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黄金堤乡王乍村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9587561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黄金堤乡王乍村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邯郸市黄金堤乡王乍村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黄金堤乡王乍村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黄金堤乡王乍村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邯郸市黄金堤乡王乍村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孔子小心翼翼地调和着新旧社会中的矛盾,企图在其中找到新的出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至上的君子,人格完善;社会在“礼”的规范下,尊卑有序,井井有条;统治者做到“克己复礼”、“仁者爱人”,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定是幸福的。亚里士多德同样生活于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当时整个希腊社会处于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之中。他从维护马其顿统治利益出发,既反对消极禁欲,也反对过度享乐

2、,希望通过伦理道德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以实现政治社会安定和谐。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在其道德行为中寻求欲望、情感、理性间的和谐。因此,二人都想通过理论的建构去调节和平衡当时他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境界。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因此,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只有具备道德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统治者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才能稳定自己的统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亚里士多德受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也肯定德性(道德品性)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才能为善。常人所获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通过行

3、德来实现,依靠智德所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是亚里士多德的三种生活类型。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以荣誉为幸福的观点太肤浅。他也反对以物质财富为幸福,因为它不是引起本身而是为了其他东西被追求。“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因为他们都引起本身而被追求,然而他们看来也并非幸福(最高善)。”孔子认为钱财和权势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孔子坦荡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不义而富

4、且贵,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饭、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样有其乐趣。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贵,只是过眼浮云罢了。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虽然过分地讲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将道德和幸福放在一起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人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对当今社会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却有着重要的借鉴。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这里的情感包含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幸福的元素应该包含有道德,有热情。(人民论坛2014年第17期)1. 下列关于“幸福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与亚里

5、士多德均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其途径是通过理论构建去调和复杂的社会矛盾。B. 亚里士多德在肯定德性的重要性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认为获得幸福是靠行德与智德来共同实现的。C. 孔子对钱财与权势不回避,他强调了物质的满足与幸福不具有必然联系,所以与符合正道和义有联系。D. 幸福不是拥有道德的成分,就是需要情感,而情感的范围应包括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第段,分析了孔子的幸福观偏重政治意识,更强调幸福观在统治者治理国家方面的实用性;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偏重个人意识,从几种生活类型的角度分析了幸福观。B.

6、第段,介绍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都产生于复杂的时代背景,他们对幸福观的认识有共同之处:都认为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C. 第段,介绍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幸福观的认识上面的不同点:幸福与物质的关系各有侧重,孔子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更有思辨色彩,更为全面。D. 本文通过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两人幸福观,他们均倡导仁爱,为今天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了理性的思考。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须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修养。统治阶级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B.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幸福与

7、道德的感悟不同,但是他们给人类做出了最大贡献就是将道德与幸福统一起来。C. 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对此表示异议,他认为生活的目的应该是以正当手段去追求财富、快乐、荣誉、德性。D. 孔子一直尝试调和新旧社会的矛盾,力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尊卑有序、遵循中庸之道的社会是理想的幸福境地。参考答案:1. A 2. B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关于“幸福观”的表述,B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常人所获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通过行德来实现,依靠智德所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8、”可知,幸福包括一般幸福和最大幸福,一般幸福通过行德就可以实现,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就获得“最大幸福”来说的。C项,根据原文“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可知,该项强加因果。D项,逻辑关系不当,“幸福不是拥有道德的成分,就是需要情感”为选择关系,原文”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是递进关系。故选A。【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

9、,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孔子的幸福观偏重政治意识”不当,孔子也注重个体意识,“更强调幸福观在统治者治理国家方面的实用性”偷换概念,分析不当。C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更有思辨色彩,更为全面”夸大分析,不当。D项,“均倡导仁爱”无中生有。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逻辑关系不当,原文为“统治者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才能稳定自己的统治”。B项,扭曲文意,根据原文

10、“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可知,是将道德与幸福联系起来,而不是“统一起来”。C项,扩大范围,根据“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可知,生活的目的不包括财富。故选D。【点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

11、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

12、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

13、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

14、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B.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

15、,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参考答案:1. B 2. C 3. B【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16、”错,与第二段意思相反,原文第二段为“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可见青花瓷与外来文化是有关系的。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明代”扩大了时间范围错,应为“明初”,原文最后一段为“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D项,“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从而”使用不当,逻辑关系不对,强加因果,原文最后一段为“青花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是例证不是原因,文中表述为并列关系“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