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502268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品氧谷唐德亮 (1)品酒,品茶,品美味佳肴,品书画诗文,但未曾专门品过空气负离子。就在鼎湖山,在这颗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上,这个原始森林的王国里,居然有个令人神往的品氧谷。 (2)何谓“品氧谷”?原来,早两年,经过广州的环保专家、科学家检测,发现鼎湖山茂密的森林中,有一块大面积、高浓度的空气负离子区和无菌区,为全世界所罕见。而空气负离子能杀菌除尘,荡涤心胸,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因此,这儿便成了“天然的氧吧”,是“森林浴”的最佳去处,名之“品氧谷”。 (3)来到此地,我们脱鞋,解袜,赤足,卷裤筒,踏上了

2、“健康道”。健康道又称“沐足健身区”,由天然溪流中的鹅卵石铺砌而成。向导说:“这样可使脚板接触地气,释放静体电荷,促进气血流畅。”走过健康道,穿过寒翠桥,走入半山亭,沿小溪流边遮天蔽日的幽径往上行,一会儿便觉幽谷中有轰轰雷声传入耳膜,品氧区到了!品氧区就在飞水潭附近,据说空气负离子每立方厘米达105600个,是最佳的吸氧区。抬头前望,不禁精神为之一振;只见一泓飞瀑挟雷带电般倾泻而下,珠玉飞溅,似银河倒悬,白练垂挂,颇为壮观,瀑下是一汪碧潭。坐在潭边的竹椅上吸氧品氧,甜爽无比,十几分钟,使觉一股通畅的气流在体内涌动循环,令人神清志醒,疲劳炳恼被融化。半小时后,犯了多日的咳嗽气管炎竟然也好转了。古

3、诗云:“山气日夕佳”,这气是芳菲宝气,是天地之灵气啊! (4)忽然,一阵清脆悠扬的琴声从半山飘下,那来自“眠绿亭”。眠绿亭是“净心调神区”,它背依青山,面向碧潭。一位少女正坐在古筝前弹奏苗岭的早晨。优美的清音,从她的纤指间流出,飘飘袅袅,如云似雾,在深山幽谷间飘漾。一曲终了,又一曲高山流水,如叮咚山泉,如彩蝶起舞。 (5)悦耳的乐韵还在脑际萦绕,不觉又来到林木环绕的“静养场”“吐纳养生区”。向导说:“静养即调阴,调息行气,疏通全身经络,加速内气循环。”在这里仅半个钟点,就有“我之为气耶?气之为我耶?”之感,浑身通泰,仿若已脱胎换骨,羽化登仙。 (6)不知何人,在眠绿亭与静养场之间的道旁石头上,

4、刻下这么几句欲断难断、令人猜度回味的文字:“人命无常在呼吸间猛醒回头无心念佛。” (7)多么深刻的顿悟,多么玄妙的谶语与哲思!生命在于呼吸,呼吸如此清新、沁人心脾的植物精气,谁还专心念佛呢? (8)环顾这绿霭缤纷的森林,我忽然有点感动。那蓬蓬的绿树、那密密匝匝的叶片,每天都在进行光合作用,为人类酿造丰富的氧气;一代又一代的树木,制造着奉献着无穷无尽杀菌除病的空气负离子,使鸟兽得以生存,使人类得以延续。是绿叶,孕育了氧气,孕育了生命与未来。 (9)在这含烟积翠、郁郁葱葱的原原始生态森林,品味这妙不可言的氧气,我的心是透明的,因为它已经过空气负离子的净化;我的肺是纯净的,因为它已经过森林精华的洗涤

5、;我的梦是绿色的,因为它已被这无边的绿韵浸润。 (10)在鼎湖山品过氧,我生命的旅程中便总有那块绿宝石在眼前闪烁,这是种灵魂的诱惑,一种生命的召唤。 (2012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30从全文看,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具有什么作用?31从描写内容看,整个“品氧谷”主要分为哪些区域?32第七段至第十段着重抒发了哪些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33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以新颖的题材、巧妙的构思和独到的领悟表现了既现实又前卫的作品主题,给人以多种回味和启迪。 B文章几次引用“向导”的话语,不但合情合理,富于真实性,而且还直接点明了不同区域的具体养生功

6、能,显得叙述简洁,层次清晰。 C第四段描写了少女“清脆悠扬”的琴声,主要是“以声写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娴熟的古筝演奏技巧,从侧面展示了其深厚的艺术素养。 D文章的前5段重在介绍、描写“品氧谷”,后5段则侧重情感抒发,文笔灵动,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审美情趣。参考答案: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

7、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

8、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

9、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

10、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年4月24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B. 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C. 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D.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2. 下列对

11、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B. 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C. 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D. 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B. 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

12、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C. 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D. 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参考答案:1. B 2. C 3. D【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B项,“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错误,原文中说“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故选B。

13、【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C项,“类比”错误,应是对比,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C项阐述的差异性。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

14、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A项,“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错误,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审美活动;B项,“文学作品”“使节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标识”强加因果,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C项,“完全”过于绝对。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

15、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12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