出处进退,评定水准是非常严肃的。自民国二十六年

13、至三十一年,四所基督教联合大学借英租界慈淑大楼开课。虽然弦歌不辍,但总不免国破家亡,寄人篱下的感触。瞿师在讲授词选时,常提起王碧山咏物词的沉咽,乃是一份欲哭无泪的悲伤,比起嚎啕大哭尤为沉痛。他回忆杭州,怀念西湖与之江母校,曾有词云:“湖山信美,莫告诉梅花,人间何世。独鹤招来,共临清镜照憔悴。”他看上去笑容满面,可是他内心是憔悴的,忧伤的。 师生暌违的一段时日,他总频频赐书嘱我专心学业,勿为人间闲烦恼蚀其心血。他的片纸只字,我无不一一珍藏,时时捧读,有如亲聆教诲。他以毕生心血致力学问,以满怀仁爱,付予人间。以他的佛心佛性,必然往生西方。他临终时听师母吟他自己少年时得意之作,正如摇着短梦,飘然归去

14、,内心必然因不辜负此生,而感到万分欣慰吧! (摘编自三十年点滴念师恩,有删改)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夏承焘教授热爱诗词,小学时就已立志终身从事词学研究,并为此不断进取,成就非凡。B琦君一生受夏承焘先生影响很大,却未能及时撰文悼念,动笔写作本文时可谓百感交集。C回顾抗战时期作诗及讲授词选两件事,都是为表现夏承焘教授大是大非面前的坚定立场。D作为弟子,琦君记下了恩师诸多诗词,并能从细节出发展开对先生的回忆,情真而意切。E本文生动再现夏承焘教授为学、教书、做人等生活片段,表现了夏承焘教授的精神风貌。12.琦君曾在鹧鸪天一文中回忆夏承焘先生说:“他因

15、时适地,寓教诲于诗词,真是充分发挥了温柔敦厚,诗教也的古典精神。”本文中夏承焘先生“寓教诲于诗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13根据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如何理解文中夏承焘先生的“佛心佛性?结合文章举例阐释。(4分) (2)第二段琦君回顾“之江大学的求学经历有什么作用?(4分)14夏承焘先生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词学研究者,探究他的人生,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代学人呢?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和你的积累加以阐述。(4分)参考答案:11.(5分)A C (A项“小学时就已立志终身从事词学研究”与原文不符合;C项以偏概全,夏承熹教授讲授词选,还意在表现其心忧天下的情怀)12. (6分)以诗传为文之要,教导学生关注自然万物,发现灵感;以诗明人生境界,教导学生淡泊名利而有定力;以诗表个人操守,引导学生正直做人,忧国忧民。(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13. (8分)(1)(4分)仁爱温和。如对学生模仿自己付之一笑,赐书嘱我等。淡泊随性。如自号“瞿禅”,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禅理;写诗、衣着均洒脱不羁等。(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2)(4分)交代自己师从夏先生的缘由,同时承上启下;通过细节生动地表现夏承熹先生学问深厚、亲切随和的特点。(答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