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欧阳修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502301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随州市欧阳修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随州市欧阳修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随州市欧阳修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随州市欧阳修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随州市欧阳修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代宗师黄昆 我1981年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一直到2000年离开,中间差不多有15年是与黄昆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几乎天天见面。可以说,我有幸是这个世界上受黄先生的教导最多的一个学生。黄昆评价自己的研究有两个高峰,其中作出最主要学术贡献的第一个高峰,是在英国留学的6年中完成的。 1945年10月,黄昆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莫特(N。F。Mott)教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固体物理学。几个月后,初出茅庐的黄昆完成了题为稀固溶

2、体的X光漫散射论文,大胆提出了关于杂质和缺陷X光的散射理论模型。20年后,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了黄昆的理论预言,国际学术界随即称之为X光“黄散射”。 在完成博士论文后,黄昆受到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M。Born)的赏识,被邀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这本专著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从1975年至2001年3月,该书的英文版被引用5254次,俄文版被引用376次,平均每年200多次。 除了撰写晶格动力学,这段时间黄昆还连续完成了两项开拓性的学术贡献。一项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是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ARhys,中文名李爱扶)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他与妻子

3、在1950年合写的这篇论文,至今仍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必引的经典文献。我前不久检索发现,从1975年以来,这篇文章被他人在SCI刊物引用734次,其中1994年以后被引用240次,平均每年20多次。 1951年底,黄昆回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没有继续他的基础研究,而是一心扑在教学上。从那时起,在近30年的时间,黄昆只发表了一篇原创性的论文,他把它献给了导师玻恩。 1977年秋天,是黄昆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在中科院半导体所重新开始了科研工作。三年后,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高峰进一步完善了“黄里斯理论”。 黄先生和我在1984年以后都开始研究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物理。为了建立超晶格光学

4、振动的理论,我们整整讨论了两年,不断地争论。1988年,我们发表了后来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黄朱模型”的理论,多本国外的研究生教材详细介绍了这个理论。 应该说,黄昆选择在他科学研究的黄金时间(当时30岁出头)回国,对他后来在学术上更上一个台阶影响很大。他在英国做博士后的一些同事,有几位当时的研究并不如他,但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曾经问过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他觉得自己选择回来这条路没有走错,他说回国后全力以赴从事教学工作,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三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的人,这个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 我后来发现他在1947年留英期间写给杨振宁

5、的一封书信里就流露出这个思想。在信中,他提到了导师莫特对他产生的影响,他说:“像他这样的少数几个人就支住了整个英国的科学研究,假如你要坚定地走科学研究这条路,还有什么比建立一个中国物理研究中心更让人兴奋呢?它的重要性应该比得一个诺贝尔奖还高。在生活上,黄昆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虽然他早就在国际物理学界“大名鼎鼎”,却一直“怕见记者”;他的夫人李爱扶则学会了“黄昆是黄昆,我是我,他的问题请不要来问我”这一招来对付媒体。 2001年,国家授予黄昆最高科学技术奖。我记得在中国科学院提名黄昆的时候,他就写信反对。后来经组织上做工作,他采取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态度,甚至连组织材料和答辩都一概不参加。他觉得这个

6、奖励太大了,承受不起。(原载南方周末第1118期,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口述,有删节)【相关链接】 他自称境界不高,才能有限,可他却达到了中国科学界的顶级水平。他的理论哺育了世界上几代人的成长,他的著作被学者们像圣经一样摆在书桌上。他相信一种平和自足的人生。黄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提出的黄方程、黄散射、晶格动力学理论是该科学领域的权威理论。 渡重洋,迎朝晖,心系祖国,傲视功名富贵如草芥;攀高峰,历磨难,志兴华夏,欣闻徒子徒孙尽栋梁。(北大物理系师生送给黄昆院士的对联) 1947年4月1日,黄昆在给杨振宁的信中写道:“当我有时告诉人

7、我一两年后回国,他们常有疑讶的表现我们衷心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我们,makes a difference(有些区别)。”(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黄昆评价自己的研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提出了“黄散射”理论,另一个是提出了“黄里斯”B黄昆觉得自己选择回国这条路并没走错,他认为为我国建立物理学教学体系,培养大批人才,这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展现出一代宗师心系国家,傲视功名的风范。C黄昆认为建立中国物理研究中心比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性还高,这种思想源于导师莫特对他的影响。D黄昆在英国读博士后时,有些同事的研究并不如他,后来这些人却获得了诺贝尔奖,意味着黄昆如果把

8、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也极有可能获诺贝尔奖。E黄昆自称自己的境界不高,才华有限,他认为国家授予的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承受不起,拒绝领奖。(2)黄昆被称为“低调的大师”,他的“低调”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3)朱邦芬作为黄昆的学生和同事,由他口述的这篇传记有什么特点?(4)文章以“一代宗师黄昆”为题,请结合黄昆的生平经历,谈谈你对“宗师”一词的理解。参考答案:答案: (1)B C (2)淡泊名利,把自己原创论文献给导师;放弃对个人研究、获奖的追求,全力以赴从事教学工作,建立我国自己的物理学教学体系;生活上极其低调,不大接受媒体采访;为人谦逊,不愿接受国家授予他的最高科学技术奖。(3)更具权威性,同为物

9、理学家,对黄昆在学术上的贡献,他的总结和评价比他人更有专业性;更具深刻性,由于作者受黄昆教导时间长,对黄昆治学理念和思想的认识更深刻;更具真实性。作者熟悉黄昆的生活,讲述事件更详实可信,人物形象更真实。(4)“宗师”是在学术上或思想上受人尊崇且奉为师表的人,在本文中黄昆先生二者兼而有之。黄昆做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提出并完善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黄散射”、“黄里斯”等理论;他的专著、论文被多次引用,是所在邻域科学家必引的经典文献;奠定了我国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的理论成为在其研究领域被奉为经典,哺育了世界上几代人的成长,他的著作被学者们像圣经一样摆在书桌上。志向

10、高远,把建立中国的物理研究体系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心系国家,热爱祖国,把为国家培养人才、推动国家物理学研究置于个人的事业追求之上;淡泊名利,为人谦逊,自称“境界不高,才能有限”,远离媒体的采访,反对给他授奖。【考点】传记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意思的理解;(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3)本题考查文章的表达特点;(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解答】(1)A项表述不当,原文中第六段说的是“三年后,他迎来了学生生涯的第二个高峰进一步完善了“黄?里斯理论”。而选项的表述则为“提出了黄里斯理论”。D选项“意味着黄昆如果把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也极有可能获诺贝尔奖”仅是一种推断,在

11、原文中查无此据。E选项强加因果,黄昆自认为境界不高,才华有限和他拒绝领奖之间无必然联系。(2)从文中找一些关键信息,然后加以概括。如第六段“黄昆只发表了一篇原创性的论文,他把它献给了导师玻恩”,说明他对名利的淡泊;第九段“他说回国后全力以赴从事教学工作,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三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的人,这个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十一段“在生活上,黄昆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最后一段“ 2001年,国家授予黄昆最高科学技术奖。我记得在中国科学院提名黄昆的时候,他就写信反对”,为人谦逊。(3)这题主要回答次要人物和材料对传主的作用。朱邦芬作为

12、黄昆的学生和同事,都是物理学家,他的总结评价更专业更真实,他就是黄昆生活工作的见证人,同时他们相处时间之长,了解之深,他的评论也更深刻。(4)此题就是对黄昆的评价,与“宗师”这一称号的吻合度。从全文来看,主要从人品和学术另方面来提取观点。学术上如三四五段中的“黄散射”“ 被邀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这本专著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从1975年至2001年3月,该书的英文版被引用5254次,俄文版被引用376次,平均每年200多次”“ 培养了大批的人,这个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人品上如倒数第三段“有什么比建立一个中国物理研究中心更让人兴奋呢?它的重要性应该比得一个诺贝尔奖还

13、高”,最后一段“2001年,国家授予黄昆最高科学技术奖。我记得在中国科学院提名黄昆的时候,他就写信反对”淡泊名利,倒数第四段“培养了大批的人,这个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高锟:牵动世界神经的“光纤之父”在互联网中畅游,欣赏高清晰电视画面,与千里之外的友人视频聊天这些事情改变着人类生活,世界也因此拉近了距离。但你可曾想到,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位华人科学家发明的“光导纤维”,是它,牵动着世界的神经更敏锐地向前发展。可以说,没有光纤,就没有互联网时代。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明,掀起了一场人类通信技术的革命。这个人,就是

14、英国华裔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光纤之父”高锟教授。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他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父亲用一把宝剑的名字为其取名。祖父高吹万,乃清末民初著名爱国诗人。其父高君湘是律师,家境优渥,但家教甚严。高锟幼时便受到国学启蒙。扎实的国学基础,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高锟从小就是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孩子,对什么事都充满好奇,都想亲手鼓捣尝试一下。当时,高家楼顶有个小阁楼,这里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拆得七零八落的闹钟,大卸八块的收音机尽管凌乱不堪,但这里却是他科学梦萌发的温床。后来,他迷上化学,尝试自制炸弹。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

15、,小小年纪就曾成功地组装了一部收音机。1948年,高锟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由于港大没有他感兴趣的电机工程专业,他只好远赴英国,入读著名的伦敦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博士。毕业后,高锟加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任工程师。光,也许是最平常的东西。它时刻在人身旁,很久以来却又一直无法捕捉、称量。高锟,就是一个与光游戏并作出巨大成就的人。如果将光比成淙淙水流,那么通过“管道”输送它的科学尝试,早有先例。早从1841年开始,就有科学家尝试利用玻璃棒甚至是水柱,制造传输光的管道。但直到高锟之前,光纤的实际价值也仅限于医疗等有限领域。主流的科学家都认为,基于极高的损耗,光纤虽然可用在短短的胃镜导管上,但用于长距离通信根本不可能。而伟大的发现,往往就蕴藏于对于“不可能”的否定。高锟带领着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选择了光纤通信研究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这个从小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的人,开始了对传统思维的挑战,这种探索的过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一意孤行的高锟,曾向不同的材料专家请教,在人们的争议声中,他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1981年,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从此,比人的头发还要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的铜线,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的信息传输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高锟说:“做事固执,冥顽不化,可能不是个好品质,但所有的科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