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499910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人们对于春晚已经审美疲劳。如今爆出的最大新闻,莫过于赵本山退出今年的春晚了。客观地讲,长达20年的漫长时间里,赵本山不仅成为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而且成为了春晚的一块醒目的招牌,他将一种二人转民间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人无可取代。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大众和生产商 并马不停蹄地寻找自己的“新欢”,这就是大众文化,道是无情却有情。它让我们有些伤感,却也有了新的期待。就像俗语所说:缺了穿红的还有挂绿的,缺了梅

2、兰芳还有马连良。(1)请在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_(2)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3)从衔接来看,材料中的语序要适当调整,它们是: 参考答案:(3分)(1)不约而同(2)赵本山不仅成为了春晚的一块醒目的招牌,而且成为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3)略2. 阅读材料二内容,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二“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并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其时,我国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时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光耀人类史册。周王朝的瓦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民间“私学勃兴”,“士”阶层形成。其时,

3、社会结构急遽变化,兼并战争接连不断,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称霸,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某种学说以富国强兵。春秋时代已经开始的“养士”之风日益盛行。各诸侯国对“士”大都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各学术流派虽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议论时事,阐述哲理,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但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则去”。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彼此诘难又相互借鉴,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当时,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由于良好的文化政策和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齐国国都

4、临淄稷门附近)。稷下学宫成为了最有影响的学者名士聚集场所。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消亡于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直至今日。齐桓公田午兴办学宫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需要。齐王励精图治,图谋称雄,需要稷下学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制造舆论、设计蓝图。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政治智囊团。其次,学宫尊贤致士,吸引人才,定期举办各派学者的学术例会,又是一个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

5、他们的议论,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统治者政治活动提出的批评意见或决策建议,大都坦率直言,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稷下学宫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稷下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学说,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其中既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他们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之久,被授予上卿。稷下学术例会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又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在学术自

6、由的环境中,稷下先生们冲破思想束缚,不断探求创新,诸说并存,辩论发展,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23. 下列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周王朝瓦解后,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士”阶层逐渐形成。B. 诸侯争霸,各国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他们的学说来增强国力。C. 诸侯对“士”宽容,养“士”成风,“争鸣”有宽松的政治环境。D. 学者大都依附于某社会集团,因此议论批评时政不会有生命危险。24. 请分条概述“稷下学士活动”的特点。参考答案:23. D 24. “不治而议论”,不任实职,只议论时政等。大都坦率直言,不阿谀奉承。潜心研讨,取长补短,学术有成就。思考内

7、容广泛,没有思想束缚,不断探求创新。23. 试题分析:D.“ 学者大都依附于某社会集团”与文意不符,原文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属于偷换了原文的概念。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和题干的要求作答,“稷下活动”从原文诸子百家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现状,原因是他们的言论自由得到了保障

8、,也就是说 “不治而议论”,不任实职,只议论时政等。大都坦率直言,不阿谀奉承。潜心研讨,取长补短,学术有成就。思考内容广泛,没有思想束缚,不断探求创新。3. 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1942年5月,日本军队发动浙赣会战,战火再次延烧到了江西境内。6月中旬,位于赣中泰和杏岭的国立中正大学校园内,大学教授姚名达与在校学生一起组成战地服务团,怀抱着“爱国岂敢后人”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地奔向抗日战场最前线。这群平时“以气节相砥砺,以道义相切磋”的书生,在7月7日与日军短兵相接于新干石口村时,充分展现出了中国文人的坚强与勇敢。团长姚名达身先士卒,率领团员奋勇杀敌。最终,姚名达

9、与另一名团员吴昌达,不幸以身殉国。1905年出生的姚名达,以身殉国时年仅38岁,无怪乎吴其昌、顾颉刚等昔日同窗师友无不感到突然与惋惜。姚名达去世时,他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协助导师梁启超记录整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增补胡适的章实斋年谱,以及自著的刘宗周年谱邵念鲁年谱朱筠年谱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等等。从学术的发展看,从来就是可以有天才的科学家,天才的文学家,却不可能有天才的史学家的。对于需要长期积累沉潜的文科教授而言,38岁正是迎接学术上更大发展、更大辉煌的学术年纪。而根据王咨臣先生的整理,姚名达实际上也已经为自己未来的学术研究作出了宏大的规划,他计划要完成中国史

10、学丛书l2种,史家传谱丛书11种,史法学丛书21种等著作。其中,完成一部中国史学史是姚名达甫入清华便立下的宏伟志愿。即便是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只有这部中国史学史才称得上不朽。姚名达的逝世,使得他的中国史学史只留下了一部1934年的油印本讲义稿,一直未能出版,后世治史学史之学者遍寻不得,皆扼腕叹息不已。如果不是1932年的那场炮火,姚名达的这部中国史学史本来是有可能完成的。1929年3月,姚名达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除了办公时间以外,他仍旧于清晨深夜,继续史学史的研究,除了陆续发表一些论文和著作外,还积累了许多零零碎碎的小纸片,“上面有许多从史书和文集里找得到的史料,委实有

11、前人所未发现的宝贝。还有我自己对于史学史上的各种思想,自信亦有些独到之处,也记在小纸片上。说来真很痛心,不料在1932年一二八的后两日被倭寇把它和我的家庭完全炸毁了。突然降临的炮火,不仅毁了他的家,而且也给了从小就喜欢研究历史,并立志要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历史学家的姚名达巨大的打击。在伦理学上有过一个经典的问题:爱因斯坦正在写他的相对论,但是隔壁有一场火灾,邻居有个又老又丑、行将就木的老太太需要救护,爱因斯坦到底是救还是不救?每一个人对这个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但按照康德的哲学回答,爱因斯坦就是要去救,这才能显示出绝对命令,显示出人的高贵。姚名达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而且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

12、选择。1932年的2月8日,在无桌无椅的困境下,姚名达写信给胡适:“我军若败,不容我们再作纸上工夫,我打算从事政治和社会运动。我军若胜,外交必有转机,百业当可逐渐发达,我打算仍旧作史学的研究。”1933年,姚名达与第一任妻子黄心勉在上海办起了女子月刊,拿来做喊醒妇女的播音机。1937年8月,姚名达与妻子巴怡南一起,将他们订婚的戒指捐赠出来,并呼吁全国妇女将饰物捐赠给国家,以增加抗战实力,“用整个民族的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致命的打击”。1942年7月,在樟树抗战前线,面对旁人的劝阻,姚名达毅然决然地答道:“唯有能致力抗战,方能胜任建国,若徒有才力而无热血者,比比皆然,又乌睹其为用耶?”如此一步

13、一步地,姚名达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才是真正最高的哲学问题!那才是一个性情人应该做的事情!1946年,历经劫难的清华大学重返北平,校长梅贻琦在主持学校的重建工作时,特别回顾褒扬了抗战期间牺牲的清华校友姚名达等人,誉其“皆足名垂清华史,实亦母校之光。2002年,雷洁琼亲笔题词,称赞姚名达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现在重新回眸这位走向抗日战场的教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姚名达的自我选择,也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精神的传承,更是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姚名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期间,在办公时间以外,还继续史学史的

14、研究,并且将自己对史学史上的各种有独到之处的思想,记在了小纸片上。B1946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主持学校的重建工作时,特别回顾褒扬了姚名达等清华校友,这是因为姚名达是清华大学校友中唯一为国捐躯的教授。C姚名达从史书和文集里找到了前人所未发现的宝贝,可惜在1932年“一二八”的后两日被倭寇全炸毁了,否则姚名达依靠这些宝贝也一定发达了。D姚名达从小就喜欢研究历史,并立志要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历史学家,但是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他改变了初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不影响他的伟大。E.战地服务团慷慨激昂地奔向抗日战场最前线,这与姚名达心怀爱国的豪情壮志,并且与学生在一起时“以气节相砥砺,以道义相切磋”是分不

15、开的。(2)姚名达的去世让昔日同窗师友感到突然与惋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文中提到伦理学上的一个经典问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4)姚名达被称为“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2. DA 13. 以身殉国时年仅38岁,英年早逝让人感到突然与惋惜。作为一位需要长期积累沉潜的文科教授,他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38岁正是学术上更大发展、更大辉煌的学术年纪。他长期以来的宏伟志愿中国史学史还未完成,只留下了一部l934年的油印本讲义稿。 14. 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将爱因斯坦的选择与姚名达的选择进行类比,彰显了姚名达的高贵。叙述上宕开一笔,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显得张弛有度。承上启下,由叙述姚名达的学术成就转入叙述他的爱国情怀。 15. 因为姚名达身上集中地体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质;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学者,他治学勤谨,抱负远大,著述丰富,见解独到;作为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他崇尚道义与气节,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难当头勇于担当,选择从事政治和社会运动,亲赴抗日前线,与敌斗争坚强勇敢,成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此题考查对材料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