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太太的篱笆墙】篱笆墙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32099238 上传时间:2021-12-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漆太太的篱笆墙】篱笆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漆太太的篱笆墙】篱笆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漆太太的篱笆墙】篱笆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漆太太的篱笆墙】篱笆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漆太太的篱笆墙】篱笆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漆太太的篱笆墙】篱笆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漆太太的篱笆墙】篱笆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漆太太的篱笆墙】篱笆墙篱笆墙上的喇叭花,淡淡的红色,漆太太的篱笆墙。 漆太太的篱笆墙【1】 篱笆墙,首先是一道墙。 早年在乡下,俗称“笆幛子”,是极其简单又最为常见的一种围墙,具有家院及园子的围栏屏障功能,一般都是用芦苇、树枝、高粱秸或玉米秆等组成。 篱笆墙也有门,那是用两根相对粗一点的树棍固定站立成“门框”,中间可以走人或小推车;所谓的门,不过是用硬实一点的树条或竹子编成软帘子,一边固定在所谓的“门框”上,另一边用一段绳子打个结,往篱笆墙的“门框”上一挂便是篱笆墙的门锁了。 篱笆墙是个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消失,是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变化的见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篱笆墙慢慢过渡成泥土

2、墙,到七八十年代渐渐盖起瓦房,院墙也由篱笆、泥土改成了砖砌。 所以,早年篱笆墙是乡下农民一段生活的无奈,一种家的简陋。 故乡的村上最后一家保留篱笆墙的是村中楼台的漆太太家。 漆太太,是陕西陇县人,到底姓什么,也真没有知根知底的。 漆太太早年和年轻的丈夫来到距离海边不远的村子,做油漆生意,加上油漆活做的特别好,就帮助渔民捻船、油船。 人们习惯都称呼漆太太的丈夫为漆哥,漆叔,漆爷。 到了我们这些孩子时候,都喊女主人漆太太了。 漆太太的丈夫后来还带上了一帮小伙计,生意风生水起的,也攒下一些钱,可就漆太太一直没有生下个一儿半女的。 那一年,漆太太的丈夫随渔船下海,突然遇到狂风暴雨,连人带船沉没了大海,

3、从此没有消息。 漆太太又没有个亲人投奔,也回不去千里迢迢的陇县,于是就一个人在海边小村子住下了。 年龄大了,孤单一人,也不能干什么活,就成了当时生产队唯一的五保户。 那时虽说是大集体,可是对五保户,那是照顾有加。 凡是生产队分东西,如粮食、柴草,蔬菜等,都是要挑最好的先给漆太太送到家。 后来,当家家户户都是土墙、砖墙的院子了,按照生产队的实力,给漆太太垒个土墙或砖墙,立个木门都不是问题。 可生产队长是个细心人,琢磨漆太太的篱笆墙,也不高,透风透亮,听的说活,方便交流,人来人往,漆太太也不寂寞,如果有个头疼脑热的话,也方便招呼人。 于是篱笆墙一年更换一遍,一直伴随漆太太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光。 围绕

4、村子里这道最后的篱笆墙,生发了许多故事,至今还流传在故乡的巷子里,铭刻在村里人的记忆中。 漆太太的篱笆墙下,常常是半个村子最热闹的地方。 那时农村没有幼儿园或托儿所,每到夏收夏种,秋收大忙时,许多人家没有人看照孩子,就把孩子放在漆太太篱笆墙下,和漆太太打个招呼,请漆太太给瞅一眼。 不管谁送孩子来,漆太太也都笑呵呵答应着。 于是,一群孩子们都围在漆太太篱笆墙周围,看花,逮虫子,捉蜻蜓,扮家家。 南瓜特别泼辣,好栽好长,每年当南瓜藤蔓爬满了篱笆墙,叶子完全将篱笆墙覆盖。 金黄色的花朵接二连三地盛开,形成一道天然的花墙。 惹来三三两两的蜜蜂藏在花蕊里采花粉,小伙伴们总爱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趁蜜蜂不注意

5、,迅速将南瓜花的喇叭口收拢捏在手里。 听蜜蜂在花朵里左冲右突找不到出路的着急的嗡嗡声,心里乐开了花。 见它们毫无声息,以为它们已被闷死,谁知一松手,它们就倏地飞了出来,转眼间便无影无踪。 一帮顽皮的孩子,每天围绕篱笆墙,走着几百个来回,寻觅着篱笆墙上下的每一个好奇和新鲜,个个满头大汗,忙得不也乐乎。 这时,有的孩子渴了,漆太太会递上一碗水;有的孩子顽皮累困了,漆太太会拿来一个蓑衣,让孩子睡在上面;有的孩子无故哭闹,漆太太还会从篱笆墙里摘上几根黄瓜哄哄孩子。 漆太太的篱笆墙有着无限的情趣。 尽管只是简单的篱笆墙,可漆太太院子里,种着黄瓜,红萝卜,桃树上还挂满红彤彤的桃子。 由于漆太太为人稳重,又

6、曾帮着各家看孩子,虽是五保户,却很受村上大人孩子的敬重。 因此,即便是最嘴馋的小孩子,都不越篱笆墙,更不敢拔萝卜,摘黄瓜,偷桃子。 有一年,小伙伴秋生馋极了,偷偷扒开篱笆墙,钻到漆太太院子里摘了一把桃子,恰好被他自己的父亲发现,于是秋生被他父亲拧着耳朵,带到漆太太篱笆墙边,不但要送回桃子,还向漆太太赔不是。 而且,秋生父亲又立马把篱笆墙给修好了。 漆太太晚年,老态龙钟,勉强自己能做饭吃。 吃水都是相邻的王姓和李姓三家劳动力轮流从井里打水送到漆太太家,漆太太的水缸里从来没有断过水。 1962年仲夏的一天夜里,村后龙王河突然发洪水,水漫河堤很快进了村子,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涌进了的水,不多会水都到

7、人们的膝盖深,而且,还在迅速上涨中,人们一边叫喊,一遍往村外的西岭上跑,情况十分危急。 生产队长啥也不顾,马上先把漆太太背出篱笆墙,送到西岭上安全的地方,再回家疏散自己的家人。 天刚麻麻亮,村民们都撤离到西岭坡上躲避洪水,大家惊魂未定,望着大水淹了村子,不约而同地寻喊漆太太,坐在人群中的漆太太大声回应:我在这里,是队长把我背出来的,满村人这才放下惦记和担心。 多少年过去了,篱笆墙早已封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了历史,漆太太也早已作古。 可是她家院的那段篱笆墙,一直在我的心里,开着黄的丝瓜花,白的葫芦花,红的梅豆花,还有粉蓝粉紫的喇叭花那是村子里最后的篱笆墙,那最简陋的人家里住着最孤独最柔弱的老人

8、。 可是那最孤独最柔弱的老人又深得村上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的尊重和爱护,她在篱笆墙间为村上孩子们编织过人间最真最美的音符,村里人也为她谱写过永远质朴温暖的诗篇。 那爬满枝叶瓜果的篱笆墙连同那淳朴的乡情和年代永远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童年的记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刻骨铭心且挥之不去,它常常提醒着我,写写那段篱笆墙。 今天终于写了,我却蓦然发现,我真正想念的,不仅仅是漆太太的篱笆墙啊 哦,甜甜的榆钱儿【2】 又是一年芳草绿。 当桃红柳绿,榆树上挑起一穗穗、一串串嫩绿的榆钱儿时,乡下的孙子来信说,村东头八奶奶家院子中那棵百年老榆树被伐倒了,连根刨起,这事在我们那个四面皆山的小小榆树凹就等于放了一颗*。

9、 那天,全村的人几乎都来了,把大榆树团团围住。 快80岁的八奶奶嘴里嚼着几片榆钱儿,孩子般地抚摸着躺在地上的老榆树干,满脸的皱折里溢满了泪水。 之后,她又摘了满满一篮子榆钱儿送给村上的幼儿园的孩子们。 按照八奶奶的话说,吃了榆钱儿的孩子好养活,一辈子不挨饿,不受穷。 树,在乡下,那是极其普遍极普遍的。 就榆树而言,并非上乘之材。 其木质稳定性差,容易走形,做家具、盖房子横平竖直难以持久。 另外,榆树又特好生虫子。 一旦春夏之交,各种虫子便蜂拥而至,把树叶子吃得千疮百孔,树底下还落下一层虫子粪。 尤其是一种俗名叫毛拉子的虫子,常常蛰的大人孩子皮肤红肿,痛痒难忍。 尽管是这样一种树,在八奶奶这些上

10、了岁数的庄家人眼里,榆树这诸多缺憾都不足以提。 榆树是一种吉祥的树种。 “榆梁杏门”,榆树梁杏树门就是谐音“余粮兴门”之音之意。 更主要的是它还是榆树凹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代食量。 记得小时候,我的奶奶常常抚摸着我的头说:“从小栽棵榆,长大不受屈。”极简单的祖训,多栽几棵榆树能帮助自己生活。 孩提时,我们那个榆树凹,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种着清一色的榆树,遮天蔽日的。 一旦遇上歉收年景,春荒难熬,榆树便是村上人度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食量。 榆树皮稍加点麦麸皮就可烙煎饼,至于榆钱儿那更是新鲜之物,可生吃,可炒吃,连刚刚露出的榆树叶也是美餐。 这便是榆树凹所以榆树多,之所以称之为榆树凹的真正原因。 要说

11、村上的榆树,自然当数八奶奶家那棵,最高最大,十里之外便可望见,号称百年老榆,成为榆树凹的标志。 其实八奶奶心底最清楚,那榆树是她15岁嫁给八爷爷那年亲手栽的。 八爷打小是个“惯鬼”,娇生惯养,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还染上吃喝嫖赌的恶习。 单立门户后家贫如洗。 八奶奶为此几次寻死上吊未逞。 婚后第二年春天,八爷爷背着家人跑到连云港赌输了,爬上一列火车到了西安,后来听说跟着一支队伍东进。 4年后,在淮海战役打碾庄时身亡。 不过迄今,也没有人能考证出他是参加的那支队伍,是打碾庄,还是守碾庄的。 八奶奶16岁守寡,到老未嫁,几经风雨,沧海桑田,这棵榆树仍然和她相伴。 榆树凹,榆树遮天蔽日,唯有八奶奶院

12、子里那棵最高最大,十里之外,望不见村子便可以先望见那棵树。 成为榆树凹的标志。 每到春暖花开,榆树吐出嫩绿的榆钱儿时,全村都沉浸在一种清甜的氛围之中。 那一年秋旱,榆树凹歉收,次年开春,家家断粮,户户少炊,未等榆树吐芽,榆树皮已被剥得差不多了,那长出榆钱儿的那阵子,村上的榆树已经很稀少了,望着八奶奶院里那棵榆树上挂满嫩绿的榆钱儿,左邻右舍,先是小孩,后来是大人先后拥进八奶奶的院子里。 八奶奶二话没说,让孩子爬到树上,将那穗子硕大的榆钱儿装得一筐一筐的,分送给大伙。 两天后,乡里的救济粮也下来了,那年春荒才算划了句号。 所以,村上人像崇敬八奶奶一样,对那棵大榆树颇怀敬意。 始终都持有很特殊的情感

13、。 自打农村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的改革,榆树凹的人们才告别了饥饿年代。 村民们开始盘算改善住的房子。 那时,村上那家女儿找婆家,首先要看是否有房子。 房子成了大伙追求的主要目标。 首先体现这种愿望和追求的是村上是的树。 “五年白杨,盖房上梁。”不知是谁从外地引进一大批杨树,不到两年,榆树凹的榆树已经被杨树取而代之了。 果然如此,五六年的光景,村上新房刷刷盖起来,一家比着一家,三趟瓦,不能夸,红瓦砖墙有人家;两头房,带走廊,才能娶新娘。 杨树使榆树凹十足地抖了几年,而八奶奶死活不动心,仍然和榆树相伴。 前年,我回到阔别了几十年的榆树凹,给我一个最强烈的印象是,榆树凹杨树又不多见了,榆树更是稀罕。

14、 农家的院落,村子的大街小巷全栽上了葡萄、山楂、银杏、李子之类的果树。 村里醒目的街牌上赫然写着:银杏街、桃树巷。 唯独八奶奶院子里那棵树仍然独立在村东头。 据说,村上搞规划,村干部多次动员她把那棵榆树刨掉,说一千道一万她就是一个“不”字作答。 那时,我曾去看八奶奶,倒是认为她为自己后路着想,百年之后,做木料好安葬自己。 没想到八奶奶劈头一句“三子,你忘了你肚子上那块伤疤了吗?”没忘,八辈子也忘不掉。 那年春天,我和村子里的一帮孩子实在饿极了,乘八奶奶没在家,翻墙爬到院子里的榆树上,偷摘榆钱儿,不料,被八奶奶洗衣服回家撞见,我们几个手忙脚乱,从树上滑了下来,小肚皮被擦破了一道长长的血印。 想到这些,我顿感心里一阵酸楚。 我算是真正理解了八奶奶视大榆树如命的真正用意了。 不能责备她老人家,她和她的同代人大半辈子都是同饥饿抗争的,榆树对于她们来说,是生命的伴侣之一,万万不能砍的。 这次倒是八奶奶很爽快地答应砍掉大榆树,原因很简单,这些年榆树凹的山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