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课的现代诗讲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44517415 上传时间:2022-01-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中语文课的现代诗讲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高中语文课的现代诗讲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高中语文课的现代诗讲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高中语文课的现代诗讲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高中语文课的现代诗讲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中语文课的现代诗讲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高中语文课的现代诗讲授 最近看了长春希望中学张冬颖老师讲戴望舒的雨巷的录像,很有感触,“新课标”推动的语文课改的确有成效。刚好北大网络学院有语文课改培训的计划,要我来参与,我想就从评课开始做点工作。张冬梅是长春希望中学的老师,她主讲的戴望舒的雨巷,收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一册,是高一第一学期的课。总的来看,张老师这节课设计得非常好,能较好体现新课标精神。首先,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以往常见的满堂灌的做法,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的开头老师先朗读作品,让同学对作品有初步印象,随后又由学生朗读两遍,一遍是个人读,一遍是集体朗诵,每读一遍老师都提醒学生

2、注意自己的感受。接着是同学的发言,谈各自对诗歌的印象,较多的是“凄清”、“迷惘”、“寂寥”,等等,大都只是摘取诗中某个词语来表达。老师及时抓住同学们的感受,逐步往诗作的基调与氛围上引导。这些引导显得很自然,因为紧密结合学生的“第一阅读印象”,并非髙头讲章,也不是一味灌输,这样,同学们不知不觉就沉浸到诗作的氛围之中,阅读、感受和理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讲语文课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者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以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师讲,而且往往是一背景,二词语,三段落大意,四主题归纳这样一类老办法,学生难于产生兴

3、趣。特别是诗词课,更加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张老师这堂课强化朗读的效果,并力图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对路的,也符合“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精神。这堂课还有一点比较成功,就是既放得开,又不面面俱到,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整个安排干净利落,井井有条。课程前半部分反复阅读课文,从中穿插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作氛围,并不时抓住同学们普遍都能体会到这首诗“很美”,顺势提出要探讨“美的原因”;接下来用细读方法,重点分析“油纸伞”、“丁香”等意象,讲得很深入,又能够密切结合学生的感受,顺理成章就把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引发出来了。最后则提升一步,重点解说形成

4、诗作“美”的主要原因意境之美,说明意境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这样,就把雨巷的艺术特色勾勒出来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意境之美”对于诗歌的重要性。新课标是提倡启发式教学的,所谓启发式,很重要一条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探讨去逐步加以解决,感受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都很自然得到提高。张老师这个课就是注重启发式的,课的每一段都不断引发学生感受与思考,是在不断提问与引导中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其实怎样引导提问,怎样层层推进,很有讲究。所提的问题要深浅适当,有层次感,又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有兴趣,这并不容易。如讲到 “油纸伞”这个意象,老师问同学有什么联想,

5、学生想到电视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就是常打着油纸伞的。老师就顺势让学生从“朴实“、“古老”等方面去体会“油纸伞”这一意象所唤起的感觉。这里我替张老师补充一点:“油纸伞”其实是比较传统(不宜用“古老”这个词)的日常用具,也比较优雅,很适合雨巷的氛围。不妨让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不是“油纸伞”,而换成“塑料雨衣”,那质感不同,味道也就两样,诗味就会失去。所以应当让学生全身心去体验,才能发现诗美。张老师的这节课的节奏掌握也比较好,没有哗众取宠的表演性质,比较放得开,但又能扣住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但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张老师的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或者应当改进的地方。我这里结合自己对戴望舒雨巷

6、以及现代诗歌的理解,同时考虑到在高中一年级如何讲现代诗,谈一点意见。 一是应当重视阅读的“第一印象”。讲诗歌课一定要非常重视阅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沉浸到作品氛围中,获得自己的感受。这一点张老师的课已经做得不错,课的开头大约三分之一时间都用来引导朗读,效果不错。但对于“第一印象”强调不够。张老师只是一再提醒学生阅读时把握“思想情感”,这当然没有错。但是“思想情感”这个词用得太多了,就如同以往常常要求的“主题归纳”一样,学生可能已经有“固定反应”,不利于引发兴趣。如果改动一下,不用“思想情感”,而要求学生把握并说出各自读诗后的“第一印象”,大家可能会更有兴趣。 “第一印象”也就是直观感受,对于文

7、学作品阅读欣赏,特别是诗歌欣赏来说,是头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张老师也有一处提到了“直观感觉”,可惜未能突出起来,也未能帮助学生了解怎样去获取这“直观感觉”或者“第一印象”。也就是说,有必要启发学生学会如何接触一首诗,特别是带有象征与朦胧色彩的现代诗。应当向学生提示,“第一印象”获取必须通过“整体感受”。就是说,读一首诗,不要一开始就字斟句酌,不妨整个作品一气读完后,体会一下其中给自己最突出的感觉与印象是什么。这“第一印象”就是欣赏分析一首诗的前提与基础。文学课讲究情感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感受和印象的引发是题中应有之义。从张老师的课堂效果看,学生是有他们的阅读印象的,如果老师能就此强调这个“前提”对于诗歌欣赏的重要性,并引申一步,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种读诗的方法,那教学效果就会凸现出来。我的第二点建议,是应当给学生提示,诗的欣赏“不宜直解”。张老师大约会同意我的建议,因为她也不止一次说到诗的“多义性”。也许是课的内容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在强调“多义性”时,是否还要象传统的讲法那样,介绍一下创作背景和思想,这时张老师就显得有些犹疑。当第二遍朗读完了,张老师问大家感受如何,同学们谈到各种印象共2页,当前第1页12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