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2届高三年级基地大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45075833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22届高三年级基地大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2022届高三年级基地大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2022届高三年级基地大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2022届高三年级基地大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22届高三年级基地大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22届高三年级基地大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2022届高三年级基地大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古代,大学是成人的仪式,十五岁入大学,接受成人立业的教育。“大学之道”中的“道”指的是办大学的宗旨、方针,是读大学的要求和成为学生的一套自我行为规范。“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要去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但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就是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方面了。大学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通过

2、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为此,就要克服环境的恶劣侵蚀。在我看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就是以一种自我的启蒙,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承诺,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光大出来。“大学之道”的第二个纲领是“亲民”。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还有去除其他人理智之“蒙”的义务,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这就是“亲民”的精神。这种推广及人的启蒙,正是知识分子和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学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让自我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让天下变得更为完美。但是,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他人的思想是很难的。当面

3、对一些人,他的内心全是固若金汤的偏见,完全不能接受任何春风化雨的教化,处在一种顽冥不化的思想禁锢之中。面对这样的人,教化就显得非常难,而生硬地去教化就显得教者缺乏人性。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却比比皆是。比如,现在有多少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不是父母亲打骂出来的呢?为什么要打?这说明连父母亲去推己及子的春风化雨都如此的难,而进行普遍的大学教育当何其难哉。当后现代人在否定知识分子启蒙功能的时候,其实没有注意到,真正的启蒙做得还很不够。这个启蒙是双重启蒙,先启蒙自己再启蒙他人,即先要“明明德”,才可能去“亲民”。大学之道的第三纲领是“止于至善”。这个“止”要求人的目的是达到最高的善,不达到极为高妙的善的境界

4、就不停止追求。要精益求精。可以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其所成就的人不仅仅在于一般的“善”,而在于最终达到“最高的善”将人性本有的“明德”展示出来而使人心远离私欲污染,对事物体察入微并葆有心灵知止之定。这标示着作为大学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要求人超越一般之善的自我而成为至善之圣人。显然这是一项很难做到的大事业,其难在两个方面。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不做不善的事情。第二,要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就是去做那些善的事情。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人们总是在最简单的道理面前犯错误。要避免那些不好的,去做那些好的,就是要强调自己清醒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正是因为有了清醒的判断力,人才会有所不为而有所为,

5、有了坚定的意志力,才能达到至善完美。可以说,至善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做事业的要求,它弥漫在整个社会当中,成为人们内在的尺度。大学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千百年,透过历史的迷雾,仍具有亘古常青的魅力。(摘编自王岳川的精神生态价值)材料二:大学的文字结构,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从大纲讲大学之道。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细目讲大学之道。这两大部分的关系是“明明德”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相对应,修养途径是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都是“修身”份内的事;“亲民”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对应,都是“修身”份外的事。“止于至善”

6、是总体目标,“明明德于天下”是最终理想,实现目标、达致理想的根本环节是“修身”。大学的修身不是单纯对帝王和为政者讲的,是包括所有人,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具有普遍意义和现代价值。儒家的修身是指修养身心。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提出内外交养的修身之道。所谓“内”指修心养性。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提出“修己以敬”,大学指出“修身在正其心”,后来孟子提出了“四心”说,认为人都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人虽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是人生在世,受各种物欲引诱,本来的善性在一天天变恶,这就是失其本心,“失其本心”也就是“放其良心

7、”,所以要把失去了的善心寻找回来。善心要“操存”,即好好保护。所谓“外”指践行礼仪。礼仪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生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随时随地的道德律令、行为规范,使人自立于社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具有动物性,有情欲,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像动物一样放纵自己的情欲,而是通过道德礼义节制自己的情欲。古圣先贤制礼作乐,是本着人内在的性情,“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是按照人情人性制作的。通过礼促进修身,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与道合一,实现最高目标超凡入圣。(摘编自韩星经学视野下诠释史的学术回顾与问题反思)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8、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的“明明德”,能够彰显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良好的教化与陶冶,可以使人克服环境的侵蚀。B. 大学提到的“亲民”思想,其影子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也有体现,要先“明明德”,才可能去“亲民”。C. 大学分别从大纲和细目上阐释大学之道,作者认为大学“三纲领”与“八条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D. 大学的“修身”指所有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具有了普遍意义和现代价值。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然而长大后,人却有好坏之分,因此要研究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B. 作者举父母打骂孩子的例子,旨在论证教化的艰难

9、,同时也表明启蒙教育在当今社会是必不可少的。C. “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总体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清醒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D. “不学礼,无以立”,正因为人们学礼,通过道德礼义节制自己的情欲,所以才有了孟子所说的“四心”。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儒家“亲民”观点的一项是( )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C.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 儒家重视“修身”,你认为“修身”在当今社会有何积极意义?请简要阐述。【答

10、案】1. C 2. D 3. A 4. 首先从大学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修身是实现目标、达致理想的根本环节的观点,接着从内外两个方面阐述“修身”的作用,最后指出礼对修身的意义。 5. 修身可以净化灵魂,抵制外在环境的恶劣侵蚀,光大美好的德行;修身可以实现人生目标,达致理想、“止于至善”;修身可以增强“兼善”的意识,可以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一一对应的关系”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明明德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相对应,亲民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对应止于至善是总体目标”可知,“三纲领”与“八条目”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故选C。【2题

1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因为人们学礼所以才有了四心”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孟子提出了四心说,认为人都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人虽然具有与生俱来”可知,“四心说”是人们内在的品质,而不是通过学礼获得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亲民”即教化百姓。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里反映的就是如何教化百姓,可以支持“亲民”的观点。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的学习就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

12、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这说的是自我修养,与“亲民”无关。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这体现的是“安贫乐道”的追求,与“亲民”无关。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体现的是谦虚好学的态度,与“亲民”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三段文字,中心话题是“修身”。第一段先谈大学的文字结构:三纲领和八条目,接着分析三纲领和八条目之间的关

13、系,最后引出观点“实现目标、达致理想的根本环节是修身”,这是第一部分。第二段先指出“修身”是针对所有人,接着提出“内外交养是修身之道”,之后从“内外”两个方面阐述修身的作用:“内修身养性”“外践行礼仪”。这是第二部分。第三段将人与动物相比,指出人“通过道德礼义节制自己情欲”“通过礼促进修身,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与道合一,实现最高目标超凡入圣”,指出礼对修身的意义。这是第三部分。最后陈述答案的时候要借助“首先”“然后”“最后”这些词语呈现思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文中找到“修身”的作用,然后结合当下阐述其积极意义。由材料一第二段“当一个

14、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以一种自我的启蒙,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承诺,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光大出来”可知,通过修身可以净化灵魂,来抵制环境的侵蚀,广大美好的德行。由材料一第三段“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让自我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让天下变得更为完美”可知,修身可以由己及人,增强“兼善”的意识,培养民族情怀。由材料二第一段“实现目标、达致理想的根本环节是修身”和最后一段“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与道合一,实现最高目标超凡入圣”可知,通过修身可以

15、实现目标,可以达致理想。(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们全家至今都不知娘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疯了?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村里人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被机器绞断了左手而截肢,又因家穷,一直没能娶亲。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分长相,就动了心思,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家传个香火后,再把她撵走。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这番光景,咬咬牙还是答应了。生我的时候,娘疼得死去活来,“嗷嗷”乱叫。耗时7个多小时,终于传来我响亮的啼哭声时,两个接生婆累得瘫在地上动弹不得,还是奶奶为我剪的脐带。只是,我一生下来,奶奶就把我抱走了,而且从不让娘拢边。不怪奶奶绝情,我们村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惨剧:有个弱智的女人,生下一个儿子后,竟在夜里睡觉时翻身压死了儿子。每当娘有抱我的请求时,奶奶总竖起眼睛训她:“你别想抱孩子了,我不会给你的。要是我发现你偷抱了他,我就打死你。”奶奶说这话时,没有半点含糊的意思。娘听懂了,满面的惶恐,每次只是远远地看我。那时,我家依然在贫困的泥沼里挣扎。特别是添了娘和我后,家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