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鄂东高级中学高三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501846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9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鄂州市鄂东高级中学高三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鄂州市鄂东高级中学高三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鄂州市鄂东高级中学高三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鄂州市鄂东高级中学高三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鄂州市鄂东高级中学高三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读下图,完成图中沙障建设的主要目的是A 保护宁夏平原的农田 B 保护铁路畅通无阻C 调节气候 D 减少水土流失参考答案:B2. 目前,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超过50,而降低依存度的出路就是开发生物能源和石油替代产品。生物能源主要指利用淀粉质生物(如:粮食、薯类、作物秸秆等)加工成乙醇(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等,直接作为动力。据此回答13-14题。 13生物能源与石油 ( ) A本质来源相同 B均属清洁能源 C均属可再生能源 D分布地区一致 14我国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的前景广阔,这主要取决于 ( )

2、 A交通四通八达 B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C原料来源丰富 D试点企业遍及全国参考答案:A C 略3. 下图示意某国家2006-2010年每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总增长率与净增人口数量的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关于该国2006-2010年人口变化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A. 该国人口数量一直在减少B. 该国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C 该国人口数量先减少后增加D. 该国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6. 关于该国2006-2010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2006-2007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2006-2007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机械增长的变化2009-2010

3、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入2009-2010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出A. B. C. D. 参考答案:5. C 6. A【5题详解】根据图中净增人口可知,该国从2006年到2009年人口总量一直在减少,2010年人口开始增加,A、B错;因此该国人口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正确,D错误。故选C。【6题详解】该国2006-2007年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人口负增长,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正确。该国2009-2010年,依然是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但净增人口在增加,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入,正确。A正确。故选A。4. “大洋一号”

4、第22航次自2010年12月8日从广州启航,历时369天,经历了9个航段,航程64162海里,于2011年11月1日上午9:30返回青岛,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下图为此次科考的路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11“大洋一号”航行期间 A途经南海时,逆风逆水 B在开普敦(1月18日靠岸)停留期间,船员面朝西南方向欣赏日落美景一 C在巴西萨尔瓦多港(5月19日靠岸)停留期间,昼越来越长 D北太平洋航段内,表层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12本次科考发现了16个海底热液区,黑色热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约3至4层楼高的“黑烟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热液区最可能位于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岭 D深海平原参考答

5、案:B C5. 下图为某天只考虑纬度因素影响下的等日照时间图,箭头表示地球冉转方向,读图后回答若经线OA、OB为日期界线,E点纬度为67。,则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A.23o N,180o B23o S,180o C23o S,0o D23o 26S,0o参考答案:A6. 下图为2018年某日11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各题。5. 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 小雪B. 谷雨C. 夏至D. 立秋6. 据图推断A. 甲地受阿留申低压影响,降水多B. 乙地风速大,盛行东北风C. 南极地区气温低,出现极夜现象D. 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参考答案:5. A 6. B【5题详解】

6、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图为北半球俯视图,60N附近陆地受高压控制,应为冬季,A正确。【6题详解】甲地位于欧洲附近,A错误。 乙地受冷高压影响,风速大,盛行东北风,B正确。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气温较高,C错误。台风主要形成在夏秋季节,D错误。7. 2007年8月15日,秘鲁南部地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5级以下的地震不会造成灾害 B震级增加2级,能量增加600倍C岩石发生断裂的地方称为震中 D地震的发生往往与月球引潮力有关参考答案:D8. 下图反映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读图回答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B商业贸易、自然资

7、源、水陆运输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D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参考答案:D9. 坡度是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等坡度线是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右图为我国南方某局部地区等坡度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9. 图中河流( )A. 甲河段流速最快B. 乙河段流水堆积作用最明显C. 大致由西向东流D. 流向不能确定40. 图示区域( )A. M地坡度最陡B. 西部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于东部C. 土层深厚,土壤呈酸性D. 处于东南季风迎风坡参考答案:39. D 40. B【39题详解】据图中等坡度线可知,甲地坡度数值小,水流较缓慢,故A项错误。乙地坡度较大,侵蚀强,堆积弱,故

8、B项错误。图示等值线反映的是坡度,不能反映海拔高低,不能确定河流流向,故C项错误。流向不能确定,D项正确。故选D。【40题详解】根据图示等坡度线 可知,M的坡度并不是最大,故A项错误。图示西部坡度较大,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东部大,故B项正确。图示坡度较大,侵蚀较强,又为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发育较差,土层较薄,故C项错误。图示反映等坡度线,不能反映坡向,故D项错误。故选B。10. 1963年,图中湖泊面积2.5万平方千米,但到了2007年面积不到2000平方千米。与该湖泊面积变化无关的因素是 A泥沙淤塞,导致湖面缩小 B气候变干,降水少,蒸发旺盛C沿河地区用水量增加 D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参考

9、答案:D11. 下图为某地区沿60W所作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图中、分别代表三大地形区,下列农产品生产区按、地形区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玉米、养牛、小麦 B养羊、木材、小麦 C木材、玉米、养牛 D木材、玉米、养羊参考答案:C12.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一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A山脉是欧洲与_洲的分界线。(1分)(2)B地波状起伏的丘陵是_(填外力作用)的结果。(1分)(3)C河流主要流经_(填地形区),水流平缓,利于开发_。该河流的补给水源60来自积雪融水,有明显的_汛。(3分)(4)2017年甲国人口出生率为13.3,死亡率为13,其人口增长模式为_型,该国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_

10、。(2分)(5)指出图中一月等温线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原因。(3分)参考答案:(1)亚洲(1分) (2)冰川作用(1分) (3)东欧平原(1分) 航运(1分) 春(1分)(4)现代(1分) 老年人口比重大(1分)(5)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1分) 冬季欧洲受西风带(1分)和北大西洋暖流(1分)的影响。13. 读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布局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甲产业因生产条件在地区优势方面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趋势乙、丙产业的集聚,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甲、乙、丙产秋天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AB C D参考答

11、案:A14. 图8中a为北极圈,b为晨昏线,P点位于晨昏线的中点。M、N为晨昏线与北极圈的交点,且M、N两点的经度差为90o。据图回答27-28题。27当一架飞机沿晨昏线由M地经P点飞到N地,飞机的飞行方向是A由东向西 B由西向东C先西北,后西南 D先东北,后东南28若a为夜弧,M点的日出时间为A3时 B5时 C7时 D9时参考答案:27. C 28. A15.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影响而此消彼长。下图中虚线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主要依据土壤A温度 B孔隙 C肥力 D空气参考答案:A16. 某科

12、考队在罗布泊地区进行自然环境考察时陷入困境需要援助,这时考察队要确定所处的具体位置可以利用 A指南针BGPS装备 CRS图像 DGIS系统 参考答案:B 17. 如下图图a为北半球近地面某区域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示意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各题。8. 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 B. 甲地降水概率小于乙地C. 丙地近地面风速小于丁地 D. 丙地近地面气压高于丁地9. 未来几天,甲地将要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 ( )A. 气压升高 B. 大风阵雨 C. 连续阴雨 D. 风和日丽参考答案:8. A 9. C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8. 根据a、b、c三图结合气压变化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区域内是一低压槽。槽线穿过丙丁两地,丙地气压更低,靠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