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亳州市马庙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专*** 文档编号:254145309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安徽省亳州市马庙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2年安徽省亳州市马庙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2年安徽省亳州市马庙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2年安徽省亳州市马庙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2年安徽省亳州市马庙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安徽省亳州市马庙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安徽省亳州市马庙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安徽省亳州市马庙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方舟子中国传统医术之所以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人体解剖学知识。中国古代医生只热衷于背熟经典著作的论断,很少有人觉得还有去解剖尸体对人体器官做实际观察的必要;即使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也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愚昧观念,不敢真对尸体动刀子。 但是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医生显然是可以对尸体做解剖的,因为内经有“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说法。它以及难经对一些人体器官的形态、尺寸和重

2、量都有具体的描述,虽不甚准确,但显然是解剖而得的。只要对尸体做过解剖,就不可能不注意到有一些线路遍布全身,即血管和神经干,为何中医经典著作对此没有任何描述?其实有的,只不过它用的是别的名称经络。 现在有人说经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人“内视反观”而发现的,其实内经说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

3、。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 中医号脉,号的是十二经脉中的“手太阴肺经”,并称脉的跳动是气的运行。但是他们号的地方,明明就是桡动脉,所谓气的运行,也就是动脉的搏动。内经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这个数据虽然不准确(呼吸频率和脉搏频率的比大约是1:4),但也证明了所谓经脉就是血管,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 那么为什么中医会认为经脉除了走血同时还走气,有的经脉血多气少,有的经脉血少气多呢?这也是由于粗糙的观察所导致的:在人死后,动脉中的血迅速排空,在解剖尸体时会发现动脉是空的,只有静脉中含有血,

4、这让研究者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认为动脉的作用是供“气”,静脉的作用才是供血。因此动脉的搏动,就被中医当成是气的搏动,号脉因此被中医认为能探测出人体气血、脏腑的状况,能够借以诊断出种种疾病,甚至连妇女的怀孕、绝经都号称能号得出来,无限地夸大了脉搏的重要性。在现代解剖学传入中国,人们发现古人所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之后,有人就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是一个现代解剖学还没有发现的系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验证这一系统的物质基础。但这些研究都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进行“循经”测量,实验设计本来就有问题,实验结果也就无法令人信服,无

5、法获得国际生物医学界的认可。有人认为针灸的有效性证明了经络理论的正确性。这个推理是错误的。许多实验已经证明针灸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发挥其作用的,与“经络”无关。其实正如一位临床医生所指出的,用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否定这个神秘的经络系统的存在。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经络据称对一根小小的毫针都会有反应,为何会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合理的答案是所谓的经络并不存在。根据经络理论,人的下肢分布了六条最重要的经脉,分别

6、属于脾、胃、肾、膀胱、肝、胆等最要害的脏腑。但是,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其他生理功能与常人并无二致。这一简单的事实也说明了经络理论的荒谬。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基本观点。(4分)20文章为什么先从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说起?(3分)21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第3段中引用中医经典内经中的话,有什么作用?第5段中为什么要提到“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22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却在文章开头说中国传统医术“始终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从而将中医排除在科学之外,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结合本文文意和你对中医或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如戏曲、饮食、

7、风水等)的了解,阐述你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19中医所说的经络是根本不存在的。古人所说的经脉其实是血管,古人把动脉的搏动当成了气的搏动;现代的一些研究和外科手术的病例可推知经络理论的荒谬。(4分)20文章首先阐述中国传统医学缺乏人体学知识这一重要缺陷,一方面自然引出经络这一话题,同时也为下文证明经络不存在这一观点提供了基本前提,作了重要铺垫。(3分)21文章所引内经中的话明白无误地说明,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用中医经典的材料来证明经络的不存在,特别有说服力。(3分)作者认为中医因解剖观察粗糙而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这时指出“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说明这类误会在古代实属正常

8、,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可信。(3分)22同意。与西医的科学和严谨相比,中医的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非科学性,正像文章所说,“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虽然有时也能治疗一些疾病,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严格的操作程序,总让人无法信赖。本文作者将其排除在科学之外,是有道理的。不同意。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维护民族的生存和保障国人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是只靠“臆想和经验”完全无法做到的。本文作者将中医一棍子打死,将其摒弃于科学大门之外,是十分错误的。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应该可以成为城市发展

9、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城市发展的“和合”之美。“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所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其意主要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即“天地与我为一”。 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角度,城市发展的“和合”之美,就是指人、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就城镇化进程而言,就是人、制度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城市之美,既不在于高耸林立的万千广厦,也不在于浮华喧嚣的享乐生活,而在于城市为生活于其中的人提供了可以安放身心的归宿之地。这是城市持续发展的精神之源。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早已从板结一块的计划经济社会走向由市场进行资源调节的市场经

10、济社会,由此带来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的深刻裂变就是从熟悉的乡土社会转变成为陌生人社会。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使社会公众的社会角色从“身份”转向“契约”、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大和社会群体的分化,中国开始进入“陌生人社会”。正如弗里德曼所描述的:“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 这一深刻社会关系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情感体验,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城市的关系。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人与城市的关系,可以说,城市是人的精神的物质载体,人是城市涵养的活的灵魂。离开了人对城市的精神归宿,城市就只能成为漂泊者的精神孤岛。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以人

11、为本的核心理念,从顶层设计、制度创设和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着力改善,营造“心泰身宁”的城市大美之处。 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不能走以前先向前发展,再回头治理的模式。我们更需要的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中国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数亿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会释放更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推进城镇化,其目的是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牵涉其中的是千千万万即将离开土地的农民。农民的意见很简单,只要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幸福水平就可以。如果城镇化带来的只是简单地住宅迁移和劳作方式转变,而对现实和未来的生活没有长远的保障和持续发展,那么,这样的城镇化将会带

12、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要避免和解决城镇化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城里”与“城外”的对话,以达成社会共识,完善社会政策。这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要求,又是培育城市“和合”之美的社会基石。(选自薛小荣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制度与环境,有删改)(1)下列有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城市发展的“和合”之美。B“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所在,“和合”一词最早表述出现在国语?郑语 中,含义主要是“天地与我为一”。C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角度,在城市发展上可体现出的“和合”之美,指的是人、城市与境的和谐关系。D

13、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着力通过住宅迁移和劳作方式的转变,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重新审视人与城市的关系,我们才能应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及其带来的情感体验。B从生态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城市是人的物质的精神载体,人也是城市涵养的活的灵魂。C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离开了人的精神归宿,城市只能是漂泊者的精神孤岛。D只有从顶层设计、制度创设和城市管理等各方面着力改善,才能营造城市的大美之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之美是城市持续发展的精神之源,它美在城市为生活于其中的人提供可以安放身心的归宿之地。B中国社会从计划经

14、济社会走向了市场经济社会已经30多年了,并带来了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的深刻裂变。C社会流动的加大和社会群体的分化,引起了中国从熟悉的乡土社会转变成为陌生人社 会的深刻变化。D如果“城里”与“城外”对话,达成了社会共识,完善社会政策,或可避免城镇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参考答案:答案:(1)D(2)B(3)B【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解答】(1)D“政府着力通过住宅迁移和劳作方式的转变,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错误,应该是假设的情况,原文为

15、“如果城镇化带来的只是简单地住宅迁移和劳作方式转变,而对现实和未来的生活没有长远的保障和持续发展,那么,这样的城镇化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B“城市是人的物质的精神载体”错误,原文第四段为“可以说,城市是人的精神的物质载体”(3)B“并带来了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的深刻裂变”表述不当,原文第三段为“由此带来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的深刻裂变就是从熟悉的乡土社会转变成为陌生人社会”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董仲舒之“数”王传林“数”作为哲学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被周易老子荀子等作品予以理论化。时至秦汉,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等作品对“数”与“数字”也颇为钟情,董仲舒更是将“数”与“数字”大胆地运用到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从而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哲学意蕴与伦理价值,值得多维探寻。“数”作为存在,是一切存在之定在的敞开与涌现。当“数”成为人感知与思考的对象时,它便有了被抽绎与量化的可能,从而使其与存在本身相分离,继而成为一种理念或思想。继轨前人,董子提出“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等。在他看来,万物之中存在“数”,天亦存在“数”。或曰,“数”作为存在拥有物自体隐存的幽暗与形上之天所涌现的神秘,由数至数字的过程则是试图摆脱幽暗与神秘并使之明朗与清晰的过程。在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