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下册教材答疑解惑汇总

慎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4.47KB
约25页
文档ID:252560435
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下册教材答疑解惑汇总_第1页
1/25

更多免费资源关注公众号 部编版语文资源 (bbbywzy) + 中小学智汇(zxxzh)统编版语文1-9年级下册教材答疑解惑汇总一年级下册1问:“语文园地一”中的字母表,学习要求是什么?应该怎样读?(一年级下册)答:《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提出:“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语文园地一安排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就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这一目标具体的学习要求是:认识大写字母;在对比中了解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形体的不同;记住字母表的顺序不要求默写在教学时,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其中的声母可以按照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呼读音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大写字母,记住字母表的顺序,为第三单元开始学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2问:《谁和谁好》中,“不吵也不闹”一句中的“不”不是多音字,为什么前一个标注“bù”,后一个标注“bú”?(一年级下册)答:在普通话中,“不”在自然语流中有音变现象其变调规律是:在一声、二声、三声之前,读字的本音bù;在四声之前,变为二声bú1)在一声、二声、三声之前,读本音bù如:不多 bù duō       不听 bù tīng不行 bù xíng        不能 bù néng不好 bù hǎo       不敢 bù ɡǎn(2)在四声之前,变为二声bú。

如:不是 bú shì       不要 bú yào      不会 bú huì小学语文教材在全文注音的情况下,标注轻声、变调等语流音其中,“不”标注变调后的读音,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无需掌握变调规则的前提下,直接学习语流中的实际读音,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语感,更好地发挥拼音帮助学习普通话的功能二年级下册3问:《找春天》第二自然段中的“奔向田野”,“奔”应该读“bēn”还是“bèn”?(二年级下册) 答: “奔向田野”的“奔”应该读“bēn”奔”读一声时,有“奔走、急跑”的意思,强调奔跑的状态;“奔”读四声时,意思是“直向目标走去”,强调不偏离目标根据《找春天》一课的上下文语境,此时孩子们的状态应是跑而非走, “奔”应读一声,表现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激动心情4问:《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刺猬”的“猬”应该读轻声,为什么教材中的注音是“wèi”?(二年级下册) 答: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教材不再全文注音,而是随文给难字注音难字随文注音,所注读音为汉字的单字音即本音,不是实际语流中的读音轻声是语言层面的语流音,按照教材注音体例,在语流中读轻声的字,教材标注汉字本音,如《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刺猬”的“猬”,《笋芽儿》中“唠叨”的“叨”。

这两个字在语流中读轻声,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语流音变如果学生无法借助口语经验读好这类词语,教师可以用示范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统编教材后续册次,也是按照此注音体例给难字注音的三年级下册5问: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诗题为什么不是《惠崇春江晓景》?(三年级下册) 答:古诗在不同版本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文字面貌教材依据《施注苏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东坡诗集注》(四部丛刊影宋本)、《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等目前较为通行的版本,选用了“晚景”6问:《三衢道中》作者“曾几”的“几”字应该读“jī”还是“jǐ”?(三年级下册) 答:“曾几”的“几”应该读作“jī”曾几,字吉甫,其名与字之间的关系源于《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在这里,“几”的意思是“细微的迹象,事情的苗头或预兆”,此义项在《汉语大字典》里收入“jī”的读音下,因此“曾几”的“几”应读“jī”四年级下册7问:《宿新市徐公店》中,“树头新绿未成阴”一句为什么不是“树头花落未成阴”?(四年级下册) 答:在杨万里《诚斋集》(宋淳熙绍熙递修本、四部丛刊景宋写本)、清代张豫章辑《四朝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记载的都是“树头新绿未成阴”。

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无“树头花落未成阴”的版本8问:《清平乐·村居》中,“溪头卧剥莲蓬”的“剥”应该读“bāo”还是“bō”?(四年级下册) 答:“剥”在这里应该读“bō”在现代汉语中,“bāo”和“bō”两个读音的意义完全相同bāo”常用于口语化表达,如“剥花生”;“bō”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夺”这种现象称为“文白异读”,意思是同一个字文言音和白话音不同古诗词中一般取文读五年级下册9问: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一句的“供”,应该读“gōng”还是“gòng”?(五年级下册) 答: “供”应该读“gòng”根据《汉语大字典》,读“gōng”时,意为“供给,供应”或“提供某种条件(给对方利用)”,还可以通“恭”或用作姓氏,这几个义项显然与本诗不合读“gòng”时,有一个义项是“从事,担任”,“供耕织”所取的是这个意思六年级下册10问:《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一句的“间”应该读“jiān”还是“jiàn”?(六年级下册) 答:从音韵和谐、平仄相间的角度考虑,这里的“间”读“jiān”更合适后人诗词中化用“一水间”时,也多将其用作平声韵,可为旁证。

从字义上看,“间”读一声时,表意的重点是“在……中间”或“空间”《文选》刘良注曰:“喻端丽之女在一水之间,而自矜持不得交语一水间”的“间”读“jiān”符合此处的语境七年级下册11问:《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的“过”,意思是“到”还是“经过”?答:从“过”的义项来看过”可以表示“至、到达”的意思,如:1.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2.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裴迪《竹里馆》)“过”还可以表示“经过”的意思,如:1.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论语·宪问》)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从词义上看,“至、到达”和“经过”都属于“过”的义项,《汉语大字典》在“过”字条目下也收录了这两个义项换言之,从“及鲁肃过寻阳”一句的单独句意来看,无论是“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还是“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都能说得通但是,当我们借助其他史料进行考量和辅证时,就会有新的判断关于鲁肃与吕蒙论议一事,可见《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日:“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日:“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日:“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日:“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这段记载写得很清楚,鲁肃代替了周瑜,前往陆口,途经吕蒙驻军地鲁肃原来心里还比较轻视吕蒙,受人劝说才去拜访当他与吕蒙酒后讨论如何对付关羽时,吕蒙谋划了五条计策,鲁肃为之惊讶,于是叩拜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由此可知,《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之行的目的地不是寻阳,“过”解释为“经过”比“到”更准确12问:《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唧唧”,是指叹气声,还是指织布机的声音?答: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关于“唧唧复唧唧”中“唧唧”的意思,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1.叹息声2.织布机的声音3.虫鸣声这三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教师教学用书》里也给予了说明从一线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老师们主要纠结于前两者:“唧唧”作为拟声词,听起来就像是织机声,为什么教材采用“叹息声”的解释呢?其实,“唧唧”这个词在古诗文中用来表示叹息声,是很常见的。

如:1.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施荣泰《咏王昭君》)2.入其后园,见沟渎蹇产,石磴嶕峣,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杨衒之《洛阳伽蓝记》)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白居易《琵琶行》)4.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元稹《长庆历》)5.夫笑而呵呵,叹而唧唧,皆天籁也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同时,对“唧唧复唧唧”中“唧唧”作“叹息声”解有辞书和权威注本作依据例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在“唧唧”表示“叹息声”的义项里举的例子就是《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余冠英选注的《乐府诗选》,对“唧唧复唧唧”这句话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唧唧,叹息声第一句《文苑英华》作‘唧唧何力力’,注云:‘力力’又作‘历历’开头六句从《折杨柳枝歌》来,《折杨柳枝歌》有‘敕敕何力力’一句‘敕敕’‘唧唧’‘力力’‘历历’以及《地驱乐歌辞》的‘侧侧’都是写叹息声反之,“唧唧”释作“织布机的声音”,虽然在这首诗里说得通,但存在证据不足的缺憾有人对汉魏六朝以及唐宋元名清时期40余部总集类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在这些文献中织布机的声音主要用“札札、扎扎、促促、哑哑”形容,而不用“唧唧”形容(参见王彤伟《〈木兰诗〉中的“唧唧”》)。

换一句话说,“唧唧”表示织机声的例子,除了“唧唧复唧唧”可以作为“孤证”外(如果成立的话),暂时没有发现其他有力的证据综合考虑,“唧唧”解释为叹息声更为准确13问:《阿长与<山海经>》中省略号和句号的连用似乎不太规范,能否解释一下?答:《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省略号和句号连用,有以下句子:(1)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2)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3)“阿妈,恭喜恭喜……4)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5)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这里的省略号后面都加了句号根据我们的日常阅读经验,省略号后面加句号的情况确实比较少见,所以谈这个问题,需要把视野放宽一些首先,从标点符号用法规范说起新式标点不是我国传统所有,而是在现代文学早期随着白话作品的兴起才逐步推广的,换句话说,当时还没有形成现在的标点符号用法“规范”。

鲁迅先生是第一批积极使用并推广新式标点符号的作家,他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中成功地使用了一套标点符号,极大地提高了白话文的表现力,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正是在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新式标点的使用才蔚然成风,在此基础上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得到了逐步建立和完善应该说,鲁迅作品中绝大部分标点符号的用法是符合现在的规范的,个别标点的用法(比如省略号后连着用句号)则是带有历史的痕迹,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坚持用今天的“规范”来看待的话,显然是不恰当的那么,也许又会有老师问,作品在选入教材时是否可以修改这些今天看起来不太习惯的地方呢?一般来说,文章选入教材当作课文,都需要根据现在的规范做出修改这点可以从课文中的注释得到印证——课文题目下方的注释中标明“有改动”即表明编者对课文语句、字词、标点进行了适当修改但是鲁迅的作品,又属于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