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含答案和解析)

上传人:roo****eng 文档编号:238721623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含答案和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含答案和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含答案和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含答案和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含答案和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含答案和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含答案和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3课宋明理学1、选择题(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这表明A. 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 B. 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 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D. 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答案】 B 【解析】 A不符合材料;“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表明宋朝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儒学治学的方法不同,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选择题

2、清代学者颜元解释“格物”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并说“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这一观点A. 强调知行合一 B. 认为真理来源于实践 C. 肯定行先于知 D. 与朱熹观点完全一致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反映的是行先于知,而不是知行合一,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真理与实践的关系进行阐释,故B选排除;据材料中“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可得出其肯定了行先于知,故C项排除;朱熹的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据此两者的观点并非完全一致,故D项排除。3、选择题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熟”。三字经的出现和流行说明A. 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

3、趋势日渐增强 C.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答案】 B 【解析】 “三字经,以课家熟”说明三字经来到寻常百姓,体现出理学世俗化的趋势加强,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思想政治地位,A错误;C是秦汉时期形成;D中地狱文化不符合题意。4、选择题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糙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 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 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 D. 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答案】 C 【解

4、析】 材料反映了元朝将读书人单独编户,并没有说阻断了读书人上升的空间,排除A;材料看不出元朝对读书人的待遇有没有实施,排除B;南宋遗民的记录,过于偏激,认为儒生的地位仅仅高于乞丐,这是对元朝统治者不满的一种表达,不一定符合社会现实,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元朝政府推行歧视儒户的措施,排除D。5、选择题宋代,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幻相,儒学家反对这种观点。在宋代儒学家看来,理解世界本原的核心概念应是A. 善和德 B. 仁和礼 C. 理和气 D. 知和行 【答案】 C 【解析】 宋代儒学家理解世界本原的核心概念是理和气,“理”通常是指事物的规律、准则,有时也指作为社会规范的礼义。“气”通常

5、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被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原始材料。宋明时期的儒学家们依据对“理”和“气”何者第一性问题的问答,鲜明地分为理本论和气本论两大派别,分别反映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故C正确。6、选择题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A.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B.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C.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

6、天下之本”“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表明朱熹和王阳明都强调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对于个人修炼的重要性,说明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伦理道德,故A项排除;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朱熹和王阳明属于宋明理学思想家,排除B;材料主要说明个人日常礼仪活动对于个人修炼的重要性,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7、选择题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对这种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 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

7、结果 B. 宋明理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C. 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D. 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影响。从材料中看,葛兆光认为理学从原则变为规则再转变为常识,这是一种世俗化的过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教的内容;B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相悖;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8、选择题为保证理想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宋代士大夫亦努力“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A. “正君心” B. “格物致知 C. “本心体悟” D. “致良知” 【答案】 A 【解析】 “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体现了朱熹主

8、张君主必须依据天理的要求,毫无利欲之私,推行王道的“正君心”思想,故A正确;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B不符合材料,排除;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C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排除D。9、选择题中国建筑史记载:“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东京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这反映北宋A. 践行勤俭爱民的治国理念 B. 国力衰微无力维持经济建设 C. 建筑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 D. 建筑风格具有鲜明民族待色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建筑变小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

9、,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性,所以在建筑方面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民族待色而是强调建筑规模变小的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0、选择题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赦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B.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 当时社会的思想

10、较为自由 D. 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梁武帝“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来看,南朝时期出现儒家思想与佛教融合的现象,双方并非属于你死我活的斗争。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儒学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1、选择题传习录载:“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材料体现了这位思想家A. 反对迷信权威 B. 反对封建礼教 C. 抨击君主专制 D. 提倡经世致用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来看,

11、传习录这段话表达的含义是判断真理的标准是是否合乎本心。与本心不一致,即便是孔子的言论,也不能认同;与本心一致,即便是庸人所说,也不能否定。所以他表达的关键是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因此体现出反对封建迷信的态度,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12、选择题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A.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世俗化 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

12、学的影响。依据材料“南宋出现许多通俗教育读本,倡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逐渐普及,影响到民众生活,故A选项正确。通俗教育读本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无法体现学院教育;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和“商业发达影响农业”无关,故C选项错误;南宋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动荡人心败坏,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13、选择题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A. 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13、 B. 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 C. “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 D. 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该思想家对“知”的理解,可以看出这位思想认为“不假外求”,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所以排出C选项。再根据“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可以确定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行”的部分;D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到体现。14、选择题宋明时期某思想家有诗曰:“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此诗旨在强调“求理”应该A. 从理先气后到知先行后 B. 从向外穷理到内心体悟 C. 从重知轻行到重行轻知 D. 从格物致知到经世致用 【答案】 B 【解

14、析】 从“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可以看出这位理学家认为,认知世界需要探求身外之物,并逐渐根据内心的标准进行评判与端详,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没有体现理和气的关系;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知行的关系;D选项错误,这是明清时期的理学发展。15、选择题元代修史,朱熹及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B.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C. 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 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15、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表明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故D正确;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6、选择题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答案】 D 【解析】 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对儒学道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儒学道统和佛道无关,故A项错误;格物穷理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故B项错误;理学吸取了佛道精髓,故C项错误。17、选择题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