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1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35610657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简析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简析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析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析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论文关键词】心理贫困经济困难少数民族 大学生【论文摘要】心理贫困是由于经济贫困以及其他社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矛盾 和心理困惑。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由于民族生活习惯、经济负担能力、文化与教 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给他们的文化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成才、情感需求等造 成巨大障碍。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态势,引导他们走出贫 瘠的心理困境,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贫困生现象已备受社会普遍关注。 而贫困生群体中最突出的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偏远的经济欠发 达地区,受经济负担能力、生活环境变迁、

2、文化与教育背景以及个人认知能力等 因素的影响,他们部分人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 心理问题,比起其他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容易出现心理困惑 与心里动荡。尽管各级政府和高校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 但人们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却忽视他们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以及其他社会 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即心理贫困。心理贫困十分内隐,外人无法直 接感知,很难体会到那种矛盾、困惑乃至痛苦的内心处境。因为心理贫困,他们难 以跨越自己心中的屏障,难以展开自己翱翔的翅膀。广西民族大学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地方综合性院校,目前在校生16000多 人,学生

3、中少数民族居多,且多为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因此,本文 以广西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贫困生为例,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贫困态势,加强心 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走出贫瘠的心理困境,使他们顺利成长成才。1文化适应的差异性相对而言,文化的适应性是指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兼容,但无论如何 这种兼容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融合,其间必然存在着他者的关系因素。由 于地处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交通与信息闭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对于外 面社会环境的变化知之甚少。从偏远地区到繁华城市,从本民族文化环境到赋有 现代气息的城市文化环境,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导致了人的思维的局限性,除本民 族文化语境范围,其余被当作他

4、者看待。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化相碰 撞,文化心理发生了矛盾性冲突,他们心里难以承受文化语境和价值观念的转折, 造成他们对新的文化语境的不适应。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的变化,加之经济上的 困难,他们处于价值观念多元化与多种文化矛盾的冲突之中,甚至是劣势状态,对 他者文化缺乏实质意义的认同感,心里产生焦虑、急躁等情绪或排异行为。1. 1语言环境的斧异母语存在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沉积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它不 仅是一个民族的叙事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尤 其在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时母语显得极为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借助的是语 言,语言的表达信息沟通顺畅,决定了相

5、互交流者是否有着相互平等的话语权和 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如果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交流者之间不存在话语权的不平 等性和文化价值认同感的斧异性。但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发生信息交流时则不然。 例如,A和B属两个不同的民族,他们之间发生信息交流时,假如使用的交流工具 是A民族的语言,对于A而言,其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表达结果是直接式 的:a-a,因为A使用的是母语,在叙述过程中不存在心理和思维上的障碍,其表 达结果很直接;对于B而言,则是间接式的:a-b-a,因为B使用的是A民族的语 言而非母语,在叙述过程中其心理和思维存在着语言的互换关系,当其接受到A 民族的语言(a)发出的信息后心理的反映是该信息在自己

6、的母语(b)中如何表达, 这种叙述过程包括了语音和意义的完成,B要在母语的语音和意义中找到与A民 族的语言所叙述的相同内涵后,才能与A形成平等的话语权和产生文化价值的认 同感。反之亦然。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与其他民族或城市的学生交流时,首先 遇到的是语言环境的斧异,他们因无法直接顺畅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而产生心 理隔阂,生活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1. 2生活习惯的斧异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原有生活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变 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城市人,其实,他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成为一个真 正的城市人。“我走近你的身体,却走不到你的心里,我与你近在咫尺,但却相隔 很远。”这句蕴含着

7、酸楚与无奈情绪的话语,正是来自偏远地区心理困惑的少数 民族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心态描述,亦可称之为边缘心态。城市生活如今被认为是 现代文明生活模式而得到社会的推崇。本来,他们通过全国高考涌向城市,除了培 养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外,就想寻求某种心灵解脱或心理平衡。但 是,他们生活在城市中,却常常存有无家的感觉,找不到生存文化的支点。他们既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人,于是,他们就成了游历在 城市与农村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边缘人。1. 3信息素质的斧异信息素质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筛选与分辨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 等三个方面。人的信息素质的提高受制于其文化教育程度以及

8、对文化知识的感知 与理解。良好的文化教育使人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有了丰富的信息源,加之个 人对文化知识的感知与理解,自然而然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质。因教育背景所限, 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与那些城市或享受良好教育资源的 学生相比,偏远地区那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氛围使他们不太适应信息快速传递的文 化环境。同样生活在城市当中,可他们的信息素质显得极为逊色。他们交流面窄, 获取信息的能力弱,即便获得了信息,但信息的好与坏,哪些信息是有用或无用, 他们的筛选与分辨能力也有限。有时即使得到了信息,可怎么使这些信息为自身 服务,他们也不太清楚,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信息,错过很多自身发展的机会。2

9、人际交往的排他性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从小生活于悠然自在并亲近大自然的文化语境,接受本 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渲染和陶冶,意识中深深地积淀着本民族文化模式和价值 观念的元素,形成以本民族文化意识为基准去关照或评价他者文化的思维范式, 在与其他同学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结构为依 据去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以求得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平衡感。但这种 交往依然存在着不平等的话语权因素。经济条件与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民族之 间宗教信仰的区别,导致人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斧异,他们与其他同学发生 交互性关系时产生排他性心理,使自己的心理感知系统不能顺畅运行,交互之间 达不到畅所欲言

10、的境地。因处于城市与农村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边缘状态,他们 对城市文化产生望尘莫及的自卑感,但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和民族自强 意识,同时又因自身的事实存在因素而希望吸取他者文化和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 存困境,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在心灵深处交割着,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出现 孤独感与压抑感。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他们的心理特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 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 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他们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他们有融入他人 世界的强烈愿望,但又因为自身的事实存在因素而导致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希 望得到支持和关爱,却又不愿接受同情和怜悯。这种本质上的排他性使他们牢牢 地自我封闭起来,如果这扇自我封闭的大门不能自动打开,别人很难走进其寂寞 而孤独的心灵深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本身的存在与发展是建立在他 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中,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老师或同学同事等 等他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该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完全取决于他个 人的努力。由于人际交往的排他性,使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 系统,他们没有或者不愿意向周围任何人寻求支持,甚至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失去 信任感。而恰恰相反,社会支持系统中任何一个人的关怀和努力都有可能起到改 变事态发展的关键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