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

上传人:Wo****D 文档编号:253336323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课文解读】面临世纪之交,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这就是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个活动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1999年秋天,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选定的。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经过殚精竭虑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和亲自领导无产阶级斗争实践,在他1883年逝世时已攀登到当时人类对历史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高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给予高度评价,称赞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

2、的思想家”,是“科学巨匠”。马克思并非高官政要,也并非亿万富翁。他一生穷困,连爱子夭折都无钱安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逝世时惊动了整个欧洲,不少报刊发表评论和文章对他表示敬意,不少工人组织对他表示哀悼。在相隔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在英国,马克思名列公选的千年伟人之首。在人类历史上为穷人说话表示哀怜的思想家并不少,惟有马克思不是用怜悯,不是用眼泪,不是用同情的抚慰,而是真正用科学理论揭示他们的处境和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马克思是用真理征服世界,用真理改造世界的。这个真理就是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是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且在英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从整

3、个西欧来说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马克思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他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因而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的探讨。正是这些规律性的认识,使马克思的思想超越了历史条件所带来的局限。其实,真正的理论认识与现实并非亦步亦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已经引起思想家们的关注和研究。在马克思之前的西方的空想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已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人类解放问题作过比较深刻的思考,但由于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思想处于分离状态,没

4、有科学的经济学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这种社会主义理论始终未能跨出空想阶段。如何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的高度,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分析p p 为依据,并从中引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和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是摆在新理论创造者面前的任务。马克思突破了以往思想家们的理论局限,扩大了思考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问题的理论领域和视界。马克思吸收了前人的成就,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成果,并在此基础创立了一个科学体系,用以解决无产阶级和人类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这种理论创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

5、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创立的。为什么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根本之点在于,它所研究的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问题,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某一阶段。因此,它的结论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具有规律性的结论。正因为马克思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目的从事理论创造,因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要求,它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描述,而是着力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是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认

6、识条件,可能会给马克思对材料的运用和理论视域带来某些限制,但从根本上说没有影响他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一般规律的探求。资本主义社会早期暴露出来的社会矛盾中包含着它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的趋向。这是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芒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在学生活动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 联系语境,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教学说明】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内涵的课文。根据课文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和语言风格是一大教学目标。剖析其结构和语言外壳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其思想内核,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设计

7、的特点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升。【教学过程】一)活动一:让学生练习“讲话”,看谁讲得好。目的:了解本文的文体及特点。明确:是悼词。(1)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2)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这么说,抒情贯穿着全文。评价“讲话”成功与否,首先是一般讲话的基本要求:准确、清楚、流畅外,还应该注意“悼词”的一些要求:感情基调的把握与感染力。二)活动二

8、:学生自读文章,画结构示意图:目的: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着重研究第2、6、8段的归属。教师小结时应指出划分段落的原则:段者,断也。既然全篇由各段组成,各自然段之间当然有内在的联系,之所以割断为几个大的段落,是因为大的段落具有内容的完整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还应注意段与段之间衔接、组合的语言标志。关于第2段的归属。有人将此归到第一部分,理由是它与第1段关系密切,是在第1段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提出全文的论点。诚然,第2段和上段是紧密联系的,但是,第1段的段旨是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这是悼词开头的一般写法;第2段才进入文章的主体,是第二部分的总说。因此,第2段同下文联系更为密切,应该归到第二部分。

9、而第1段相对的独立性比较大。关于第6段的归属。文章前的3、4、5段介绍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发现,第7段介绍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伟大实践活动,第6段是两个层次之间的过渡,这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有两层:一是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到说明他对科学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家的马克思到评述革命家的马克思。这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判断它的归属,要看它主要的作用是承上还是启下。显然是启下。此外分析p p 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照应与衔接。如果根据因果关系看,它与第7段的联系也很密切。注意第7段首句,它呼应第6段中的“在马克思看来革命力量”。所以第6段应该归到下一层次。关于第8段的归属。有人把它同第9段合并为一部分。但它

10、实际是对37段的一个总结,应该归到第二部分。第8段首句中的“这样”,应当是指马克思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贡献。或者说,正因为马克思有这样的伟大贡献,才有第8段所讲的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三)活动三:要求学生画出文中最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尝试把这些词语删去,或者换一个词语,再读出来,看看表达上有何差别。目的:联系语境,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明确:揣摩语言要联系语境,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关系到语言表达。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有外部(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文章中心、上下文等)之分。就本文而言:特定的场合:墓前、葬仪特殊的身份:作悼词者、亲密战友 特殊的感情:哀悼、赞颂 语言揣摩的例子可根据本文语言品味的重点确定,具体可参照“设计二”。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