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蒿素出口中原料产业化发展的初探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52235439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青蒿素出口中原料产业化发展的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青蒿素出口中原料产业化发展的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青蒿素出口中原料产业化发展的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青蒿素出口中原料产业化发展的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青蒿素出口中原料产业化发展的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青蒿素出口中原料产业化发展的初探(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国青蒿素出口中原料产业化发展的初探 秦趣仝双梅六盘水师范学院青蒿作为植物用药,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从青蒿中分离出抗疟活性成分青蒿素,并研制出青蒿素类抗疟疾药,和其它抗疟疾药相比,青蒿素类药品效果更佳,治愈率更高(达95%以上),且副作用很小。这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被WHO(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继奎宁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全新抗疟特效药”,列入世界药典,并由WHO指定为治疗疟疾专门用药,在世界上54个国家推广。长期以来,我国在青蒿素产品的初级原料方面拥有绝对的资源优势,是世界市场青蒿类药物原料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我国掌握着占全世界九成的

2、青蒿素原料资源和主要的知识产权。自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类药物确定为抗疟药品后,许多地方将青蒿种植业作为农民致富和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途径。然而,青蒿种植的重复建设和加工提取环节的鱼龙混杂,产生了“蒿贱伤农”、市场混乱的不良后果。目前,在青蒿价格回暖之际,如何保证青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学界研究的课题。一、我国青蒿出口的现状分析2001年,世界卫生式组织将复方蒿甲醚作为首选抗疟疾推荐用药,并于2004年正式宣布每年拨款2亿美元,资助疟疾重灾区政府专款采购青蒿素药品。此后,中国青蒿素产业进入了急剧扩张期,青蒿素价格一路飞涨。由于2005年对青蒿素药品订单突然增大,国内青蒿素原料十分紧张,当年

3、价格一度冲破7000元/公斤,青蒿草价格也节节攀升,最高达到12元/公斤,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我国青蒿素产品出口出现结构性变化,全年出口总额达到了3301.7万美元,同比增长13.57。其中,高附加值产品青蒿素制剂的出口达到了2857.6万美元,同比增长38.90,而原料性产品青蒿草和青蒿素原料药的出口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出口额分别为8.4万美元和435.7万美元,同比下降87.62和44.29。而价格也明显下滑,青蒿草的价格下跌到每公斤4.5元左右,这个价格只是2005年同期的一半左右。青蒿素价格也从2006年初的每公斤4300元跌至年底的3000元以下。从出口市场看,2006年

4、,亚洲取代欧洲成为我国青蒿素原料药出口的最大市场,出口额为276.5万美元,占我国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63.47,同比增长45.46;对欧洲的出口由2005年的591.8万美元下降至148.9万美元,降幅为74.84。在青蒿草出口方面,日本成为我国青蒿草出口的最大市场,出口额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值的80.86,韩国和美国位列其后。2007年,我国青蒿素成品制剂出口呈高速增长之势,全年出口总额达到5507.6万美元,同比增长66.8%。产品出口到71个国家和地区,非洲是最大市场,占我国青蒿素成品制剂出口总额的51%。我国共对38个非洲国家有出口实绩,累计出口额达到2830.1万美元,同比增长92%;

5、对欧洲和亚洲出口各占我国青蒿素成品制剂出口总额的1/4,分别增长147.9%和63.8%。然而,青蒿素原料药品出口呈现大幅下跌趋势,全年出口142万美元,出口量同比下降1/3,出口额下降2/3。出口价下降了一半,狂跌到1400元/公斤。2008年我国青蒿素成品制剂进一步上升,出口总额7711.4万美元,同比上升40.0%。而蒿草却无人问津,走向贱卖的地步,价格仅为0.6元/公斤。从2006-2008年三年来看,我国青蒿素成品制剂出口总额均逐渐上升,然而,青蒿素原料价格却一落千丈,节节下滑,从2005年的最高价12元/公斤下滑到2008年0.6元/公斤。分析其原因,2006年以后青蒿价格下降是必

6、然的。从市场规律来看,一方面,在2005年价格疯狂上涨冲动下,众多企业蜂拥而上,圈地、扩种,地方政府鼓励农民积极种植青蒿,却忽略了市场的容量。据专家介绍,按照2006年全球青蒿素原料需求,大概需要青蒿叶2.8万吨,如果种植青蒿每1公顷的产量是2500公斤。那么1.3万公顷的产量就能满足全部市场需求。但2006年全国青蒿种植面积达到5.3万公顷(实际保苗大约为2万公顷),过剩成了不争的事。从被称为“黄金般的植物”到大量滞销,青蒿药原料的泡沫现象不可回避。另一方面,2006年1月份,WHO要求全球药企停止生产只含青蒿素的抗疟药,由以青蒿素为基础含多种成分的抗疟药代替。据了解,正是这一被业界认为明显

7、带有对中国青蒿素药品设置技术壁垒的要求,使2006年以后的青蒿素原料需求大幅下降。虽然此后我国青蒿种植面积大量减少,但盲目扩种之后库存太多,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青蒿原料价格大大下降。2009年,青蒿素原料药市场开始回升,美国克林顿基金、环球基金等众多国际慈善基金纷纷加入青蒿素制剂的采购大军,截至2009年年底,青蒿素原料药的售价已恢复到2005年的水平,每公斤价格达到2500元,而鲜草的收购价也迅速提高至每公斤8元。与此同时,国际药学界也兴起一股青蒿素开发热潮。2010年,在家种青蒿严重不足,印度企业来华加大定单的情况下,青蒿价格继续上涨。北京植物提取产业信息网跟踪的数据显示,2010年青蒿

8、素的市场需求量在80吨左右,剔除前两年的库存,实际需求为60-70吨,而印度在我国的采购量达到40吨。所有这些,使得青蒿素原料药市场逐步回暖。在原料制药方面,我国主要为国外大制药公司终端制剂产品提供青蒿素原料药,已占据全球市场的85%,其中瑞士诺华公司控制了约60%的终端产品市场。目前我国仅有上海复星公司控股的桂林制药厂生产的青蒿琥脂片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直接供应商。我国青蒿素生产企业有80家左右,生产规模在200吨左右,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有8户:复星药业、成都三奇制药、华立控股的昆明制药、华立武陵山制药、通和制药等企业。目前我国以青蒿素为起始原料生产的青蒿素制剂有两种:昆明制药厂开发的独家

9、产品“蒿甲醚”和以桂林南药为首的企业生产的“青蒿琥酯”。随着青蒿素原料药市场的逐渐回暖,国内早期从事青蒿素生产的几家大企业如上海复星、广药集团和湖北恩华生物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产。据悉,广药集团拟将青蒿素原料药生产规模扩大到年产80吨,湖北恩华生物和上海复星等也有各自的扩产计划。但是,目前我国只有昆明制药厂和桂林南药两家企业拿到了联合国青蒿素制剂的供应商资格,其他企业还只能“借船出海”,即通过国外有资质的制药公司的定购来出口其产品。二、三峡库区青蒿素原料产业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一)三峡库区青蒿素原料产业发展优势分析1.资源优势。青蒿素是由我国率先研发成功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被医药界称为“国

10、宝”。我国是世界上青蒿素原料药最大的生产国,国际市场上销售的青蒿素原料80%以上来自中国。尤其是三峡库区,其产量占全球七成以上,质量也是世界最好的。三峡库区地处川东鄂西,属于中亚热带北部栲林、桢楠林亚地带,又是中部山地与东部平原丘陵间过渡的地区,中山、低山、高丘、谷坝、沟槽重叠交错,地貌成层现象明显,这样的地貌形成了特殊山地气候早晚多露雾,空气清新湿润,盛夏气温高而不干燥,多云层,日照呈短暂间断性直辐射,大气对流明显,多微风,常出现“一边骄阳一边雨”的奇异天气现象。而这些恰恰是提高青蒿素合成效率的天然场所。据国家有关部门考察,库区的酉阳、丰都、涪陵、武隆、彭水、黔江、梁平等都是青蒿种植的优良场

11、所。尤其是酉阳,据不完全统计,酉阳地区野生青蒿的蕴藏量每年约有2000吨以上。并且经过几年种子筛选和种植技术的提高,酉阳人工种植青蒿的青蒿素含量高达16。2005年,酉阳县青蒿种植基地通过GAP认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酉阳青蒿”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市场优势。青蒿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疟疾流行主要分布在非洲等105个国家和地区,涉及2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据不完全统计,生活在疫区的临床患者达4-5亿人,每年因疟疾死亡人数200-300万人,目前全世界抗疟药销售达15亿美元,其中非洲是最大的抗疟药市场。据法国RHON公司、赛诺

12、菲公司及瑞士诺华公司预测,未来5-10年青蒿素类产品将在世界市场上再形成20亿美元的销售额,且作为新型药物,青蒿素类抗疟药至少有20-30年生命周期。这对世界青蒿素原料药主产国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对三峡库区青蒿素原料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政府政策支持。发展三峡库区产业是国家实施西部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家制定了库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一系列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建立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青蒿产业发展便是重点项目之一。2001年青蒿产业化项目通过专家论证,2003年人工试种青蒿成功,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青蒿产业化建设列为“三峡库区产业化试点项目”,并在重庆库区部分区县推广实施。

13、种植区域主要有酉阳、丰都、涪陵、武隆、彭水、黔江、梁平等。4.国际方面。随着印度、非洲各国,甚至中国云南、海南家种青蒿的失败,加之青蒿库存殆尽,国际国内青蒿界把目光投向三峡库区青蒿产业,这对三峡库区青蒿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个好消息。(二)存在的问题1.市场预测不准,管理不到位,蒿农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国内企业高估了国际抗疟药的需求量和世界卫生组织对抗疟药订单的控制能力。2005年价格上涨引发市场冲动,国内青蒿素企业大量和蒿农签定种植合同,导致青蒿种植面积盲目扩大,产多销少。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蒿草种植面积达100万亩,比上一年翻了一倍多。这导致当年蒿草供应严重过剩,收购期过后大约5000吨蒿草无

14、人问津,青蒿素价格也一路下跌。2007年,全国蒿草种植面积大幅回落,减少近70%。尽管如此,由于上一年存量太大,市场上蒿草和青蒿素供应依然过剩,大量蒿草在农民手中霉烂,青蒿素积压在提取企业的仓库中。2.部分蒿农质量意识差,交售的青蒿质量达不到要求。据调查,部分蒿农交售的青蒿质量差,少数种植户甚至有意掺假,质量达不到合同要求。如2006年8月25日收购青蒿1000吨,经质检退回处理230吨。而部分专业户种植规模过大,没有机械化操作,造成管理跟不上;同时采收期较为集中,而人工有限,从而造成迟收(开花后),影响产量和质量。3.较多青蒿素出口企业未形成规模。2006年,我国共有59家企业经营青蒿素制剂

15、出口,其中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6家,出口金额在1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8家,经营青蒿素原料药出口的企业共21家,多数企业出口额没有超过10万美元,许多企业的产品由于没有注册商标,缺乏自主品牌,同时产品销售也受制于跨国制药公司,这难免会对青蒿素的出口产生影响。4.行业监管力度较弱。目前国内近百家青蒿素生产企业中只有5家通过了GMP认证,其余的都是化工生产许可证,企业的参差不齐导致市场价格混乱;出口环节则管理缺位,一些企业的制剂产品根本没有国内生产批文,但是这种不合法的产品出口却无人监管。目前很多企业的青蒿素类制剂产品以委托加工的方式出口,在国外被认为是假劣药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青

16、蒿产品的国际形象和产业的发展。同时,青蒿素来源于中药,但制剂属于西药,而用于制剂生产的原料青蒿仍然依赖传统种植的特征又导致这一产业不中不西,管理欠缺,直接影响了青蒿产业的发展。三、加快三峡库区青蒿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第一,加强行业管理,促进青蒿产业有序及协调发展。针对目前我国青蒿产业面临的内忧外患,政府相关部门应对青蒿产业加强管理和指导,成立国家青蒿产业行业协会,制订统一标准,严格按照药品标准规范管理青蒿产业,给将青蒿类药品打人国际市场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国内大型企业也应携手共同发展,形成品牌效应,避免恶性竞争,维护中国青蒿在世界市场的声誉与地位。同时,建立企业与青蒿种植农户之间合作的优化模式,推动青蒿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加强政府政策扶持。政府需加大三峡库区青蒿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做好农田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