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鹿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500995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鹿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鹿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鹿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鹿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鹿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

2、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

3、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

4、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选自2011年10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

5、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B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D“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一起。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B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C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

6、了所谓的太平盛世。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C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参考答案:1D(A“崇文”仅仅指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缩小了“崇文”的内涵。B偷换概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该题后面表述的内容,而不是“敬老崇文”。C以偏概全。“

7、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明显错误。) 2B(A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 C历史上文化获得大发展的因素很多,并不仅仅是由于“敬老崇文”一个因素,犯了以偏概全、过于绝对的毛病。 D无中生有。“敬老崇文”的目的说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原文中没有提到;而且在此选项中也只是解释了“敬老”,而忽视了“崇文”。) 3C(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后一句不对。从第三段谈到的近代文明史的几个事例可以做参照,我们可以推测,二者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可以互为因果。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的脱节,更多的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8、笛声胡念邦有一种笛声已经被我遗忘很久了,是中国的竹笛,又短又细的那种,不是舞台上的表演,是三十多年以前,在深秋和初冬的夜晚,在冷清的门洞里,一个少年面对着寂寥的夜空,面对着荒凉的街道在吹奏。 这是一条贫民聚居的老街,在这条街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源自贫穷。 我就是在这条街上度过了我的童年、度过了我的少年、度过了我的青年。在这里我尝受过饥饿、尝受过寒冷、还尝受过被剥夺被遗弃的那种伤痛,同时我还享用过另外一种东西。也许可以说,我所享用的是生活里温馨的那一部分,可这样说显然远远不够。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种东西我很难说清楚,我只有在老街才能享用到它。 夜晚是从家家户户简陋的晚饭开始的。在这条街上,每

9、家每户的食谱几乎都是一样的。每一棵白菜、每一块豆腐、每一滴花生油、每一两玉米面,都是定量供给。可越是这样,我们越是重视对饭菜的品尝。我们总是郑重其事地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做来吃这顿清汤寡水的晚饭。常常饭还没有吃完,天就完全黑了下来。拉亮十五瓦的电灯,挂上厚厚的缀着补丁的棉窗帘,这样家与外部世界似乎就完全隔离开了。不用出门,我也会想象出屋外的荒寒。阒无一人的街道、孤零零的路灯、幽暗的街角一只猫倏忽而过,所有的门窗在沉睡。深夜在八点钟就已经来临了。 就在这时,突然响起了笛声。这笛声不做任何试探,只第一声就穿透了冷冻的空气,紧接着一连串响亮、短促、跳跃着的音符组合成欢快的旋律,沿着斑驳的墙壁盘旋而上

10、,响彻了老街空旷而灰白的天空。这是那首著名的民乐曲喜洋洋。随着欢快的乐曲,一种崭新的洋溢着喜悦气氛的生活骤然间自天而降。老街一下子被这种生活照得明亮通透,仿佛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喧闹声,有许多人正欢笑着涌向街头。这笛声在房屋与街面之间、在台阶与墙角之间、在树与树之间自由婉转地回响。这笛声把老街带入了一个神奇之境。乐曲起始的快板像是轻捷的风,在沉寂的院落吹动、在衰败的门洞吹动,吹拂着老槐树干枯的枝条。随后乐曲转入慢板,像是温暖的手轻轻抚摸着破旧的门窗、抚摸着暗淡的灯光、抚摸着老街夜晚的落寞与荒凉。这是住在和兴里大杂院里的三胜吹的。三胜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吹笛子。我不记得他在别的时候吹过笛子,在春天、在夏

11、天、在清晨、在整个白天,我都没有听他吹过笛子,他只在深秋的夜晚和初冬的夜晚吹。在这种季节,几乎每一个晚上,这个矮个子少年准时走出他那不足十平方米的拥挤不堪的家,走下陡峭阴暗的楼梯,站在和兴里冷清的门洞口吹笛子。他从来没有吹过别的曲子,他只吹喜洋洋。他每天晚上反复吹奏的只是这支曲子。我至今不知道,三胜为什么只在这样的晚上吹笛子,他为什么只吹这一支曲子。住在这条街的人们都喜欢这笛声。邻居们当着三胜的面对他的吹奏夸赞不已。如果有一个晚上听不到他的笛声,就会有人去问他。 三胜用他灵巧的嘴唇和双手,用一根小小的竹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欢乐情绪,契和了老街某种深在的生活感情。这笛声传达出了无望之中的盼望、

12、破灭之后的梦想。也许没有谁会意识到这一点,然而欢乐的生活情绪无疑是老街人们每时每刻的所想所求,哪怕只是一晚上、只是一小时,哪怕只是来自一首乐曲的些许抚慰,也足以让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老街的邻居们,请原谅我说起这一切。 每天晚上我都等待这笛声,倾听这笛声,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娱乐、没有书读的日子太枯干。我从这笛声中还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尤其是当笛声停止、无边无际的空旷重又在老街降临时,这种声音就在我心里嘹亮起来。我始终说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声音。 听着悠扬的笛声,母亲在默默做着手工活,缝制出口的高级羊皮手套。昏黄的灯光把她瘦弱的身影映照在窗帘上。她的手指已经变形,她终日操劳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

13、不知道今天晚上老街的窗户上映照出多少母亲劳碌的身影,可我知道这条街上所有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一样,一直在坚韧地生活着。寂寞的夜晚,苍凉的街道,我的老街正如诗句里所说的那样是“天空的一道伤口”。三胜这个在贫穷中长大的孩子面对着这道伤口在吹笛子。 ?今天,老街的邻居们都住进了高层商品楼,三胜也不知到哪里去了。但老街的笛声并没有离弃我,如今听到这沿着岁月的街道传来的笛声,我明白了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是什么。当我走过一条条灯火辉煌、高楼林立陌生的宽阔大街,满怀疲惫地走进家门,在我把脸伏向枕头的那一瞬间,我就又回到了老街,听到了那消逝已久的遥远的笛声。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14、A.作者从对笛声的“遗忘”写起,笔端满蓄愧疚、追悔与遗憾的情绪。B.饭菜简陋,人们却尤为“郑重其事”,老街居民的生活态度甚是可贵。C.贫穷、矮小的三胜面对老街的伤口吹奏欢乐的乐曲,他是勇敢无畏的。D.“脸伏向枕头的那一瞬间”,笛声响起,老街的温暖是作者心灵的安抚。E.本文的语言真切细腻,隽永如诗,若流淌的溪水,滋润着读者的心田。20.第段中画线句子是怎样描写笛声的?请具体分析。(3分)21.作者为什么写笛声中劳作的母亲?(4分)22.结合全文,说说“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究竟是什么?(5分)参考答案:19. (4分)A C20. (3分)作者先用“试探”予笛声以拟人之态,写出了笛声骤

15、然出现时的脆响与力量,接着连续用“响亮、短促、跳跃”等几个词形容描摹笛声的欢快,然后用“沿着”“盘旋而上”赋予笛声以动态,笛声覆盖了老街的每一个角落。作者赋无形以有形,描写的笛声形象生动。21. (4分)母亲勤劳、无语无怨,一辈子坚韧地生活着,她们付出的不仅是劳动,更是生命;她们不仅是贫困家庭的生活支柱,更是家人的精神支撑。笛声与母亲融合、呼应,带来的是更为踏实的生活力量,美好的生活更可期待。22. (5分)当初贫穷,物质匮乏,人们珍惜、敬重物质,享用物质带来的最大可能的价值;当初贫穷,生活单调,人们分外渴望、珍爱生活中的欢乐,拥有体验、憧憬美好的敏感心灵,内心生活丰富。当初贫穷,人们踏实勤奋地生活,平静坚韧地面对一切,拥有质朴简单的生活态度。3.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中国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在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当西方大踏步建立了近代的科学体系时;中国的科学相形之下却日益落后了。为什么长期曾在世界文明史土居于领先地位的中国科学,文艺复兴后就逐渐落到了后面?它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怎样地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着的?对比中国与西方双方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