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

上传人:创飞 文档编号:238431495 上传时间:2022-0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编)《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可编)《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可编)《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可编)《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可编)《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编)《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渭南初级中学 张蒙蒙【教材分析 】1课标原文: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 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 用。2本节课内容:法律的概念、法律的特征、法律的本质、法律的作用、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3 本节课的地位: 法律维序强有力 是陕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十一 课第二框的内容。 教材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出发, 围绕生活现实, 以心理健康的人生、规范的人生、有理想的人生为主线,有机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常识和 国情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 形成了成长中的我与他人、 社会、 国家之间的关系的 知识体系,本框题

2、属于“规范人生”当中的“法律常识”这个板块。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法律重要性的基础上更深一层理解法律的特征、本质和作用。【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 , 自觉地遵守法律。2能力目标:提高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3 知识目标: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 , 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 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理解法律的本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 “法律”这个名词并不陌生, 但他们对 “法律”的特征、 内涵、 作

3、用却不是很清楚。 部分学生还可能有这种偏见: 法律对我关系不大,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我不犯法,万事大吉,当然就没有学习法律的兴趣。纵观我国违法犯罪的现状, 违法犯罪已趋向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率较高。 其主观原因是青少年不知法、不懂法、不学法造成的。部分学校存在的打架斗殴、勒索财物,甚至流血冲突事件早已超越了道德和纪律的范畴, 触犯了法律。 因此, 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教学方法 】1教法:启发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2学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 “30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 视频, 学

4、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有序的社会需要人们讲道德、守纪律,那么在刚才这段视频中, 仅仅依靠道德、 纪律能制止恐怖分子吗?应该靠什么来解决呢?学生回答:略。教师:对,仅仅依靠道德和纪律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法律这把有力的“武器”。那么,法律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板书:法律维序强有力。(二)讲授新课环节一:看一看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一个 “社会行为规则兄弟座谈会” 有关内容, 了解道德、纪律、法律产生方式的不同。比较内容守则、纪律道德法律产生方式由部门制定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形成由国家制定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几部法律单行本的封面,并请学生思考:1这

5、几部法律在名称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2这几个字表明,我国法律是由谁制定的?学生回答:略。 (国家)教师补充: 再次展示上述法律单行本的封面, 指出共同之处都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这也反映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3政府官员、警察、法官、检察官是法律的制定者吗?学生回答:略。教师点拨: 他们都是法律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政府官员、 执法人员也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教师: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法律具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归纳:略。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第三个的案例,思考

6、以下两个问题:1邻里乡亲对张大爷的三个儿子的指责属于什么规则在起作用?效果怎么样?学生回答:略。 (道德规则在起作用;他们仍无动于衷。 )2张大爷的赡养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回答:略。 (最终是靠法律有效的解决了问题。 )3为什么道德不能解决的问题,法律却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回答:略。 (法律具有强制力。法律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强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法律还具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归纳:略。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教师小结、 过渡: 邻里乡亲对张大爷的三个儿子的指责是道德规则在起作用,但最终是靠法律有效的

7、解决了问题, 这也说明了法律和道德这两种行为规则起作用的保障不一样。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两种行为规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环节二:填一填学生归纳填写表格:项 目 道德 法律不 产生同 发挥作用的保障点 适用范围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形成信念、习俗、社会舆论适用范围广,但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并非某种道德为全体人民所遵奉由国家制定国家强制力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相同点 都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有约束作用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教师归纳、总结:由此表比较可知,法律具有三个特征: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最显著的特征

8、)3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材料,完成相关内容。教师点拨: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来制定的。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 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 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代表的意志和利益。 因此, 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本质。而不只是代表这是我国法律过渡: 法律是维护有序社会的重要规则, 那么, 它具体有那些作用呢?让我们来进一步探究。环节三:议一议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个的案例一,讨论、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点拨:这一案例主要说明法律在惩治腐败

9、方面的作用。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个的案例二,并思考:1. 黄某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后果?学生回答:略。 (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给人们带来了恐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依法惩处黄某,对社会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略。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教师点拨:这一案例主要说明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个的案例三,讨论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点拨: 这一案例主要说明法律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直接侵害了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 危害了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 依法严

10、厉打击拐卖儿童的行为, 不仅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而且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个的案例四,思考:1司机的行为违反了什么行为规则?学生回答:略。2法律在该案中起了什么作用?法律为什么能起到这种作用?学生回答:略。 (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3谈谈你对该案的认识?学生回答:略。教师点拨小结: 该案主要说明法律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 维护人民的利益。司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违反行业规定,是违法行为,应受到谴责和相应处罚。同时告诉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否则就要受到法律惩罚。教师: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请同学们归纳法律有哪些作用?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法律的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

11、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课堂小结: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 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 范。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违法犯罪,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着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制观念 , 遵守法律。【板书设计 】国家制定(或认可)特征 国家强制力(最显著) 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普遍约束力本质: 我国法律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法律 作用学法目的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犯罪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提升素质自觉遵守依法维权【作业设计 】中考链接:1. 与道德纪律相比较,法律具有的最显著特征是( )A. 依靠社会舆论保障实施 B. 规定

1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C.只对部分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D. 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008 年福州市2. “法律是根高压线, 谁碰上它谁触电; 法律是个守护神, 惩处违法护好人。 ”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 )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公民的一切利益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A. B. C. D. -2007 年 陕西省【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视频播放和学生齐读材料环节,导致时间有点紧张,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适当控制视频播放时间。 在某些视频资料的处理上,可以借助视频编辑器进行编辑, 以便汲取精华。 在引导分析的时候, 可以从多角 度,多层次分析,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外知识的拓展上,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网上看看电视连续剧强制执行 ,看后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法律的本质 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