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常林中学2019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3416855 上传时间:2022-01-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娄底市常林中学2019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省娄底市常林中学2019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南省娄底市常林中学2019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娄底市常林中学2019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娄底市常林中学2019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娄底市常林中学2019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 2014年岁末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等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国家公祭鼎呈圆形,三足,鼎身和铜质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我国举办首次国家公祭。另外该鼎外侧正面铸有160字魏碑体铭文,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鼎,原本是一种熬煮食物的日常生活用陶器,最早出现于六、七千年前的史前社会中期,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非实用性的礼器,常在重要礼仪场合上使用。到

2、了四千多年前铜器发明以后,便改用铜来铸鼎。其中,“禹铸九鼎”的传说故事最为有名。 话说夏初,大禹平治水土,将天下划为九州。并铸成九只大鼎,代表九州,象征执鼎者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力。九鼎因此也一直被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宝器,得国得鼎,失鼎失国,鼎成了国家存亡的标志。同时,谁可拥有多少鼎,还象征着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利的大小。所谓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成为了规制。 这种做法直到战国时代以后,才随着社会制度“礼崩乐坏”而逐渐式微,不再延续。但却留下来“一言九鼎”、“定鼎天下”、“钟鸣鼎食”、“革故鼎新”等等鼎文化词语。而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逢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常用的铸鼎纪事传

3、统,得以传承至今,鼎从礼器转化成为了具有纪念性的象征物。像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中国政府送的“国礼”便是一尊大鼎。再像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时,也曾铸造宝鼎,用以志念。这次铸造“国家公祭鼎”,用以祭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的同胞,主题突出,永久悼念,再次呈现出鼎文化的古为今用价值。 如果我们对中国鼎文化有所了解的话,还会发现国家公祭鼎不是凭空铸造,而是典有所本,形有所出,仿制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楚大鼎。 楚大鼎,重约400公斤,仅次于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832多公斤重的司母戊鼎,号称中国现已发现的第二大鼎。在楚大鼎的足、腹下,有“安邦”二字吉语铭文,这显然与国家公祭鼎的仿制用意也不无关系。据说,

4、楚大鼎的主人是楚国明主考烈王,在位26年,迁都今寿县后去世,接替王位的幽王十分敬重他的父亲,便把此鼎随葬于墓中。1933年寿县大旱,当地联保主任驱使农民以赈灾为名盗挖楚墓,震惊全国。待安徽省图书馆闻讯前去收藏时,大部分器物已轶散,只剩下这件不易搬走的楚大鼎等。后来,该鼎还因抗战爆发被运往四川,几经波折,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运回南京博物院。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往台湾时,楚大鼎过重,未来得及搬上船,南京解放,该鼎重回安徽。现而今,作为东周时期最重的大鼎,已被列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1)下列各项中,其解释不属于原文所论的“鼎文化”的一项是A、左传中记载楚庄王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觊

5、觎周朝王室。后用“问鼎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因为九鼎是统治天下的权力象征。B、“鼎足而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本义是指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常比喻三方分立或相持的局面。C、“革故鼎新”出自周易:“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原是取义于革、鼎二卦名,后用以指改朝换代等重大政治变革。D、“钟鸣鼎食”出自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本指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多形容贵族生活的豪华、排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鼎最早是一种熬煮食物的实用性日常生活用陶器,后来,鼎逐渐演变成非实用性的礼器,鼎的材质也改为铜,常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B、战国之后,随着社会制

6、度“礼崩乐坏”,夏、商、周时期鼎所蕴含的政治意义逐渐淡化,只有一些蕴含鼎文化的词语流传下来。C、现在,鼎已从礼器转化成具有纪念性的象征物,中国政府以鼎为“国礼”祝贺联合国成立50周年,在香港回归祖国时,也铸鼎志念。D、夏禹所铸的“九鼎”成为执鼎者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利象征,以至于九鼎在夏、商、周三代被奉为传国宝器,鼎演变成为国家存亡的标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次铸造国家公祭鼎,是对传统的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因为在中国古代就有逢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铸鼎纪事、以志纪念的传统。B、在周代,鼎作为一种礼器,是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对鼎的拥有数量的严格规制,也成为周朝严格划

7、分等级制度的有力手段。C、国家公祭鼎仿中国现已发现的第二大鼎楚大鼎铸制,其用意就是借楚大鼎的足、腹下的吉语铭文,来祈盼安定和平的美好未来。D、楚大鼎为东周时期最重的鼎,这表明鼎的主人应该是当时国力雄厚、位高权重的诸侯;它的出土,也说明当时鼎也是王侯贵族的随葬品之一。参考答案:答案:(1)D(2)B(3)C【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分析】解答理解概念类题目的方法是: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解

8、答】(1)D 根据原文“象征执鼎者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力。九鼎因此也一直被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宝器,得国得鼎,失鼎失国,鼎成了国家存亡的标志。同时,谁可拥有多少鼎,还象征着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利的大小”可知,文中的“鼎”主要象征权力、地位,D项指的是生活,与权力、地位没有关系。(2)B 以偏概全,原文还提到了“而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逢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常用的铸鼎纪事传统,得以传承至今,鼎从礼器转化成为了具有纪念性的象征物”,不仅仅是“只有一些蕴含鼎文化的词语流传下来”。(3)C “来祈盼安定和平的美好未来”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在楚大鼎的足、腹下,有“安邦”二字吉语铭文,这显然与国家公祭鼎的仿制用意也不

9、无关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席慕容:追寻我的游牧文化之根陈 远新京报:1989年你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以后,你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那时开始的一次接一次的寻根之旅,对你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席慕容:我是蒙古族人,自小父母都是用蒙古语讲话,但我却没有出生在自己的家乡,因此既不能讲正确的蒙古语言,也不认识蒙古文字。自1989年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的土地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从台湾来到蒙古高原,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气息。这次将近两个月的内地寻根之旅中,北京是我的最后一站。1989年成为我创作的分水岭,我自己也是十年之后才发现。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我觉得是土地给予了我某种力量

10、。我从前没有自信心,不善于出头露面,即使在我的诗歌很畅销的时候,我也不愿意出来演讲。因为我觉得诗歌创作是我个人的事情,要让我出来说点什么,我说不出来,我只是躲在家里写诗,如此而已。第一次回到内地的时候,民族大学的教授曾邀请我去演讲,我婉言谢绝,因为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但是在1999年当我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主动跟他要求要去民族大学演讲。 新京报:你为什么想到要去追寻这种游牧文化的根呢?会感觉到这种呼唤,或者是你正在离散天涯,或者是你感受到这种文化正在消失。这两种东西都会把你心底的感觉召唤出来,然后去追寻,去珍惜,去探索。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

11、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我想我之所以要追寻,是因为我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蒙古高原,这让我想要见到蒙古高原的感觉非常强烈。 新京报:那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游牧文化的呢? 席慕容:我是一个汉化很深的蒙古族人,我在蒙古高原的一系列探访,既是我探寻游牧文化奥妙的过程,也是我解除自己桎梏的过程。在中原农耕文化看来,游牧文化是异己的“反宇宙”;但是,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在游牧文化看来,它自身就是“正宇宙”,所以,世界上应该存在很多的“正宇宙”。与中原相比,蒙古高原的土地是贫瘠的,蒙古高原的人民靠一种坚持生存的信念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才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时,他们又对

12、大自然有一种由衷的崇敬,对自然生态抱以爱惜之情,才使得自己得以生存,游牧文化得以代代流传,这正是游牧文化的本质。这种游牧文化就是我的精神的根。但这种游牧文化,在台湾并不为人所知,台湾学界甚至对游牧文化有些轻视。台湾中研院的一位学者曾经反问我说,游牧文化除了烤肉还有什么?我希望自己能为介绍游牧文化而做一些努力。新京报:看得出来,草原情结已成为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出过5本关于蒙古高原题材的散文集了,今后还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吗?席慕容:今年会有一本新书出来,叫席慕容和她的蒙古高原,但是文字部分大概只有两万多字,其余部分主要是我这些年到蒙古高原去拍的一些照片,在我看来,那才是真正的蒙古高原。(

13、摘自新京报2005年7月29日) 11、根据全文,说说席慕容“寻根”的理由。(2分) 12、席慕容1999年再次回到内地时,为什么自己主动要求要去民族大学演讲?(3分) 13、席慕容说,“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你同意他的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想或认识。(4分)参考答案:11、对于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的她,内蒙古土地对于血缘有一种呼唤,(1分)她想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气息。(1分) 12、1999年,席慕容意识到十年前自己因为到内蒙古高原的“寻根之旅”,(1分)使她的诗歌创作发生了变化,(1分)那是故乡的土地、文化和气

14、息给予了她某种力量。(1分) 1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意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只要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1分)然后有理有据的论述自己的观点,语言简炼、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3分)3.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一个春秋留下的迷人逗号与常州数次擦肩而过,并没有激起叩开大门进去看看的冲动和兴致,感觉被历史称为“吴”的故事与精彩都留在了南京、苏州和扬州。当走进常州,走进淹城的时候,曾经的偏见被柔和的细雨和不急不躁的风一点一点地剥离出去,以致无影无踪。展现在眼前的已不是主观的平淡,而是一位朴素的长者伫立在那里。这位长者就是至今世界无双的“三城

15、三河”的淹城遗址。淹城有着南京、苏州和扬州没有的古朴和沉静,可以把它称为曾经被雕琢又被原始了的一块地;曾经被使用、被耕作但没有被包装、被炒作、被现代起来的一块地。这块地的形状十分特别,细细看,极像一个中规中矩的逗号。一层河一城土地叠加着,不大不小不增不减地圈着围着。它把春秋涌动出的现代朝气一一卷收起来,禅师般地打坐。用亘古的风度,观风,观云,观花开花落,观服饰发型更迭,观世世代代走过的人还有碾过的那些事。它始终沉默着,比介子推、嵇康、陶渊明还沉默,慈祥地在寂寞的地方迎送一双双实际的、实惠的、实用的眼睛,还有探索的、发现的、劳作的眼睛,在眼睛的世界里,毫不气馁地坚守着自己的坚守。这些眼睛被裹在淹城身上的褴褛服饰和“大隐隐于市”的沉默神态严重迷惑了。可以说,遗址用它的不张不扬“骗”过了无数喜欢猎奇的眼睛。这不是遗址的错,似乎也不是眼睛的错,因为淹城是春秋留在长江边上的一个逗号,它在风云变幻和世代更迭中期待,期待故事的完整和句号的出现。在句号没有出现之前,淹城如同哨兵,在这里忠心耿耿地站立,一站就是三千年。淹城真的是个逗号。很小。从景观上讲,“三城三河”尽管有上千亩地,但与长城比,与金字塔比,与大春秋时代比,的确是个不起眼的“小弟弟”。然而,“小淹城”却用自己的坚守、耿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