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附属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0521347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附属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附属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附属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附属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附属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2、。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要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并无固定的日子。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开元二十

3、四年,朝廷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寒食节期间禁火,禁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溢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屣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

4、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到沂水沐浴吹风。”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

5、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1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

6、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2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3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

7、为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兰亭之会,王羲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先后论,三个节日则是:上巳、寒食、清明。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参考答案:1.C2.B3.A1.试题分析:C项“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中“这”的

8、指代意义与原文不符。原文中的“这”指代的是前文“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B项“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描写的是上巳节游春的欢快情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A项“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不能说明清明代替了寒食。依据原文内容,清明代替寒食是宋元时期。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病房里发生的事邹厚龙吴书记的脚崴了。有个叫花桥场的村子突发洪灾,吴书记在深夜12点接到电话,便驱车赶到村里。这时,夜色如墨,疾雨如注,他亲临现

9、场指挥抢险,转移灾民,又急又忙,不慎摔进了 一个泥坑,待他从地上爬起来,才发觉左脚一阵剧痛,他咬着牙,瘸着脚,继续坚持。直到曙光初露,险情排除了,受灾群众安顿妥当,他才坐在一块石头上,把鞋子脱下来,发现脚脖子肿得像纺锤。“天呀,赶快上医院!”秘书小杨惊叫道。“没什么,回去弄点药膏抹抹就行了。”吴书记淡然地说。小杨心里却十分紧张,得对领导的身体负责呀。他迅速将吴书记扶上车子,同时给县医院打电话联系。一阵拍片检查后,吴书记被送进了一个洁净的病房。虽然他表示不想住院,但主治医生严肃地说:“在这儿,你是我的病号得听我的!虽然你的伤没有大问题,但必须在此卧床观察几天才行!”吴书记只得住院。同病室里还住着

10、一个脑瘤患者,病魔在凶狠地折磨着这个可怜的乡下老头,他痛苦地抱着脑袋在床上打滚,凄惨的呻吟声像针尖一样刺耳锥心。吴书记凑近轻轻地问:“老人家,药不管用么,怎么治着还这样呢?”老头摇摇头。“唉,医生说非得动手术,可一趟手术下来费用起码要上万块。”老头哀叹道,“可我没有钱,一块钱也交不起了,家里已为我把过年的猪都卖啦,还欠了一屁股债。”“哦?那该如何是好呢?”吴书记流露出焦急的神色。“现在,医生好像都不爱给我用药了,”老头伤心地说,“我只有躺在床上等死啦!” 吴书记双眉紧锁,脸上布满忧虑的神色,随即把兜里所有的钞票都掏出来递给他,老头感动得眼泪汪汪。不大工夫,吴书记受伤住院的消息不胫而走。真是个好

11、时机呀,想谢恩的,想献媚的,想巴结的,都准备来病房探望一番,借此表示表示。于是,他的病室里开始热闹了。最先来探望他的是毛局长。他提来一袋新鲜水果,同时把几张大票子硬往吴书记的手里塞,但吴书记坚决拒收,搞得毛局长无所适从,十分尴尬。吴书记便说:“这水果我收下啦!”他拿出几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递给了旁边病榻上的老头:“大伯,尝尝吧!”“怎么?这是你亲大伯?”毛局长有些摸不着头脑。吴书记点头说:“是的,是的。”“真凑巧,叔侄俩住在同一个病室!”毛局长说着,转身热情地慰问那老头,并悄悄把那几张票子塞到他的枕头下,轻声道:“吴书记不肯要,您就拿着吧!”他心里这么想的,既然吴书记要避嫌,不肯收礼,那么给他的

12、亲属也是一样的。这叫“曲线救国”嘛。第二天一早,吴书记跛瘸着脚,悄悄溜出了医院,让前来探望他的人全扑了空。但这不要紧,他们都听说了同病房的老头就是他的大伯。他们就是来看吴书记的大伯的。病房里照旧人来人往,老头的病榻边围满了人。当然,来人都不会空手,他们肯定要送病人一份礼金。这使老头更加惶惶不安,他无奈地说:“唉,我不是他大伯,你们弄错啦!” “老人家,您就别装糊涂了。”来人说,“拿着吧,回去只要跟您的侄儿替我美言几句就行啦。”老头哭笑不得。一个星期后,吴书记特地来医院看望了一趟老头。老头已经动过手术,头上缠着白色的绷带,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笔可观的礼金正好凑齐了手术费。老头眼含热泪地对吴书记讲

13、起这件事,吴书记听了后意味深长地笑道:“哈哈,坏事往往也能办成好事”(1)下面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第二段中“夜色如墨,疾雨如注”的景物描写用了比喻手法,目的只是突出当时天气情况的恶劣。B当吴书记觉得自己的脚伤不重不想住院时,主治医生严肃地说:“在这儿,你是我的病号得听我的!”这表明主治医生工作认真,做事严谨,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因病人是书记就格外对待。C吴书记提前出院,许多来医院看望却扑了个空的人并不失望,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为看书记大伯而来的,他们真心希望大伯能早日康复。D本文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如医生的“严肃”,书记的“淡然”、“焦急”、“忧虑”,毛局长的“尴尬”、“

14、热情”,老头的“惶惶不安”都极为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E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吴书记因脚崴住院,各色人等都对书记极尽巴结、阿谀之能事,讽刺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表达对正义的呼唤。文章结尾引入深思。(2)简要分析吴书记这一人物形象。(6分)(3)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4)对于吴书记“变相收受礼金,帮助乡下老者”这一行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答E 给分,答D 给分,答A 给分,答B、C 不给分。(A,不仅写出了当时天气情况的恶劣,也为下文吴书记指挥灾民转移不慎摔进泥坑而脚部受伤做了铺垫。B.说明医生“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因病人是书记就格

15、外重视”不正确。C.“他们本来就是为看书记大伯而来的,他们真心希望大伯能早日康复。”错误。)工作上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率先垂范,认真负责。当灾情发生时,他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转移灾民,带伤坚持到最后。关心、帮助普通百姓。当乡下患有脑瘤的老者有困难时,他伸出援助之手,解囊相助。精明而不贪婪。他有意躲避别人的探望,婉拒礼金,进而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每点2 分)(3)用医院对病重而无钱治疗的乡下老人置之不理与对轻伤的书记格外重视进行对比,揭露了医院忘却了治病救人的天职,而对患者不能一视同仁的现象。书记住院前后,乡下老者无人问津与受到热情对待并顺利做手术进行对比,揭露了社会上阿谀奉承、极尽巴结以图达到目的的不正之风。吴书记对自己伤势的淡然和对乡下老人的关心进行对比,表现吴书记对百姓的同情与关心。(每点2分)(4)观点一:支持。(2 分)吴书记是一位党的好干部。他一心为了老百姓,当普通百姓有困难时,他伸出援助之手,解囊相助,视普通百姓为一家人。(2 分)他变相的收受礼金,也是为了帮助乡下老者,并没有把钱装入自己的腰包。(2 分)这也显示了吴书记的机智和变通能力。(2 分)(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二:反对。(2 分)吴书记是一位党的干部。就应该讲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收受礼金”这一不正之风。(2 分)他变相收受礼金,虽然是为了帮助老者,但是客观上助长了“收受礼金”的不正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