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学生的学在元杂剧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9446278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善学生的学在元杂剧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改善学生的学在元杂剧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改善学生的学在元杂剧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改善学生的学在元杂剧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改善学生的学在元杂剧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善学生的学在元杂剧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善学生的学在元杂剧教学中的运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改善学生的学”在元杂剧教学中的运用 王斌刚2017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凝练、整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以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对于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实践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养育,不是简单地抛弃以往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关键在于在教师的引领中改善学习。从教师的角度说,语文教学要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改善学生的学,涉及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对教材的解读、对教法的优化和对评价的改革等方面,本文拟以课文长亭送别为例,阐述“改善学

2、生的学”在元杂剧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促进元杂剧课堂教学的优化,真正有效落实元杂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切身受益。一、重视学习内容的优化,改变“学”的方向元杂剧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古典的语言兼有口語、儿化音等现象让老师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隔膜。一般说来,随着教师教学进度的有序推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这种比较少见的文体,往往难以较好地顾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转而进行知识本位的教学。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一般教师容易围绕考试的要点在课堂上进行满堂灌,如进行一些与元杂剧相关知识的传达,而忽略了元杂剧本身的艺术魅力;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难以发生有效的对话,缺少情感的交流。这就需

3、要教师在课前充分谋划,重视学习内容的优化,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制定导学案,明确问题导向,致力改变“学”的方向,使得学生能够明晰和把握学习目标。(一)运用“导学案”优化学习内容在元杂剧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预习和反馈往往是教师实施“改善学生的学”的重要抓手之一,而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预习,就要求教师根据“学情”设计课前预习方案,通过选择恰当的预习题目,优化文本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寻找课文的内在联系和情感内涵。笔者在执教长亭送别一文时,基于元杂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等形式,因而设计的导学案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

4、内容:1.梳理元杂剧长亭送别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术语,让学生能够基本了解这折戏中的宾白、科介、宫调、曲牌以及生旦净末丑等各种人物角色等。2.长亭送别的唱词中蕴含的人物情感,由于元杂剧具有一折戏有一个角色一唱到底的特点,因此笔者设计问题:请根据剧本探究这折戏中崔莺莺的情感变化。3.长亭送别的唱词中呈现的艺术手法供学生课前进行自主研读。这折戏中,作者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化用典故、回环往复以及比喻、夸张、拟人、设问等各类修辞手法,艺术表现力很强,请大家找出来并予以赏析。通过“导学案”,学生的文本预习更有方向。当然,导学案的运用,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前的预习,更应该由师生共同带入课堂,充分发挥它在教

5、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深化和聚焦的作用,体现其应用价值。(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明晰“学的方向”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如何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的不教。笔者认为这其中的一层意思就是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享有自己独立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和足充裕的时间,发挥才能。元杂剧在元代作为一种戏曲形式,在艺术表现上往往矛盾集中,叙事性强,语言丰富多彩。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明方向”,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方向,其前提是要针对某个对象提出相应问题,再逐步有针对性地解决。元曲长亭送别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

6、其中可以鉴赏、品读的点很多。对学生而言,问题导向有助于他们聚焦文本的人物性格和形象,时代婚姻和唯美的爱情以及景中传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等。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课前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文本后提问,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如有学生提出:文章中关于暮秋时节的景物描写很多,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设置张生和崔莺莺分别时的场景,而且渲染了一种暮秋时节萧条、沉寂,离别的伤感氛围,景中带情,尤其深入展现了两人分别时依依不舍,苦痛难耐的心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读起来也比较上口。)又有学生提出:在开头的宾白部分,崔莺莺说“况值这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文末【收尾】一曲,又唱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

7、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两处都提到“烦恼”,这烦恼到底包含哪些呢?(怨恨、忧愁、悲伤、无奈、痛苦、纠结、不舍、无助、失落、担惊受怕、欲哭无泪、心神不宁)通过类似的学生自主设问,自主阅读文本,自主探究答案,以生为本,明确学习方向,真正顾及学生的基础、情感和能力,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深奥”的元杂剧教学变得有趣、有味。二、凸显课堂生成,改善“学”的路径一般来说,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往往会重视预设,继而在课堂上将预设的环节一一呈现,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的目标。但是只要我们稍作思考就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从表面上看,课堂结构完整,学生的学习目标似乎已经达成,而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

8、沉浸在授课中,学生却较难参与,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难以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不足,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更有甚者,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会设置“正确答案”,使得学生思维固化,迷信教师“权威的正确答案”。偶尔有大胆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疑惑或者一些有价值的争论点,教师往往也会为完成教学进度而草草应付了事。而课文长亭送别作为一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相对比较“隔”的文本,笔者认为教师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前预设,凸显课堂生成,改善“学”的路径,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和挖掘文本的内涵,感受经典文本的魅力。(一)在课堂“对话”中促生成在阅读教学中,课堂“对话”为学

9、生的个体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对话”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感受,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课堂上找准或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和思考、讨论和聚焦,使他们能够独立、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如笔者在课堂上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对话”,学生把握了崔莺莺在与张生分别是内心的愁苦、不舍、无奈的心情时,有学生问道:那他们为什么不私奔呢?其他学生也纷纷附和。笔者即刻把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崔莺莺和张生的关系目前进展到哪个地步了?(见【上小楼】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请大家结合所学所知分析讨论

10、“选择私奔还是送别?”经过课堂的生成性讨论,学生一致认为:私奔的结局或许会更残酷,因而无论是私奔还是送别,面对这样一份执著的爱情,最好还是由“老夫人”成全他们。同时,学生在批判老夫人功利、无情的时候,也发现了老夫人爱女心切,希望给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又“靠得住”的丈夫,好让她过上好日子。又如在课堂上,当分析张生进京赶考的缘由时,很多学生认为可以接受,大多心中怀有美好希望。最后是张生考上了,回来迎娶崔莺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时,有学生问道:考上了难道就一定回来迎娶崔莺莺吗?笔者即刻抓住学生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钻研课文。师生讨论后,一致认为即使张生考上了,结局也是未知数,一则张生自己改变

11、了心意,另寻新欢;二则被皇帝硬性招做驸马,难以抗旨。由此回到文本研读【二煞】、【一煞】,也就不难理解莺莺内心难以排遣的纠结和烦恼了,诚如她所唱“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表达了难以承受的痛苦、愤怒、纠结、无奈、忧愁等多种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无不突出了她对爱情的执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课堂上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双向行为,“课堂生成”特别突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明晰学习的“路径”,让学生活跃思维,勇于表达和交流,深入把握文本,提高语文素养。(二)在课堂“意外”中促生成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

12、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随着教师课堂进程的不断推进,有时候会发生“意外”而影响到课前预设的教学设想或教学任务。当课堂“意外”发生时,教师是对此不予理睬,依旧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授课,还是调整教学进度,把握课堂生成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计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由此可见,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善于看准时机,精准把握课堂的“意外”情况,恰当引导学生投入到文本钻研当中来,切实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笔者在执教课文长亭送别一文时,针对该文中“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特色,让一生朗读【叨叨令】这支曲子,当学生读到“兀的不闷杀人也么

13、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时,不仅难以将其中强烈的悲叹失落的心情读出来,反而因为句式新奇引来课堂笑场,这一笑场显然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课堂“意外”。面对这一突发情况,笔者首先稳定课堂,要求大家安静,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反复琢磨这两句话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人物情感,再关注句末的感叹号,让学生从中整体把握,深入理解,继而鼓励该生进行了第二次阅读,并对该生进行了朗读指导,注意停顿和轻重音,缓慢地、动情地把莺莺即将和情郎分别时的内心悲愤、痛苦、忧愁等情感表现出来,最终引来同学们阵阵掌声。笔者乘势让其他同学进一步揣摩和诵读这段文字,又进一步自主寻找相类似的、有所感悟的曲子进行诵读。最终,学生诵读了【滚绣球】【快活

14、三】【朝天子】等曲子,课堂上充满了学生们动情的朗诵,学生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因此,教师通过对课堂“意外”的及时把握,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调动学生钻研的积极性,改善学生学习的“路径”,使原本“生涩”的文章变得易懂。三、改革课堂评价,改善“思”的品质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具体说来,是在预定的标准下,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有价值的评定。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通过多次听课发现,一些教师在课文长亭送别教学过程中围绕考试和测验等方式开展单一性评价较多,忽略了学生主体性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容易将元杂剧的戏曲教学转变成为单纯的单个曲子的逐一鉴赏,同一

15、般的古诗词鉴赏并无区别,显然,这对元杂剧的教学是有失偏颇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学”来改革课堂评价,教师评价的主体应由“重教学”转向“重学习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改善学生“思”的品质。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在学习上的成绩变化,也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情感等变化,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让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一)延时性评价引发学生思辨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在他倡导的“头脑风暴法”中提出了延时性评价的概念和原理,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

16、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不直接作出评价,而是采取推迟评价时间的方式,以达到评价效果的最大化。因而,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根据课堂需要对课堂生成的问题采用延时性评价,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辨中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能力。如长亭送别授课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崔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表现了内心的担忧,临行时刻还特别对张生进行了细细的叮嘱(见【五煞】【二煞】),那么莺莺最担心的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张生考不上,不回来了”,笔者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继续追问其他学生的想法,有学生认为莺莺最担心的是“无消息,空守一生终老”;也有学生认为莺莺最担心的是“青春易老,莺莺等不了张生回来就被老夫人强嫁给别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