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249294603 上传时间:2022-0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积极的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的体现,需要老师更深的挖掘教材,联系实际,精心“设疑”。关键词:设疑、感悟、比较、体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独具匠心的疑问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善于,巧于启发诱导,“润物细无声”,会使学生在设疑中学到知识,开启智慧,获取能力。一、设疑于问答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于美国莫里斯.L.比格说过:“要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学生亲身介入。”这种民主气氛的创造,可以通过问答形式达

2、到。教师要将学生从生活情境带入到知识的深远情境,必须善于诱导,用问答的形式来诱导学生参预,步步深入。如在讲“心脏的结构”时,可创设这样的一组问题情境:(1)心脏的四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情况是怎样的?(3)为什么会这样流动呢?(4)从主动脉往心脏里注水,水将从那里流出呢?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通过问答有效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二、设疑于讨论中,促使学生感悟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因疑而学,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因此教师可先设疑,让学生展开讨论,因势利导,鼓

3、励学生通过自学而感悟。以酿造甜酒为例,引入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为什么将煮熟的糯米用凉水冲至30度左右?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间挖一个凹坑?为什么在酿造的过程中总是先出来的是水后出来的是酒?对此学生马上展开了讨论,在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学生得到了答案。这样通过在讨论中诱导学生自学、阅读、思考、解疑,可以过到教为不教的目的。三、设疑于比较中,加强学生的鉴别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对比,我们能认识到事物问的区别和异同,教材中有些知识如果通过比较来讲解,更易抓住事物的特征。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对这些有对比意义的材料进行比较,区分异同,领悟深远。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

4、菜的一张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关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1)曲线ab段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3)当温度在35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毫克。0(4)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你认为晚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2分)照光、降低温度、通风通过二者的对比,使学生正确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两者形式上互逆,实质上两者并不是简单的逆转,而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过程的不同的生理反应。

5、四、设疑于体验中,唤醒学生的反思,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我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及时的给学生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受到相应的刺激,激活其原来积累的经验,从而在反思中使知识得到升华。在条件反射的形成一节中,我首先提出:大家喜欢小动物吗?你家的动物有那些本领呀?这些本领哪些是你和你的家人训练出来的?能说一下你的训练过程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问题情景中。其中一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家的小狗能作揖。刚开始的时候,我怎么教都不行。后来,听爸爸说要先给它食物

6、吃,然后再教。于是我就先给它食物吃,然后再作揖。经过了好多天的训练,我家的小狗就会作揖了。”我及时提出了几个关键的问题:1、你是先给小狗食物吃还是先作揖或是给食物吃的同时作揖?2、从“食物”刺激到声音“作揖”刺激直至小狗完成“作揖”的动作,你做了多少次成功了?3、你如果喊“作揖”,你的小狗完成了动作,你下一步做什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受到相应的刺激,激活其原来积累的经验,使其进入联想到的当时的情境从而产生体验。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总之,“设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难怕是在结尾的一些有机的设疑,也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能起到“已尽而意犹未尽”的效果。只有充分重视“设疑”问题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