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钢产业发展建议(参考意见稿)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239586102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钢产业发展建议(参考意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速钢产业发展建议(参考意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速钢产业发展建议(参考意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速钢产业发展建议(参考意见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速钢产业发展建议(参考意见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速钢产业发展建议(参考意见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钢产业发展建议(参考意见稿)(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速钢产业发展建议20xx年xx月目录一、 发展思路2二、 发展原则2三、 背景分析3四、 核心任务5五、 区位环境分析7六、 实施保障10重点项目分析:xx集团有限公司xx项目14重点项目分析:xx项目21为了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未来几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按照“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产业倍增”的战略部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制定本规划。一、 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立足满足国内需求,以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二、 发展原则1、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统筹协调产业与关联产业联动发展,培育

2、关联生产业,促进产业成链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扩大高端产品服务供给,加快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2、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3、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核心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发展新格局。三、 背景分析高速钢是高碳高合金钢,是一种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耐热性的工具钢。高速钢的性能优异,主要用于制造金属切削刀具,还可以用于制作冷作模具、轧辊、耐磨件、油泵油咀针阀、木工刀具及其他非金属切刀等领域。我国

3、高速钢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高速钢生产大国。高速钢于19世纪末期由美国科学家研制,受到了发达工业国家的重视,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速钢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已经成为高速钢生产和消费大国。经过长期不断发展,我国高速钢行业逐步进入成熟期,市场需求经过快速增长之后增速放缓。“十二五”期间,我国高速钢表观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2014-2015年需求量持续下降。进入“十三五”期间,2016年,我国高速钢产销量基本与2015年持平,2017年,市场景气度仍持续在较低水平。我国高速钢市场需求呈现下降趋势,减量提质、保证市场景气度成为行业

4、关注重点。刀具领域是我国高速钢最大、最重要的下游需求市场。随着硬质合金、超硬材料和涂层技术的进步,在刀具领域,高速钢市场被替代风险日益增大,份额占比正在逐年下降,尤其是低端刀具领域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而在对高速钢品质要求高的车刀领域,一直以来,我国高速钢产品占比较低。在低端市场占有率逐渐缩小的情况下,高端市场成为高速钢在刀具行业的发展重心。我国高速钢行业经过长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数量较多,行业集中度低。大部分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市场发展混乱。在高端高速钢领域,国内企业占有率小,市场主要被进口品牌所垄断。总的来看,我国高速钢行业在工艺

5、水平、装备设施、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市场呈现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产品结构不合理、行业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弱成为我国高速钢行业的发展瓶颈。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高速钢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2016-2020年间,高速钢行业产能要压减1亿至1.5亿吨。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速钢行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四、 核心任务(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在规划期内培育若干家创新示范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

6、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二)产业集中区示范创建工程创建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为特征的产业示范基地。到xx年,在区域范围内形成xx个具有较强影响力和配套能力,能主动融入产业发展,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示范基地。加强规划协调,选择具有资源和市场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基础好、产业链较为完善的地区,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原则,重点发展产业链配套体系。(三)优化组织结构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技术、资本、资源、品牌等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支持中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

7、的优势,加快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产业产品服务。形成个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加快行业兼并重组,通过联合、兼并和实施低成本扩张,实现企业产业高度集聚和优势竞争,扶持股份制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发展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壮大优势企业实力,组建一批大集团、大公司,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竞争力。(五)强化政策落实,优化产业结构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加快推进消费升级,开展示范试点,推进新型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应用市场。协调各部门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六)实施市场示范

8、推广工程建立区域行业产业重点企业目录和产品库,定期更新并对外发布。编制行业推广应用计划,对确定的推广应用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做到“定项目、定规模、定地点、定时间”。五、 区位环境分析一年来,砥砺奋进、踊跃争先,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增长xx%,总量迈入全国前xx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x亿元,增长xx%;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元、xx元,分别增长xx%和xx%。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xx项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区域前三,呈现了稳中有进、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xx%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xx%左右;城乡

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xx%左右、xx%左右,收入比力争缩小到xx:xx;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xx%,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xx%以上,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目标任务。当前时期,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抓好支持和改革开放新机遇,适应引领新常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升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一)发展机遇政策支持凸显新优势。国家支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设立自贸试验区,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四化”同步激发新产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国家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创新

10、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的战略,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红利。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有利于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二)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技术创新应用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发达国家纷纷再工业化,比我国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加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缘政治经济博弈错综复

11、杂。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结构调整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加大,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约束趋紧。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与先进城市相比,经济规模偏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城乡发展不够均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三个转型”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未来五年是的产业结构转型关键期、城市发展转型加速期和社会治理转型深化期。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偏少,土地资源与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现有产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压力;科技创新迅速发展,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产业结构转型进入关键期。 社会利益格局和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服务供

12、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社会治理体系和水平与市民群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转型进入深化期。优化政策措施,完善创新体系,吸引区域创新资源,积极推动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市场、转化基金、创新联盟等共建共享。(一)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探索改革经验,率先实现协同创新。围绕污染防治、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等共同关注的领域,与区域开展关键性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研究,共建科技研发中心,共享研究成果。支持优势企业与区域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集研发与产业化为一体、企业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平台。依托高新区等平台,吸引

13、区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来我市设立成果转化企业和分支机构。培育与区域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吸引区域技术交易机构到我市设立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集成服务。(二)用足用好区域创新资源组织区域专家把脉会诊,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进用好区域人才智力,加强区域专业技术人才制度衔接,探索推进子女入学、户籍管理、证照资质等方面的互通互认改革。支持区域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吸引区域高端人才和团队到我市创新创业。六、 实施保障(一)扶持大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扶持大企业发展,优化产业产品的生产力布局,在结

14、构调整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通过整合资源和市场,推动企业重组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在产业内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进产业走上质量、效益、优化结构的发展之路。(二)营造公平环境构建行业诚信体系,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体系,发布失信企业黑名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三)着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减少、简化、整合产业重大项目投资的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配套监管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进一

15、步简化企业境外投资核准程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升部门服务管理效能。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积极解决企业在转型升级和调整疏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四)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机制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在品牌创建、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名品牌合法权益的行为,在工商登记、商标注册、域名注册、市场监管等环节提供支持和服务,为知名品牌的创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五)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引导企业遵规守法、规范经营,健全行规行约,完善行业诚信评价体系,加强行业自律。组织企

16、业共同建立市场行为规则,维护市场竞争环境。(六)加快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行业整体创造力与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强行业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依托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展从业人员学历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区域重点高等学校开展高端人才培训。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增强行业创新能力。(七)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等各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