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圣泉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2557855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圣泉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圣泉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徽省合肥市圣泉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圣泉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圣泉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合肥市圣泉中学2019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中的耕种方式先民最初的农耕生产规模比较小,种植方法很简单,多在重要的采集地点或附近进行。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看,先民的耕作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阶段。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耜耕,这种耕作所用农具“耜”见于诗经,如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记载。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法,通过对土地予以翻耕来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史前考古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石犁,犁耕的产生使农耕生产获得

2、了一种新式工具,进而改进了耕作技术,改由速度较慢的点翻为沟翻。初时以犁翻地是用人力挽拉,至春秋时期,耕牛和铁器被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发展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而受到重视。彼时的人名中常见牛、耕互应,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论语雍也中还见有犁、牛连用的句子,“犁牛之子,騂且角”。国语晋语九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都可以说明牛耕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 在田间具体劳动时,特别是挖掘沟洫、整治甽亩等工作,经常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单元互相协作,这种合作方式在商代叫“协田”。郭沫若殷契粹编记载过商代卜辞中的一条,占卜的内容是国王下令要众人去协田,占问能否获得好收

3、成。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耒,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三人协力,三耒共耕的合作劳动,是运用较原始的农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可以收到一定程度的深耕效果,也为西周时期耦耕方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周颂噫嘻:“十千维耦”、周颂载芟:“千耦其耘”,这两处的“耦”即西周时期盛行的耦耕。农耕生产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需要集体性的简单协作,反映在农业领域则出现了种种形式的耦耕。甲骨文、金文中的“耦”字都是用两把木耒表示,两耒并立即是两人并肩耕地的缩写。甲骨文中已见“耦”字,说明商代晚期已出现耦耕。到了西周,耜的使用更为普遍。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时耦耕就取代了协田,成为主要

4、的耕作方式。孔子带领弟子出游的途中就见到两位隐居者在耦耕:“长沮、桀溺耦而耕。”人们对耦耕的具体操作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即二人为一组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入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或认为既包括两人共用一耜而耕,也包括许多人并排或斜排各用其耜而耕的形式。事实上,耦耕被广泛应用于开荒、耕地、开沟挖渠、平整土地等农业生产的诸环节中,形式不一,人数不等。可以说,将简单的耒耜用于集体劳动,则变成一种物质力量更加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耒耜的运用缩短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开垦荒地扩大了劳动空间,同时还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耦耕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最有效的劳动形式,在古代生产

5、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下列关于“先民的耕作方式”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民的耕作方式大致经历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B.耜耕在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这种耕作方式可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C.犁耕的产生既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又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D.耦耕是一种二人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入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的耕作方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诗句,这表明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式。B.协田是人们使用耒这种工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

6、翻土碎土时采用的一种多人合作、提高效率的耕作方式。C. 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反映了当时人们互相协作的耕作方式。D. 协田和耦耕两种耕作方式都需要多人合作,但使用的工具不同,协田主要使用耒,耦耕的主要工具是耜。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的人名中普遍出现了“耕”和“牛”两个字,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牛耕这种耕作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B.由人力拉的犁耕技术使得耕地的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而牛和犁相结合的牛耕技术又进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而被推广。C. 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说明春秋时期的耕作方式是耦耕,它已取代

7、了协田而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D.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耦耕是最有效的耕作方式,它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参考答案:1D(以偏概全,原文中说耦耕还包括“两人共用一耜而耕”,以及“多人并排或斜排各用其耜而耕的形式”)2A(“表明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式”曲解文意,应是表明了耜耕这种耕作方式所用的农具是“耜”)3C(弄错时间范围,应是西周时期)2.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俄罗斯妈妈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突然,人群中响

8、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每次咽水时,汉斯,

9、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一动。她觉得他非常可怜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妈妈好好谢谢好谢谢。”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长官,请您允许可以吗?”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你快松手吧。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

10、”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铃声很短,很突然。肯定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门外站着的是汉斯。这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如果巴甫洛夫娜能听懂德语的话,汉斯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永远也忘不了俄罗斯妈妈的善良。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法西斯。不是这样。”巴甫洛夫娜拉着汉斯的手,把他领进了屋里,虽然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汉斯把凳子放在了门厅里,笨拙地弓下身子,

11、拥抱了一下身材瘦弱的巴甫洛夫娜。他身上的石灰让巴甫洛夫娜喘不过气来,他脸上刚刚长出来的火红柔软的胡须触到了巴甫洛夫娜的两腮。最后,他快速捡起掉在地上的军帽,跑出了巴甫洛夫娜的家。是这栋楼的看楼人安德烈给汉斯指的路。他很快就明白了汉斯要找谁,因为他不止一次看见过巴甫洛夫娜拿着小包去那片废墟。战俘们又清理了两天那片废墟。这两天满头白发的巴甫洛夫娜都来给汉斯送吃的,所有的守卫士兵都认识她了,也不再赶她。汉斯只要从远处看见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她把小包交给他,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怜惜和慈爱,他的目光里满是谢意和感激。两天后,战俘们被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过。那栋被炸毁的大楼被拆除

12、后,那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妈妈们经常推着婴儿车来散步。那个小凳子在厨房里用了好多年。巴甫洛夫娜每次把小凳子搬过来坐下,就会想起红头发的汉斯。“费多尔,你不是木匠。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巴甫洛夫娜对丈夫说。“我怎么能和那个手艺人比呢?”费多尔似乎有些生气地说,“我还杀过那些手艺人呢,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选自读者,李冬梅译)(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汉斯能够把礼物成功地送到俄罗斯妈妈的手里,不仅是因为他巧妙地躲开了看守士兵,更是因为两个地方离得近和同伴的帮助。B守卫士兵对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的态度由拒绝变成默许,主要是因为

13、其被巴甫洛夫娜与战俘汉斯之间跨越仇恨的亲情感动了。C德国战俘为了赎罪而不停地劳作,在拆除被炸毁的大楼并清理完废墟后,为那里的人们修了一个小广场,这是他们恢复良知的开始。D小说安排的巴甫洛夫娜给德国战俘汉斯送吃的有关情节,其意图是通过这位俄罗斯妈妈有违常理的举动,从正面凸显她的善良本性。E巴甫洛夫娜与汉斯无亲无故,在战争中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汉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西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敌对与朋友、亲人的关系。(2)小说的结尾写巴甫洛夫娜与丈夫费多尔的对话,从中折射出二人怎样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3)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

14、好处。(6分)(4)小说中俄罗斯妈妈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贯穿了情节,请你结合文本说说这一设计的作用。(8分)参考答案:(1)D B(D3分,B 2分,A 1分。)A还有看楼人安德烈的指路。C“为那里的人修了一个小广场”错误,小广场不是德国战俘修建的。E两人间的“敌对”关系表述错误,是由敌对到朋友,再到亲人的关系。(2)表现出巴甫洛夫娜对汉斯礼物的喜爱和对汉斯的惦念牵挂,显示出她的善良、宽厚和慈爱的性格特征。 费多尔的答话反映出他对汉斯的嫉妒和对法西斯的仇恨,以此与巴甫洛夫娜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她的高尚品质。(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3)从表现主题看,汉斯的悲惨境遇激起了巴甫洛夫娜的

15、同情,表现了俄罗斯母亲和俄罗斯人民的广阔的胸怀。从塑造人物看,汉斯是巴甫洛夫娜的陪衬人物,写他是从侧面间接表现巴甫洛夫娜,使俄罗斯妈妈形象更加丰满。从情节发展看,塑造汉斯这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使巴甫洛夫娜对他关爱的情节更为合理,也为后来对他的思念等情节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4)“送吃的”在文中出现过三次,是贯穿小说的主线索,并派生出来送“小凳子”这一副线索。贯穿小说的大部分的情节,起到勾连情节的作用,为后文写汉斯的感激和回报做铺垫。直接表现俄罗斯妈妈的人性美。更有利于表达化仇恨为大爱的主题。(8分,每点2分)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3分)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