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桃花店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2260816 上传时间:2022-01-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桃花店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阜阳市桃花店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桃花店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阜阳市桃花店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阜阳市桃花店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元杂剧作者的特殊性,时常为论者所忽略。书会才人加工整理或者创作的杂剧,其作者究竟是哪些才人?数个作者合写的一本杂剧,何以有异同之辨?“正本”“次本”“旦本”“末本”的作者如何辨析?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其实,元杂剧是“万人糕”,是多层宝塔,不管塔顶是谁耸立,都并非仅只今之所见署名的某一作者。杂剧的最初形态当是框架式的,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靠艺人口耳相传加以承续,后经书会才人参与整理加工或者创作,才渐有剧本流传。北宋时期,教坊就罗致才人编写杂剧。南渡之后,教坊废置,杂

2、剧唯靠艺人传唱。端平年间,临安等地书会纷纷涌现,这本为书生聚读之所,显系民间书塾。其中书生,亦参与市民文艺活动,渐成民间艺人为主体的行会组织,才人也为勾栏瓦舍演出的杂剧、讲史、唱赚、诸宫调等通俗文艺撰写脚本,故有杂剧剧本得以流传。于是,下层文人和书会艺人也就成为杂剧作者的主体。至元代科举的长期停滞,迫使不少文人学士投身书会。录鬼簿所记前辈才人和方今才人,录鬼簿续编所记70多位曲家,大半为书会才人。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座高峰的坚实基础。由此可知,元杂剧的作者有变化流动而并非固定为某一作者的特点。如果说,这种数人合作一剧,主要反映出元代杂剧作者彼此协作的一面,那么,同一题材

3、的杂剧,常有不同作家署名的多个剧本,则主要显示出元代作者又有相互竞争的一面。因而也就出现了所谓“次本”。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都有“次本”。有的杂剧,还标有“旦本”或“末本”。“次本”与“二本”到底含义如何,至今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他们都有与“次”“二”相对应的其他本子存在。“末本”“旦本”也是如此,有“末本”就有“旦本”与之对应,有“旦本”同样有“末本”与之对应。这说明在杂剧创作中,相互合作、竞争、借鉴、模仿现象的并非罕见,决定了作者的特殊性,与诗文作者的单一性有所不同。元杂剧不同于重在抒发作者个人感情的诗文,也有别于明清的“案头”之作,主要

4、是作为“商品”用于演出的,不能不更多地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并据以不断在演出中加以修改,而要消解掉作者的独特个性。因此,剧本创作之时观众已经参与进去,成了“意图”作者。观众既是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也是创作是否成功的检校者。“票房价值”的制约作用,自杂剧产生之日起,就是“铁的规律”。元杂剧剧本是书会人才与教坊或者露台子弟等艺人相结合的产物,元代文人进入勾栏瓦舍,并非像前代文人抱着“补充”或者“聊寄”的心态走向文坛,而是为生活所迫全身心地投入市井文化,以其文学修养提高了杂剧的文学水平,而艺人的舞台实践经济,使其剧本变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场上之作。1下列选项中关于“杂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5、 ( )A北宋时期,杂剧由教坊罗致才人编写,南渡后,杂剧唯靠艺人传唱。B南宋时,杂剧都是由逐渐形成的行会组织中的主体民间艺人创作的。C元杂剧与诗文不同,其演出具有商业性质,更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D与两宋杂剧不同,元杂剧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和创作是否成功的检校者是观众。2下列对于“元杂剧作者特殊性”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作者大多为书会才人。B元杂剧的作者并非固定为某一人且有变化流动性。C元杂剧作者有合作也有竞争。D元杂剧作者抱着“补充”和“聊寄”心态进行创作。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最初形态为框架式,用以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其传播方式为

6、“口耳相传”,后文人参与才有剧本流传。B元代科举长期停滞,使得文人学士投身书会,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坚实基础。C古代诗人因酬和出现数人联句仅是特例,而元杂剧数人合作一剧的现象并不少见。D元杂剧中“次本”情况亦非罕见。如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都有“次本”。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故乡的炊烟周成新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清晨,炊烟是起床的号角。我用它唤醒了整个村子。放水,烧火,下面条。临走时,我轻推父母的房门,告诉他们,我走了,锅里的面半掩着,起床后可不要忘了再热下。随后,父母起床了,邻居起床了,整个村子全都醒了。中午,炊烟是回

7、家的小憩。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一阵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畅想。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傍晚,炊烟是劳累的归宿。我漫不经心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码头边、小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不怕时间,不怕催促,有时很晚,有时深夜。最后上床睡个安稳。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无论走到哪,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从不害羞

8、,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不怕细绵拉拢,不怕豆粒敲打,不怕倾盆肆虐。他用坚强去迎接生命的每一刻,释放自己的温暖和热血。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

9、的烟囱。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农村的孩子放学或放假都要烧饭,尤其是放假。几个小伙伴玩在一起,功课在一起,烧饭也在一起。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烟就越大。大家常喜欢一边烧火,一边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烟。大家相互约定,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冒得长、冒得久。谁冒得早,谁就勤快。谁冒得久,谁家的饭菜就多。谁冒得浓,谁添加的柴火就多。炊烟结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等待父母回来吃饭。小学至初中阶段,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在家烧饭。炊烟成了我的伙伴。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不同的柴火烧出的烟也不同。白的、灰的、青的,甚至还有黑的。稀饭、米饭、面条,炒菜、馒头、熬汤。不同的伙食,

10、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烟。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只有在放假時候,我才能与它相伴。再后来,工作了,我再也难以见它。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才能看见它,看见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如今,家里的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楼的阳台。看自家的烟囱,邻居的烟囱,甚至全村的烟囱。烟囱一个个巍然耸立,可怎么也却冒不出烟来。我知道,有时它仅是一个摆设,只有在腊月或是红白喜事的时候,它才会自豪地高昂头颅,仰天长啸。而那时,我却也很难见它。长期在外,我一直都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小村里的民房还在,厨房还在,烟囱还在。虽然难见几次炊烟,但我却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只要它

11、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化用了余光中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巧妙点题,并引发了下文思念故乡的情思。B. 文中把“炊烟”比作“姑娘”“勇士”“母亲”等,想象丰富,形象表现出炊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坚强的精神、爱的温暖,引人遐思。C. 文中写“我”和小伙伴们放假帮助家里烧饭以及比炊烟的内容,既表现了“我”对炊烟的喜爱,也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D. “灶膛还在, 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与前文“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比比谁家

12、的烟冒得多”形成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5.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 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的作用。参考答案:4. C 5. 线索:炊烟。作用:以“炊烟”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我”关于故乡的记忆集中呈现出来;以“炊烟”为线索,体现了农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便于表达思念故乡的主旨。 6. 呼应开篇,强调故乡的炊烟总能引发“我”对故乡的思念;拓宽题意,表明乡情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能引发乡思;升华主旨,表明乡情跨越时空,普遍存在。【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

13、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错误,本文写“我”和小伙伴们帮家里烧饭,突出的是“我”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喜悦。故选C。【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对于散文来说,寻找文章的线索要注意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能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与物相关的时候。本文的标题是“故乡的炊烟”,而“炊烟”又是主要写作对象,文中写了故乡过去的、现在的有关炊烟的情况,并借此阐发主旨。据此,可判定本文的叙述线索就是“炊烟”。而线索的作用

14、,则可从结构和情感表达上去思考,回答“炊烟”作为线索在串联全文内容、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文章围绕“炊烟”写了故乡过去的、现在的有关炊烟的情况,并借此阐发主旨,可以得出答案:体现了农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便于表达思念故乡的主旨。【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虽然画线句在文末,但解答此题必须先整体感知全文,然后扣住句中关键词语深入思考句子的作用。如“它”指的是“故乡的炊烟”,“只要它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呼应开篇,表现了炊烟连接着“我”与故乡,强调了炊烟作为故乡的一种象征,总能引发“我”对故乡的思念,也突出了乡情这一人类最柔软的情感。“无时无处不在”表明乡情跨越时空,普遍存在

15、,如此就升华了主旨。【点睛】线索: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是散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常见的线索类型: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记念刘和珍君,以“悲愤”的情感做线索,一头挑着的是对烈士的沉痛悼念,而另一头挑着的则是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无比愤怒之情。事件线索:中心事件。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行程游踪线索:荷塘月色就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景物线索。抓线索的方法: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入手。(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 从标题入手。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从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入手。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3.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1922题。(20分)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