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昭公十五年》原文译文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251961455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羊传:《昭公十五年》原文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羊传:《昭公十五年》原文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羊传:《昭公十五年》原文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羊传:《昭公十五年》原文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羊传:《昭公十五年》原文译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公羊传:昭公十五年原文译文 【原文】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昧卒。 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其言去乐卒事何?礼也。君有事于庙,闻大夫之丧,去乐,卒事。大夫闻君之丧,摄主而往。大夫闻大夫之丧,尸事毕而往。 夏,蔡昭吴奔郑。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冬,公如晋。 【译文】 鲁昭公十五年,春季,周历正月,吴子夷昧死了。 二月,癸酉这天,鲁昭公在鲁武公庙进行祭祀活动。在演奏籥的人进入时,主持祭祀的叔弓突然死了。“去乐卒事”。这里说“去乐卒事”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礼仪。国君在宗庙进行祭祀活动,听说大夫死了,就应当取消音乐演奏,将祭祀活动完成;假

2、如大夫在进行祭祀活动时,听说国君死了,就应当让别人代替自己主持祭祀活动,自己要马上前往。假如大夫在进行祭祀活动时,听说大夫死了,就应当在完成祭祀活动后马上前往。 夏季,蔡国大夫昭吴逃亡到郑国。 六月,丁巳这天,初一,发生日食。 秋季,晋国中军统师荀吴率领军队攻打鲜虞国。 冬季,鲁昭公到晋国去。 扩展阅读:公羊传之谜 传奇公羊传是战国时代公羊高编撰的,先是师徒口耳相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才写定成书。和左传谷梁传一样,公羊传开头是与春秋分开流传的,也许在西汉后期哀帝时,学者刘歆“引传文以解经”,才把孔子编定的鲁国史书春秋尊为“经”,把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称为解释经书的“传”,后人以传附经,合为一编

3、,从今便把这三本书合称为“春秋三传”。 汉书艺文志的“春秋”类有:“公羊传十一卷”。班固注:“公羊子,齐人。”唐代颜师古注:“名高”。“公羊”的含义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复姓,有人疑心“公羊”、“谷梁”都是,“卜商”(即子夏)的转音,近人蔡元培、顾颉刚等认为“公”和“谷”双声,“羊”和“梁”叠韵,因而“公羊”即是“谷梁”,这两部书的可能是同一个人,这种分析不肯定可信。 清代洪颐煊经义丛钞认为,“明”字的古音读“芒”,“芒”和“羊”同韵,所以“春秋家公羊高,亦即孟子所谓公明高也”。此说也缺乏说服力。关于公羊子,正没有发觉其他记载。 公羊传未成书之前,口耳相传,它的传承过程,据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

4、徐彦疏引戴宏序说:“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这段话有三点值得留意:第一,说公羊传传自孔子的弟子子夏。其次,公羊传的成书从子夏(生于鲁定公二年,即公元前507年)到汉景帝初(公元前156年),经过了340年左右。第三,汉景帝时,公羊传才写定成书。 关于第一点,杨伯峻经书浅谈指出:“公羊传中大一统这个观念,要在秦汉以后才能有,这就足以证明公羊传不出于子夏。”他又说:“总之,无论公羊高或谷梁赤,都未必是子夏的学生,托名子夏,不过借以自重罢了。”关于其次点,戴宏所说的传承线索明显有误,340年间公羊氏仅传五代

5、,每代要相距65年以上,这是不行能的。关于第三点,说公羊传作于汉景帝时,大致可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公羊传注疏认为:“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谷梁传引之,直称沈子,不称公羊,是并其不着姓氏者,亦不尽出公羊子。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公羊)高之明证。”公羊传既然是公羊子自己写的,就不应引自己的说法。由此可以证明,公羊传的不是公羊高,自然更不是子夏所传的。看来,公羊传可能是集体创作,最终由公羊寿和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写成书。 扩展阅读:公羊传千古名言 1.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出

6、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饥饿的人自然唱歌出他们要吃饭的愿望,劳累的人自然唱歌出他们艰难的劳动。 2.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这是郑襄公投降时候说的话。大意是:我是一个镇守边邑的没有才能的小官,由于得罪了上天,降下了灾祸。让您余怒未消,屈尊降落,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我们这个偏僻小国。 3.戊申,纳于大庙。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大庙,非礼也。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戊申这一天,将部国的大鼎,送进了鲁国的太庙。春秋为什么要写下这件事情呢?为了责备。责备什么呢?这是为了责备鲁桓公趁乱收取贿赂,并将贿赂搬进了太庙,这是不符合礼法的。 4.君子见人

7、之厄则矜制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君子见人受困了人会感到悲悯,小人见人受困了只会幸灾乐祸。 5.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正乱世,使乱世回归正道,没有比得上春秋这本书的了。 6.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粮食柴草断绝的时候,百姓交换孩子当食物吃,剖了尸骸当柴烧了来做饭。 7.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出自公羊传桓公十一年。通过消灭别人换得自己的生存,这种事君子是不做的。 8.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君子观察别人有难的时候就会表示自己的怜悯,小人观察别人有难的时候就会幸灾乐祸。 9.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出自公羊传隐公七年。贵与贱不厌恶称号一样,美与恶不嫌弃说法全都。喻指看实质不重名称。 10.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出自公羊传文公九年。为什么不去称呼氏呢?由于他是蛮夷啊。古代的楚国被视为蛮夷之地,他们的大夫不被中原人们所成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