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马锡式”国资改革的另一种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淡马锡式”国资改革的另一种价值(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淡马锡式”国资改革的另一种价值市场上对国企改革的解读一直是混乱的,因为大家的利益诉求差异 太大:股市里的机构要的是“国企概念股”,地方政府耍的是证明自己在 响应中央号召,而普通中国人则担心国资流失,自己无能为力。究竟路向何方,必须要等高层的最终推动和具体文件的明确。但有一 个原则已口益明确,即具体“经营权”的改革将变得更加重要,而事关“所 有权”的混合所有制或许不再是重点。换言之,中国的国企改革将进入更 加“实用主义”的阶段。此外,对各界早已热议的“淡马锡式”改革,还需理性和辩证地看待。 淡马锡是政企分开、增强国企盈利能力的样板模式,但长期以来,我们忽 略了它的另一个价值,它实际上也是加强国
2、家对经济掌控的有效方式。在 那些法治完善的市场,和行政权力相比,股权在掌控经济资源上,其效力 反倒更加长久和稳定。对中国而言,维护国家对重要经济资源的掌控是国企的重要存在价 值,但掌控方式却可以更加效率化。单纯地通过行政权力对国企进行控制, 不论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腐败也将难以根治,而权贵对企业的干预更无法 杜绝。那么,不妨将强化股权的力量作为另一条可行之路。“顶层设计”是否会变?过去,国企改革的讨论重点似乎都放在了“所有制”上,这个倾向的最大负面后果是,让更现实和急迫的“经营权”改革被忽略了。口前有报道称,名为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 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
3、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 产流失的意见两份文件已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将 于近期公布。在市场人士看来,两份文件是国企改革政策的“终结版”和 “最高版”,将确定国企改革的最终路径。近期,从高层表态和部分行业、地区的改革试点来看,国企改革至少 有一个方向是明确的:未来,中国国企改革将更加注重对“经营权”的改 革,这是一种“实用主义”,也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和国企发 展的现实。过去,中国国资改革多半“雷声大雨点小”,国企在形式上实现“政 企分开”,但权力干预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很多国企经营不自由,完 全违背了上世纪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衷。国资问题研究专家、中国企业研究院院
4、长李锦对南风窗记者表示,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耍原因在于改革总是纠缠于“所有制”问题,导致有益 于提高国企口主权和经营效率的具体改革无法推进。李锦认为,今后,混 合所有制改革这样的“所有权”改革将不再是国企改革“重头戏”,经营 权改革才是。在经营权改革上,“管企业”向“管资本”的方向并未变化。简而言 之,就是要从管资产、管人财物转向管资木,国有资木管理公司成为一个 投资机构者,只不过这个投资者在一些重要企业中会占据绝对控股地位。一直以来,中国国资领域最主要的“管企业”的部门是国资委。李锦表示,改革后,国资委对国企的“经营管理权”将进一步减少,而是强化“监管权”。国资委在相关政策制定、国资预决算和干
5、部人事等方面仍有 重要权力,并且监管国资流失的权力可能强化。“但国企什么时间该投资, 经营策略如何,国资委都不再管。”有消息称,国资委的角色转化将是国资改革顶层设计变革的关键一 环。国有资产管理宏观架构将由冃前的“两级”变为“三级”。以前的“两 级”是指国资监管机构和国企,而“三级”则是国资监管机构、国有资本 投资运营公司和国企。但对这种说法,冃前尚未得到权威证实。可以看出,如果按照这个套路推进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 新增一环,将是国企宏观架构变革的枢纽。李锦个人预计,未来在全国将 成立几十个国有投资运营公司,既有中央级的也有地方级的,它们将担负 起“管资本”的主要责任。十八届三中全会
6、的改革决定早已指出了这个方向:完善国有资产管理 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 建若干国有资木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 司。长期研究淡马锡模式的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对南风窗 记者表示,改革国资委非常必要,因为中国的国资委面临一个尴尬的身份, 它既是监管者,又是出资人,这违背基本的市场原则。国企的真正出资人 应该是财政部,而不是国资委。实际上,淡马锡公司也是由新加坡财政部 全资拥有。之前,不少人曾将新加坡淡马锡比作新加坡版的“国资委”,但张晖明认为,这种类比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淡马锡不负责市场监管,只是个 投资公司,只是承担出资
7、人或者股东的职能。“中国国资委的身份是有问 题的,需要改革。”张晖明说。国资委如何改革?目前尚无权威定论发布,但国资运营平台则已有试 点。“两种平台”己有试点冃前,国资领域的投资营运公司L1有两类,分别是产业类和金融类运 营公司。在中央层面,广义的“国企”领域其实已有国资委和汇金公司两大出 资人。国资委是产业央企的出资人,而汇金公司则是金融央企特别是大型 银行的出资人。200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动用外汇储备 注资“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大银行,代表国家行使对大银行的出资人权责。 长期以来,大银行并非国资委的“管辖范围”,鉴于其对中国经济的重要 性,国家不但另设汇金公司作为
8、其出资人,同时也通过“一行三会”实行 分业严管。在地方,同样有产业和金融分开的苗头,上海国资改革的先行先试是 一个很好的参考。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国盛集团、国际集团两大国资平 台。其中,国盛集团主要是产业集团的股权为主,而国际集团则主要是金 融企业的股权。2014年,上海已开始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统一清理, 并将不同资产划入不同平台,产业归国盛,金融归国际。目前,国资改革是否会推广这种产业、金融平台分离的模式,尚无定论,但这种模 式有着它的独特价值。有观点认为,中国这样经济体量庞大、经济结构复 杂的国家,产业和金融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的交替传 染,维持一国经济的稳定。同时,
9、分开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不至于让部分产 业部门或者利益集团过分膨胀,以至于尾大不掉。不过,这种分类平台的模式并不等同于国资改革常说的“分类监管”。 国资产业投资公司和金融企业控股平台控股的都是“营利性国企”,而所 谓“分类监管”,将把“营利性”和“公益性”的国企分开。对于分类监管,李锦表示,分类是全面深化国资下一步改革的基础。 划分国企类型是一件“细活”,从横向上讲,同样一个企业牵涉到主业与 辅业;从纵向上讲,同一链条的不同环节,其重要性不一样,对民营资本 的放开程度也不同。李锦举例说,像中储棉、中储粮这样的企业,关涉农业稳定和农民利 益,他认为应归为公益性国企,对其考核首先要看是否完成了国家粮棉
10、的 储备任务。但中粮集团就可以归为营利性国企,对其考核要按照市场标准 进行。有观点认为,中国国企之所以要分类监管和分设两种运营平台,主要 原因在于中国国资体系太过庞大、结构太复杂。基于这一点,中国便很难 照抄淡马锡模式。2014年,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曾透露过一组数据:淡 马锡约1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但中国国资委所监管央企的资产就有将近 40万亿元,全国除金融国企之外的国资总额达100万亿元,而汇金公司监 管的金融资产总额是70多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国资总额是淡马锡的 100倍还要多。值得注意的是,淡马锡模式并未实现产业和金融的分离。比如说,目 前淡马锡仍是新加坡知名商业银行星展
11、银行的大股东,同时也一直是持股 中国银行业最多的海外投资机构。张晖明认为,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城区不平衡”很容易解决,只 要修一条马路就好了。但中国的“地区不平衡”则复杂很多倍,国资系统 既保证了国家对经济控制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地区发展的作 用,这些价值在国资改革中必须要考虑清楚,不能完全照抄淡马锡。应 加强国企内部制衡按照研究界最常见的解读,淡马锡模式的精髓主要在于政企分开、盈 利驱动和董事会制度3个方面。政企分开,指的是以国有投资运营公司的形式实现对国企的“管理”, 以股权关系代替政府管制,从而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分离;二是盈利驱动, 即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和灵活的资本退出机制,实
12、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董事会制度,即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受政府干扰,便于提升经营 效率。其中,前面两条相对抽象,其优势的真正实现有赖于纵深的改革和一 系列配套制度的出台,而第三条精髓则相对容易理解。淡马锡董事会下设 常务委员会、审核委员会及领导力发展和薪酬委员会3个专门委员会。10 名董事中,有4名是由财政部提名、总统批准的,不在企业拿薪酬,其他 是6名独立董事。这样的设置保证了两点:一是董事会的独立,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二 是内部制衡,尽可能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而对中国国企来说,以上两个问题则儿乎是“老犬难”。长期以来,中国国企的监督侧重于“第三方监督”,但这个监督本质 上是“上级
13、监督”,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成本高和效率低。目前,大国企的“第三方监督”包括了两类,一是独立董事,企业从 外部聘任,主要是一些行业专家,但这些独立董事是否“独立”,在业内 恐怕早有公论。当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独董薪酬只是董事长一句话,如何 能指望一个普通人“独立” ?二是我国国企非常独特的监事制度”。对国有大型企业来说,除了 自有的监事会Z外,其监事会Z上还有另外一个“监事会”。在国资委的 网站上,一共有近30位“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他们会分别负 责监督数家大型国企监事会“监督职责”。换言之,他们是监事会的“监 事”,而且多半是“副部级”配置。南风窗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他们不 少都是退居二
14、线的地方或中央副部级官员。但这种“双重监督”的效果似乎也不明显,在更多人看来,国企顶层 治理真正要做的改革是改革董事会。耍像淡马锡那样实行董事会内部的相 互制衡,而不是用外部的“花瓶董事”装点门面,“钦羌监事”闲在一边, 所有事情都还是国企“一把手”说了算。理解淡马锡的“另一面”除了内部制衡预防腐败之外,在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企业受行政干预 方血,淡马锡同样值得借鉴。长期以来,一些强力部门的干预对国企发展 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不可估量,“国企效率低”未必都是因为国企自身问 题,而很可能是外部权力干预使然。据媒体报道,在几大电信巨头进军3G和4G的过程中,每家运营商采取哪一种网络制式,其牌照必须由相
15、关部委审批和发放。3G网络分为多个 制式,每种制式的成熟程度不一样,也就是说其营运成本和盈利前景有很 大差异。但为平衡运营商利益,几乎是采取了权力部门的分配制。最后,经营最良好的运营商“分到” 了商业前景最受质疑的TD-SCDMA 网,这不但让运营商不满,也影响了中国在先进网络制式上的开发步伐。 实际上,这和计划经济有何区别?一直以来,外界诟病国企政企不分,主要依据之一是国企领导人都由 组织任命,并且有行政级别。但这个问题其实并非真正的大问题,因为即 便实施淡马锡式改革,国家作为大股东,同样有着任命企业高管的权力, 只不过行政权力手段变成了股权力量而已。中国国企改革的当务之急,是 破除部门利益
16、乃至一些权贵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和“伤害”,而让国有企业 真正地被国家所掌控。实际上,在人人都言淡马锡的国资改革时代,很多人忽略了淡马锡的 另一面。淡马锡创立的目的,很难说是为了市场化,换个角度看,这家强 人的控股公司反倒加强了新加坡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掌控。淡马锡创立于1974年,彼时,新加坡经济已步入经济起飞的快车道, 国家资产膨胀。新加坡被称为是“强人政治”,而“强人政治”必须有一 个经济基础一要实现对国家经济的控制,只有两个办法:一是靠行政权力, 搞计划经济;二是靠股权,搞投资运营公司。作为一个当时极度希望和西方拉近距离的国家,新加坡必然不会走前 面一条路,但股权却意外地成了一种最好的方式。在一个法治完善的市场, 股权比权力更具有对经济资源的掌控效力。因为,权力会随时因政治变动 而失去,而股权却有法律的保证。从这一点来说,淡马锡的崛起绝非只体 现了新加坡的经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