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北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500805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北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北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北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北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北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

2、,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导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

3、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

4、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B. 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C. 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D. 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外因时代环境和内因作家自身两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缺乏伟大的作家的原因。B. 文章借助“正面精神价值”的概念,论证了当代作家创作出深刻作品的重要路径。C. 文章指出有的作品只有暴露和批判、一味描写生活琐事都是作家主体精神弱化的表现。D. 全文论述了当今时代出不了伟大的作家的原因,

5、一是作品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二是作家缺乏正面精神价值。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B. 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C. 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D. 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参考答案:1. C 2. D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和理解概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

6、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错误,原文第二段提供的信息是,面对民族精神资源 ,“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而非“保持原貌”。B项,“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表述错误。第二段中间部分提供的信息为“不知如何利用资源”,而非“没有充分利用”资源。D项,“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表述错误。第二段后半部分提供的信息为“缺少一种人文关怀”。故此题答案为C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

7、述正确与否。D项,因果关系不正确。“作品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与“当今时代出不了伟大作家”无因果关系。从原文看,还应有“人文关怀”缺失这一原因,或者说是“作家主体精神弱化”的原因。故此题答案为D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 项,“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说法过于绝对,背离原文意思。第二段的正确表述为“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而不是“决定了”。故此题答案为B项。【点睛】

8、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

9、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当然,鲁迅与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在1936年10月去世时,是不会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就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

10、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娴熟地玩起了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这样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抗战时期依附日本,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

11、相比呢?但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说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连歌德都不例外。但

12、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值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完成,毒化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蔓延滋生。虽然舞台的阿Q已经被喜剧家们变成形象委琐的小丑,在青年观众的嘲笑声中退场了,生活中的阿Q却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登场了,在人们歆羡的目光中臂挽着高学历“小秘”招摇过市。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

13、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物质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俊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这样一个“美酒加咖啡”不再具有亡国意味的时代里,玩物并不可怕,尚古也可尊敬,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做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杯黄土。鲁迅,不应

14、该也不会离我们远去!注: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五四运动时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新文学写作。30年代和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力主平和冲淡,恬静闲适,以致思想日超消极。作者杨曾宪,学者,美学理论家18. 下列对本文作简要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 周作人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娴熟地玩起了器物文化,是“玩文学”的行家和鼻祖。B. 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C. 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形象阿Q在今天逐步走向富裕的中国仍以各种面目,在各阶层活得有滋有味。D. 作者认为,今天仍然存在着阿Q主义,这主要

15、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E. 周作人与鲁迅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鲁迅高。19.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第二段“(鲁迅)是不会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就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里的“前事”“后事”分别指什么?20. 作者认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参考答案:18. BC 19. 鲁迅的战斗精神(文化的批判功能)已经被我们淡漠遗忘,而像周作人一样,对文化的消遣与把玩的态度在当今社会较为常见。参考答案:“前事”指周作人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

16、,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后事”指周作人在抗战期间曾依附日本,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 20. 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的重铸者。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受鲁迅的拷问,因为他对民族的某些劣根性作了深刻的批判。我国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没有完成,毒害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我们需要培育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对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等内容的考核。解答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对所给选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较。A项,“是玩文学的行家和鼻祖。”错,文中并未提到。D项,“这主要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表述不全,原文是“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