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57417642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教大纲)必修上-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第一课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沉着说课 本课内容与1.4课紧密相联。与上一课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地带)的变化,便形成了五带。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投影演示着重来分析二分二至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地球的平面投影图(侧视图)上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

2、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紧密相关的可以借助前一节课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分析说明,得出:太阳直射点移到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会增长。黑夜就会缩短,而另一半球那么刚好相反。到了冬至、夏至日昼、夜长短会到达最大或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直接关系,通过分析侧视图可得出:在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四季的划分这一局部浅显易懂,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分析,或结合有关材料作适当补充、讲解。五带的划分在初中就已学过,教师可结合前面的知识适当地引申、拓展。 本课内容不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而且综合性强,与前面几课内容联系紧密

3、,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和衔接,并注重图文结合、归纳和总结。但不宜引得过深、过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弄清正午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等根本概念。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的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五带是如何划分的。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四季的形成。 2能够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开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

4、学难点 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板图和投影片,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引导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具准备 地球仪、三球仪、投影片、板图或自制图课时安排 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使地外表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表达,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讲授新课 (先让学生读图1.26自己思考、分析,教师在黑板上绘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并同时打出投影

5、片) (教师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分析)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有规律的:夏半年(春分秋分):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秋分春分):夜长大于昼长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通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可用投影片打出或板书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引导、分析)昼夜长短反映的是一个地方日照时间的长短,而“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管这个地方能不能被太阳直射,都把中午12点的太阳高度作为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反映该地太阳辐射的强弱。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分析图1.26,看三幅图

6、中的P点正午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能否找出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让学生思考、分析,教师提问、归纳)通过分析、归纳我们可以发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同(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日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夏至日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就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理,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教师可利用下面这个公式作适当补充、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间隔。这里的纬度间隔是指

7、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间相差的纬度数。比方要求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该地的纬度是北纬60,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南纬20,那么它们的纬度间隔即为602080。又如所求地纬度为北纬15,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北纬20,那么它们的纬度间隔即为20155。再如求12月22日南纬5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应是:90(23265)9018267134。承转、过渡前面我们已学了不少内容,可能头绪较乱,现在把它来“梳理一下教师边板书归纳、边引导解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它的纬度变化规律就形成了五带。三、四季和五带的划分1.四季的划分(板书)(导学)同学们,我们国家位于北半球,对于我们这个地方(

8、教师可以学校所在地为例)来说,一年中何时白昼开始变长、太阳高度逐渐增大?一年中何时白昼到达最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达最高值?一年中又在何时白昼到达最短(或黑夜到达最长)、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分析、答复)我们这个地方(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每年从冬至(12月22日)以后,白昼逐渐开始增长,而黑夜逐渐变短,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到夏至日(6月22日)这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正午太阳高度也到达最大值。过了夏至日,白昼开始变短、黑夜逐渐延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降低。到冬至日这一天,白昼到达最短、黑夜到达最长

9、,正午太阳高度也到达了一年中的最小值。(设问)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答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是一致的。太阳直射点移到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变长(昼长大于夜长),正午太阳高度就会逐渐增大(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而相反的那个半球,夜长大于昼长,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到达一年中的最低值)。(教师)对!分析的很全面、深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就是四季的变化。按照这种变化,对于一个地方来说,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一年中的夏季;相反,就是冬季;春、秋两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然而,这是一种较传统的四季划分法,与各

10、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如在我国,尤其北方地区,是以二十四节气的“四立来划分,把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而此时在我国北方大地,还是数九寒天的隆冬时节,很难看到春天的景色。再比方立秋,此时正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哪能像秋天呢。为了使季节划分与各地气候相符合,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创立了一种按公历的月份来划分四季的方法,即: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承转)四季只是一种天文现象,在实际应用中还应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2.五带的划分(板书)这个问题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教师可出示投影片或利用课本中1.28图让学生掌握两点:(1)五带的

11、界线和名称;(2)各带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状况。(进一步启发、引导)从图中可看出:五带的界线是回归线和极圈,热带有阳光直射,寒带有极昼极夜。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五带的划分与黄赤交角有什么关系呢?(提问、归纳)五带的划分以黄赤交角的大小为依据。目前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是一致的,而南、北极圈的度数正好是回归线(黄赤交角)的余角。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五带的范围也会随之变化。假设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寒带均会变小,温带会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寒带都将变大,温带就变小了。划分五带有什么意义呢?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研究地球外表的地域分异规律。我们后边学到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划分、陆地自然

12、带的划分,都是以五带作为根底的。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读以下列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答复12题。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B.20时 C.16时 D.14时答案:B2拍摄照片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0小时 B.12小时 C.14小时 D.16小时答案:D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答复67题。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3.四地中属于南半球

13、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D4.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答案:B二、综合题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答复以下各题。(1) 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太阳光线用实线简明头(2) 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_节气的光照情况。(3) 这一天,是_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这个地区纬度愈_,白昼愈_。(4) A、B、D三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_。(5) B、C、E三点中正午物体的日影最短的是_,一年中昼夜变化最小的是_。答案:1画在右侧,与晨昏线应垂直 2夏至 3赤道以南 高 短4D C 5E B板书设计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三、四季和五带的划分1 四季的划分2 五带的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