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学设计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50KB
约5页
文档ID:238969516
《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1/5

《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还有着与孔子十分相似的人生经历他的大半生都致力于游说各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梁襄王就是他曾经游说的诸侯之一那么,孟子与梁襄王谈论了什么?他又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样的治国良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见梁襄王》   二、温故知新(文言字词梳理):   1、归纳本课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通“猝”,突然   ②由水之就下   “由”通“犹”,像   2、分析以下一词多义现象: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之东郭墦间 最终,终于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趋向   B就之不见所畏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3、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可归为4种用法:   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 之”;   ②构造助词,的,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③音节助词,不译,如:“那么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独立性,不译,如:“由水之就下”。

  三、问题探究:   1、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为什么他会对梁襄王产生这样的印象?   明确: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孟子对梁襄王的形象不好   “卒然问曰”: 问话的突然,说明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 言谈中流露出梁襄王既有贪图天下的野心而又惶惑、糊涂   2、孟子敢于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对梁襄王的印象和主张,这表达了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明确:率真、耿直、刚烈,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坚韧执著,决不放弃任何时机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3、面对梁襄王的提问,孟子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明确: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仁政”的根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针对战国时期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对执政者的谏言   4、面对这样“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阐述自己的主张呢?   明确:比喻论证   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挽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那么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

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严密相联   5、用“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使抽象的道理详细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比直接说理更生动、形象、委婉,   更容易为人所承受   四、小结: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哪些详细措施?   明确:①开展农业生产,使民生有保障; 养民   ②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   ③推行道德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教民   ④主张统治者要自我反省,及时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   孟子的主张为什么不为当时的诸侯所承受?   明确: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标准化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鉴赏的一般方法,从而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师生进展了比拟充分的互动,课堂气氛比拟轻松、活泼,预设的各教学环节全都得以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与标准,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与课堂反响情况,对课堂节奏和教学内容进展适时、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