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学案-6.18-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36130958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学案-6.18-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学案-6.18-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学案-6.18-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学案-6.18-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学案-6.18-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学案-6.18-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线索1 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3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贸易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为主,前者首倡

2、于商鞅变法时期,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清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3)自然条件等因素造成的多样性、不均衡性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特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正是这一特点的充分体现。(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

3、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5)各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6)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在原始山林中,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铁犁牛耕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发展: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_犁;东汉时

4、出现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成熟: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_。(3)主要影响积极: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局限: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易错辨析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并非富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非常艰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压迫,还受到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等威胁。构图解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关系2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1)制度变革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

5、,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_。(2)土地兼并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影响造成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引发民众暴动,“平均”的口号成为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易错辨析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3赋役制度(1)赋税沉重名目繁多,以田亩税

6、和_税为主要形式。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力役沉重劳动者服事徭役,是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过度征发徭役迫使大批农耕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3)主要影响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引发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4水利事业的发展(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2)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_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_。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教

7、材补缺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原因a.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b.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c.统治者的政策: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d.江南经济发展: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e.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经济重心

8、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3)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海外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城市发展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生态环境南方某些地区被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古代

9、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手工业类型(1)家庭手工业特点:自给自足,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地位: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2)田庄手工业背景:汉代出现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地位: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3)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出现:汉武帝时代,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特点: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弊端: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知识拓展 官营手工业与市场

10、的关系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物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吏的需要,这种把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构图解史 理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2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_”。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元代_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棉布逐渐成为

11、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_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冶铸业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汉代冶铁以煤炭作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_。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3)制陶业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唐代美术陶制品“_”风行一时。(4)制瓷业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12、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_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_”。互动课堂核心突破阐释概念提升素养 古代农业的基本生产模式(一)历史概念“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1)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2)自然

13、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能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二)追根溯源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为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作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2)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以及相互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3)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的自我调整,使农民

14、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持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4)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三)读图明史古代农田灌溉工具的革新与应用探究 以上图片分别为何种灌溉工具?两种工具有何区别?试答: 系统认知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等的好坏。(四)归纳总结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1积极性(1)农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华各民族大团结作出了一定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