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33862325 上传时间:2022-0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实质上是一种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客体支持下儿童主体宽松、积极、愉悦的心境,并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实现主体的能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体充分发展的统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关键词: 创设 问题情境 激发 兴趣 主动探究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则更是一门艺术。“问题情

2、境”是“人化”的,需要创设才能生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朽的话题。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谈谈我的看法和感受。一、问题情境诠释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使之处于心欲

3、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二、问题情境之功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因问题而生奇,因问题而生趣,从而诱发他们积极地探索。 (一)、问题的趣味

4、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圆的认识,在课末用电脑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并设问: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直叫,教师语言配合:唐老鸭在谢

5、谢我们大家呢!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二)问题的生活性。 抽象的数学同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创设与现实生活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情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器具,长方体形状的多呢还是圆柱体形状的多?为什么生活中的大多数器具都设计成圆柱体呢?这个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数学的应用性,在形象思维的伴随下,训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问题的层次性。 问题应包含丰富的内涵,以点带面,逐

6、渐扩展和深入,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全面触及知识的纵横,使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解决中,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内容大大紧缩,促使课堂效益的提高。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如教学倍的认识,在揭示了倍的概念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布置教室开联欢会,按下图的顺序挂气球:蓝黄黄红红红红蓝黄黄红红红红并分成这样几个问题层次:第一层:黄色气球个数是兰色气球个数的多少倍?红色气球个数是兰色气球个数的多少倍?红色气球个数是黄色气球个数的多少倍?第二层:同学们已经买来6个黄色气球,还应买来多少个兰色气球和多少个红色气球?第三层:同学们已经按上图的顺序

7、兰、黄、红三色气球共37个,兰、黄、红色气球各有几个? 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地饱,0优生吃得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问题的创造性。 没有创造性的教就没有创造性的学,没有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为空谈。问题不同于常规的可以简单模仿例题的习题,也不同于起反馈作用的考题,不能光靠熟练程度来解决,它应是知识的升华,具有新异、变化、创造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池塘平均水深1.2米,一个身高1.3米一点也不懂游泳的小孩不慎掉进池塘里,会不会淹死?这个创造性的问题,不能光

8、凭学生对平均数的求法的熟练程度来解决,而要靠对“平均数”概念的深刻理解。 三、我们该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揭示矛盾,解决学生“欲达彼岸”的心理困境,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情境。而营造现实的、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不

9、仅能帮助我们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一)、现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巧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的对象上来,有助于新知识的生成。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首先出示某超市的购物情境,得出一组商品的价格分别是:125.50元、4.95元、208.00元、7.08元然后提出两个思考题: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像125.50元、208.00元、7.08元等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全体学生经过

10、讨论,很快能回答第题,而第题则引起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如208.00元就是208元。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了,如7.08元表示7元零8分,而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7元8角了。在争论中引导学生: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价格到底有没有变化?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就知道准确的答案了。 现实的问题情境还可以帮助我们化解教学中的难点。“面积”与“体积”这两个概念往往让学生相互混淆,尤其对“体积”的理解模糊不清。我们可以这样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首先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水,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

11、”然后,在其中一个杯子中放一块石头,问:“你看见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教师追问:“这是不是说明这个杯子里的水增加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争着抢答:“老师,您放的东西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模型的建立已经进入状态。教师又拿出一块石头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第二个杯子的水平面超过了第一个杯子。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块石头比第一块大,它占的地方就大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就自然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 此外,熟悉的问题情

12、境更有利于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如教学估算时可以让学生估计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阅读的字数、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等。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学校组织一批优秀三好学生去春游,共62人,需乘车才行。现有两种车可以选择,大车每次限坐10人,每次108元;小车每次限坐4人,每次52元。鼓励学生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设计乘车方案,并预计哪种方案花费最少。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乐此不疲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新知,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把全班8个组的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站起 ,应站几个组?把剩下4个组的同

13、学看作单位“1”,要求站起 ,应站几个组?把剩下3个组的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站起 ,应站几个组?把剩下1个组的4位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站起 ,应站几个人?还可以设计“分糖果”的问题情境:8个学习小组每组9粒糖果,要求第一次拿走这堆糖果的 ,拿走了几粒糖果?再拿走剩下糖果的 ,拿走了几粒糖果?师提出问题:都是拿走 ,为什么粒数不一样?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对单位“1”的可变性和相对性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或是耳濡目染的知识素材,让学生学得自然,学得投入,学得牢固,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不时地展现生活的场景。 (二)

14、、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变数学课堂为学习乐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 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森林里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她是谁呢?她有几位朋友,又是谁呢?看你猜得对不对!师出示七个小矮人手拿气球的场景,气球上依次写着7、14、21接着问学生:他们手中都拿着一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气球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接着往后填,你会吗?喜闻乐见的故事人物牵引着学生的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引导学生想:28里

15、面有几个7?42里面有几个7这些数都与谁有关?如此层层递进的数学问题很自然地诱导学生走向新知的领域。 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师问:“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我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还有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用绳子绕圆一周,量出绳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这时,师演示:把系着小球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运动的轨迹形成的圆。问:“你能用绳测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不难认识到:用滚动法、绳测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局限性的。“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观察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学生欣喜地发现:圆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三)、探究的问题情境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作为研究者的成功感,变数学课堂为新知的开发区。 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设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这种探究和求知的欲望,引领他们经历探究学习的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