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07章、规模报酬递增和经济发展

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4.11KB
约21页
文档ID:229095049
第07章、规模报酬递增和经济发展_第1页
1/21

第七章、规模报酬递增和经济发展一、 报酬递增的种类1. 内部经济内部经济指的是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它指的是全部投入要素增加一倍而产出增加超过一倍企业内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是存在投入要素的不可分性,就是必须有固定的投资比如说要进行生产活动必须建设一个工厂而不能只建半个工厂,只打一个地基而不继续投入资本就开始生产是不可能的,必须把整个工厂建起来在后面的模型里可以确切地看到为什么当存在固定的投资时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内部经济怎样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正向的作用呢?要理解这一问题就必须理解一种特殊的外部性叫做金融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一般的外部性指的是某个个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了直接影响比如邻居在放音乐,作用到我们身上是外部性;一家渔户拼命的打鱼,以至于其他的渔民打不到鱼了,这也是外部性但金融外部性对其他个体产生的影响是通过市场作用的,而不是直接作用比如上面渔户打鱼的例子,一家渔户打了许多鱼拿到市场上出售使得价格下降,对其他渔民造成了损失,这种影响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部性而是金融外部性,因为它是通过市场产生的影响内部经济的外部性恰恰是通过市场产生的,所以它是金融外部性。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外部性呢?大推进理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推进”理论是1942年由罗森斯坦-罗丹(Paul Rosenstein-Rodan)在其发表的一篇文章(“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中首先提出的它说的是每个企业内部都有规模经济,既然存在规模经济,就必然存在一个最小的规模,低于这个规模就不能把固定的投资收回因为每个企业都同样的具有巨大的固定成本,如果初始时没有企业进行生产,那么市场的需求就很低,由于需求很低,于是所有企业都达不到最小的有效规模,就都没有办法生产这里的外部性就是通过市场需求导致的,但是,如果某个厂家宁愿亏本先开始生产,那么一旦生产开始,就要雇佣工人,工人收入增加就可以去买其它企业的产品,这导致其它的一两个企业发展起来了这一两个企业发展起来后,又去雇佣工人,然后这些工人又去买其它企业的产品,这样所有的企业就都发展起来了如果没有一家企业开始生产所有的企业都不会发展起来这里“大推进”的含义就是如果所有企业都建立起工厂,那么需求就会全部产生,于是所有企业也就都会发展起来了。

2.市场中的规模经济通常又把市场中的规模经济叫做外部经济产生外部经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学习学习可以产生市场的规模经济即使所有的企业都不具有上面提到的内部经济,通过互相学习也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形比如开始时只有很少的几个企业做一个产品,犯错误的概率是很大的,同时因为是在生产的最初阶段所以企业间学习的效率也不高但当很多企业都来做同一个产品的时候,错误就越可能被所有企业共知,所以后来的企业就能避免这个错误,随着规模的增加,生产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效率这样,学习就产生了一个在市场中的规模经济罗默(Paul Romer)1986年的文章“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就是基于这一点完成的2) 劳动分工如果每一个人专门做一件事情,效率自然会提高20世纪初福特公司生产福特汽车的时候就是把工作分得非常细,将每个工人都固定在流水线上,只做很少的工作笔者曾到一汽参观过捷达汽车的生产线,流水线长达好几公里,每个工人的工作区域很小,有的工人就专门负责安装车门,从早到晚就只负责安装车门,由于工人永远只做一件工作,效率自然提高得非常快3) 市场规模扩大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非常强调这一点。

即使没有劳动分工,没有学习,也没有内部经济,市场本身的规模扩大也会造成市场内部的规模经济比如说原来只有十个企业,现在增加一个,变成十一个企业,市场规模就扩大了为了生产产品,就要雇用劳动力,劳动力的消费为其他企业创造需求,引致其他企业的产量提高,最后导致所有的企业的产出都扩大了3.所谓的斯密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亚当斯密自己提出来的,而是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来的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可以增加效率,劳动分工决定市场规模大小简单来说,在一个最简单原始社会中,没有劳动分工,每个人自己造工具,大家一起去打猎,由于没有劳动分工也就不需要市场,打来的肉唯一的用处就是储藏起来有了定居农业后情况就变成了有些人打猎,有些人种地这种分工出现后,就需要交换,比如打猎的人可能会用一只鹿换一袋粮食只有分工才会出现交易所以当分工越来越多时,市场规模也就越来越大反过来,市场规模又决定了劳动分工的深度如果市场本来就很小,没有多少人有需求,那就不可能出现大量分工比如说对锄头的需求如果农业本身比较小,那么对锄头的需求就比较小,对锄头的改进就会缺少动力;如果市场很大,比如上一章中提到对T恤的需求很大,就造成了生产者有动力把T恤的生产让十个工人进行分工生产而不是让一个工人来做以提高效率。

但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斯密悖论”决定变量到底是哪一个呢?一个回答就是它们都是内生的市场规模和劳动分工的程度都是内生于经济中的,所以不能说谁决定谁这正如问是地价决定房价还是房价决定地价一样,因为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所有的价格都是内生的,所以不存在一个决定另一个的关系二、 内部经济:大推进理论(Big Push)本模型来自于Murphy, Shleifer, Vishny 1989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的文章由于原文比较晦涩,此处介绍的模型是经过克鲁格曼改编的假设经济中有个部门,每个部门生产一种产品,产品是有差异的,但是生产技术相同,消费者对它们的偏好也相同在这两个假设之下,产品的价格必定相同假设每个部门存在两种生产技术,一种是传统技术,一种是现代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可以用来生产同一种产品传统技术的生产函数:代表产量,代表劳动力投入,这里假设只用一种投入要素劳动力来生产产品这个生产函数是线性的而且没有常数项,故显然是规模报酬不变的现代技术的生产函数:是大于1的常数,是劳动力边际产出,在传统技术的生产函数中,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是1,这里意味着现代技术的边际产出比传统技术要大。

代表固定投入,产出依然需要有一种投入要素也就是劳动,但是使用现代技术则需要做一些初期投入,所以有固定成本为什么现代技术的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在下图中,传统技术是一条线,现代技术是一条折线时为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其斜率大于1,注意如果斜率不大于1,那么现代技术线不可能与传统技术线相交 k(nL – F)/ k(L – F) = n(L - F/n )/(L – F) > n因为投入要素只有劳动一种,所以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代表总成本,代表劳动力的工资根据生产函数可求得,所以总成本可以表示为,平均成本其中与规模没有关系,是平均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越大,固定成本分摊的越均匀,平均成本也就越低所以这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假设在起始阶段只有传统技术,且存在无数多个企业,这意味着新技术产生之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现代技术只有一家企业拥有,这家企业是这个新技术的垄断者如果经济中存在传统企业的话,由于消费者的偏好是相同的,所以最后结果是每个部门的产量都相等,每个部门雇佣的劳动力也相等,另外一个假设是当时,,也就是说充分就业的时候,用新技术更好,这个假设保证了在一定情况下新技术是有利可图的。

这里的内生变量是产品的价格、工资以及劳动力在各个行业的分配假设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工资不一样,现代技术要付出更高的工资假设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固定的由假设知道,个部门的产品价格都相等,由于在一般均衡下只有相对价格才有意义,不妨定义所有的价格为1传统技术企业的抉择问题: , 是传统企业付的工资,由一阶条件得,即劳动的边际报酬为1这样,现代技术的工资w也确定了这里是不能被确定的,因为如果企业的规模报酬不变,它是没有最优规模的只要工资为1,利润就是零,企业对多大的生产规模是无所谓的现代技术垄断者的抉择问题: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不同,一个垄断者要决定产品价格和自身的生产规模,而劳动力工资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这个模型中的垄断者没有定价能力,因为如果垄断者定价比传统技术生产者更高,那么它就无法卖出产品,也就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动因定价低于1(一旦它开始生产,它就会生产一个行业的所有产品,把传统技术完全挤出,因为它的平均成本是下降的),所以垄断者的产品定价一定也为1可称其为在定价方面被限制的垄断者由于产品价格和工资都已经确定,垄断者的劳动需求由产品需求决定为求产品需求,首先定义为总收入,由于对不同产品消费者的偏好是对称的,价格也相同,所以消费者对每个部门产品的消费均为,这里是内生变量,是待求的变量。

从的求解上就可以体会到外部性的作用,一个企业的生产可以增加,增加又刺激需求增加,最后导致所有企业的需求都会增加垄断者的利润求解如下: 所以利润为: 定义为垄断者付的工资,一个重要的假设是,意思是说如果让工人们在新技术下工作,必须付出比使用老技术更高的工资这可以解释为农民进城的心理成本,或者是由于工人已经适应了老技术,学习新技术会有心理适应成本这里是外生给定的同时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是,这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从开始时刻就是负值,企业也就根本不会进入市场由利润表达式看出,一个企业的利润是市场总需求Y的增函数假设市场上有一个部门工业化,即这个部门出现了拥有新技术的垄断者但由于消费者对所有产品的需求仍是,所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仍然是这是因为如果剩余的个部门劳动力需求低于,那么工业化部门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使得工业化部门的产出要高于其他部门的产出,这就与消费者需求相同产生了矛盾所以由于消费者需求的约束,最终导致每个部门雇佣的劳动力仍是对于垄断者,必定有生产不会无限制的进行下去最终的结果是没有工业化的部门的总收入为,没有利润工业化部门的总收入为,是付给劳动力的工资,是利润令工业化部门占的比例为。

为没有工业化的部门数量,为工业化的部门数量可以计算出总收入 两边除以 将其代入利润表达式 得 可以看出,即如果起始时工业化部门比例比较高,那么任何一个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利润就比较高是一条单调上升的线而且是有可能小于零的,所以必定与横轴有一个交点,就是分界点如果起始时工业化比例比较低,低于,那么就会造成每一个现代企业的利润都小于零,那么就没有企业有动力实现工业化,结果是工业化不可能出现如果开始工业化的部门比例大于,那么所有的部门都会工业化,工业化的比例会达到1由下图可得,只存在两个均衡,即没有工业化或所有部门都工业化另外,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更详细的解释首先,由下式可得为没有工业化部门的总收入,它们没有利润,只有工资收入,而为工业化部门的总收入,既有利润又有工资这说明,垄断企业一旦开始生产,必须雇佣的工人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平均成本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作为个体理性决策者,垄断者雇佣越多工人越好,但因受到其他部门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限制,该企业最多只能雇佣那么多工人,又由于只有一个企业工业化,产品需求受到约束,因此它只需生产的产量,从而只需雇佣的劳动力,因此与之间(参考下图)代表的是过剩劳动力,存在浪费。

该垄断企业其实是个体理性的,因为在个体决策的层面上,最大化利润的确要求它雇佣最大可能多的工人,存在劳动力浪费的原因是因为市场需求限制了它的生产,它即使生产的产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