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勾股定理教案模板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241881258 上传时间:2022-01-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勾股定理教案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二勾股定理教案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二勾股定理教案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勾股定理教案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勾股定理教案模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勾股定理教案模板我们探索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勾股定理,并学习了如何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介绍了勾股定理的用途;一起看看初二勾股定理教案!欢迎查阅!初二勾股定理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数形结合”和“转化”数学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重点1、重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2、难点:勾股定理及其逆

2、定理的应用一、基础知识梳理在本章中,我们探索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勾股定理,并学习了如何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介绍了勾股定理的用途;本章后半部分学习了勾股定理的逆定是以及它的应用.其知识结构如下: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和等于_的平方.就是说,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一定有:.这就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_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有关线段计算问题的重要依据.勾股定理的直接作用是知道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求第三边的长.这里一定要注意找准斜边、直角边;二要熟悉公式的变形:,.2.勾股定理逆定理“若三角形的两条

3、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这个三角形为_.”这一命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为根据边的关系解决角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定理的证明采用了构造法.利用已知三角形的边a,b,c(a2+b2=c2),先构造一个直角边为a,b的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证明第三边为c,进而通过“SS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定理成立.3.勾股定理的作用: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用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但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时应首先确定该三角形的边,当其余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边的平方时,该三角形才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可用来证明两

4、直线是否垂直,这一点同学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它不仅可以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还可以判定哪一个角是直角,从而产生了证明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新方法: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通过计算来证明,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其中c为边,若,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则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若,则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所以使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首先要确定三角形的边.二、考点剖析考点一: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求:(1) 阴影部分是正方形; (2) 阴影部分是长方形; (3) 阴影部分是半圆.2. 如图,以RtABC的三边为直径分别向外作三个

5、半圆,试探索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考点二: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第三边例(09年山东滨州)如图2,已知ABC中,AB=17,AC=10,BC边上的高,AD=8,则边BC的长为( )A.21 B.15 C.6 D.以上答案都不对【强化训练】: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cm,7cm ,则斜边长为 .2.(易错题、注意分类的思想)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5,则另一条边长的平方是3、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 求斜边上的高.(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其高的积,ab=ch)考点三:应用勾股定理在等腰三角形中求底边上的高例、(09年湖南长沙)如图

6、1所示,等腰中,是底边上的高,若,求 AD的长;ABC的面积.考点四:应用勾股定理解决楼梯上铺地毯问题例、(09年滨州)某楼梯的侧面视图如图3所示,其中米,因某种活动要求铺设红色地毯,则在AB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应为 .分析: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把折线问题转化成直线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仔细观察图形,不难发现,所有台阶的高度之和恰好是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BC的长度,所有台阶的宽度之和恰好是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AC的长度,只需利用勾股定理,求得这两条线段的长即可。考点五、利用列方程求线段的长(方程思想)1、小强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2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

7、4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你能帮他算出来吗?【强化训练】: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4cm,BC=5cm,求CF 和EC。.考点六: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勾股树问题例、如右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的正方形的边长为5,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的和为分析:勾股树问题中,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的关系,另一个是正方形的面积与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考点七:判别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例1:分别以下列四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1)3、4、5(2)5、12、13(3)8、15、17(4

8、)4、5、6,其中能够成直角三角形的有【强化训练】:已知ABC中,三条边长分别为a=n-1, b=2n, c=n+1(n 1).试判断该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若是,请指出哪一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考点八:其他图形与直角三角形例:如图是一块地,已知AD=4m,CD=3m,D=90,AB=13m,BC=12m,求这块地的面积。考点九:与展开图有关的计算例、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BCD的表面上,求从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强化训练】:如图一个圆柱,底圆周长6cm,高4cm,一只蚂蚁沿外壁爬行,要从A点爬到B点,则最少要爬行 cm四、课时作业优化设计【驻足“双基”】1.设直角三角形的三

9、条边长为连续自然数,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_.2.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5cm,12cm,其中斜边上的高为( ).A.6cm B.8.5cm C.cm D.cm【提升“学力”】3.如图,ABC的三边分别为AC=5,BC=12,AB=13,将ABC沿AD折叠,使AC落在AB上,求DC的长.4.如图,一只鸭子要从边长分别为16m和6m的长方形水池一角M游到水池另一边中点N,那么这只鸭子游的最短路程应为多少米?5.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那么它所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6.如图:在一个高6米,长10米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则该地毯的长度至少是 米。【聚焦“中考”

10、】8.(海南省中考题)如图,铁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垂直AB于A,CB垂直AB于B,已知AD=15km,BC=10km,现在要在铁路AB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建在距A站多少千米处?5.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那么它所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6.如图:在一个高6米,长10米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则该地毯的长度至少是 米。初二勾股定理教案2教学目标1、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的过程中,形成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识别一元二次方程。3、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

11、形式,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能写出一般形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重点难点重点:能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前面我们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本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建立方程模型的探究。1、展示课本P.2问题一引导学生设人行道宽度为xm,表示草坪边长为35-2xm,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5-2x)2=9002、展示课本P.2问题二引导思考:小明与小亮第一次相遇以后要再次相遇,他们走的路程有何关系?怎样用

12、他们再次相遇的时间表示他们各自行驶的路程?通过思考上述问题,引导学生设经过ts小明与小亮相遇,用s表示他们各自行驶的路程,利用路程方面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t+0.01t2=3t3、能把,化成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的形式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把,化成下列形式:4x2-140x+320.01t2-2t=0(二)探究新知1、观察上述方程和,启发学生归纳得出: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数且a0),其中a,b,c分别叫作二次项系数、一次项

13、系数、常数项。2、让学生指出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三)讲解例题例1:把方程(x+3)(3x-4)=(x+2)2化成一般形式,并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解去括号,得3x2+5x-12=x2+4x+4,化简,得2x2+x-16=0。二次项系数是2,一次项系数是1,常数项是-16。点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方程的右边为0,二是左边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此外要使学生认识到: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例2: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2x+3=5x-2;(2)x2=25;(

14、3)(x-1)(x-2)=x2+6;(4)(x+2)(3x-1)=(x-1)2。解方程(1),(3)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2),(4)是一元二次方程。点评:通过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四)应用新知课本P.4,练习第3题,(五)课堂小结1、一元二次方程的显著特征是: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根据一般形式确定的。3、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六)思考与拓展当常数a,b,c满足什

15、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分别是什么?当常数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一次方程?当a1时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a-1,一次项系数是-b;当a=1,b0时是一元一次方程。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1中A组第1,2,3题。教学后记:【1.2.1因式分解法、直接开平方法(1)】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

16、二次方程。难点: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现在我们已有了哪几种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2、用两种方法解方程:9(1-3x)2=25(二)创设情境说明: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此方程。解得x1=,x2=-。1、说一说: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什么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归纳结论: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2、想一想:展示课本1.1节问题二中的方程0.01t2-2t=0,这个方程能用因式分解法解吗?(三)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0.01t2-2t=0,解答课本1.1节问题二。把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得t(0.01t-2)=0,由此得出t=0或0.01t-2=0解得tl=0,t2=200。t1=0表明小明与小亮第一次相遇;t2=200表明经过200s小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