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连体建筑风荷载干扰效应大涡模拟研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8080593 上传时间:2021-1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5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高层连体建筑风荷载干扰效应大涡模拟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超高层连体建筑风荷载干扰效应大涡模拟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超高层连体建筑风荷载干扰效应大涡模拟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超高层连体建筑风荷载干扰效应大涡模拟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超高层连体建筑风荷载干扰效应大涡模拟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超高层连体建筑风荷载干扰效应大涡模拟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高层连体建筑风荷载干扰效应大涡模拟研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超高层连体建筑风荷载干扰效应大涡模拟研究 柯世堂+王浩摘 要:超高层三塔连体建筑的主楼受到裙房及子楼的干扰作用显著,以某超高层三塔连体建筑为对象,基于LES(大涡模拟)方法对其进行了24个方向角下的数值风洞试验,并将主楼的体型系数与物理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再基于大涡模拟结果分别从平均和脉动风压特性、涡量分布以及干扰机理等方面探讨了超高层多塔连体建筑风荷载和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大涡模拟和风洞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单体工况下主塔表面随机涡旋较密集、风压脉动较大、且尾流分离区域较小,当子塔处于主塔上游位置时对主塔结构抗风设计存在有利的“遮挡效应”,此时来流湍流对主塔风场分布起主导作用;当子塔处

2、于主塔下游位置时会对主塔存在不利的风压放大作用,特征湍流作用更明显.关键词:超高层连体结构;数值风洞试验;大涡模拟;风荷载;干扰效应:TU973.213; TU312.1文献标志码:A:1674-2974(2017)05-0053-10Abstract:The main building of three-tower ultra high-rise connecting buildings is significantly interfered by the podiums and annexes. Large eddy simulation was adopted for three-tow

3、er ultra-high-rise connecting buildings. The shape coefficients of the main building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wind tunnel test results. The wind fields, wind pressure coefficients, and the interference effects between tall buildings were discussed. It is

4、found that the large eddy simulation was a feasible way, and the turbulent wind velocity was higher in condition with single building. The field of flow separation is more lasting in condition with three buildings. The interference effect might have beneficial sheltering effect on the wind-induced v

5、ibration response of the main building when the main building was in the upstream. On the contrary, the wind pressure of main building might have been magnified when the main building was in the downstream.Key words:ultra high-rise connecting buildings; numerical wind tunnel simulation;large eddy si

6、mulation; wind load; interference effect現代高层建筑逐渐朝着超高层、形式多样化发展,涌现出很多双塔甚至多塔连体结构.超高层多塔连体建筑的风荷载和响应特征与单体建筑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主塔与子塔、以及子塔之间的干扰效应1,加上裙楼的影响使得整个多塔连体建筑的风荷载和干扰效应愈加复杂2-4.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起因为群体建筑物间相互干扰导致的风毁事件,这类事故的发生表明对超高层建筑物间的风致干扰效应开展研究非常重要.而我国荷载规范对此类三塔连体超高层建筑的风荷载没有明确的规定,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典型超高层建筑表面风压分布和周围风环境5、群体建筑干扰机理和风压

7、特性6-7、双塔连体结构风荷载特性8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大多数是对两栋单独或双体建筑的干扰效应进行了研究,且数值风洞研究大多拘泥于传统模拟方法,无法准确地揭示流场特征和干扰机理.随着国内超高层多塔连体建筑的大量兴建,已有的研究成果不能满足此类建筑设计风荷载取值和抗风机理研究的要求,因此,对于超高层多塔连体结构风荷载和干扰效应的LES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鉴于此,本文对某超高层三塔连体建筑进行了大涡模拟研究,并通过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有效性.再基于大涡模拟结果分别从涡量分布、干扰机理以及典型测点的脉动风压特性等方面探讨了超高层多塔连体结构风荷载特性和干扰效应,相关研究结

8、论可为此类超高层三塔连体结构抗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1 工程概况此超高层三塔连体建筑位于东南沿海地带,总建筑面积约54.5 万m2,包含商业、酒店、办公、公寓等功能;地下建筑分为3层,面积约14.8 万m3.本工程建筑群以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为主,主体工程有3栋连体建筑,其中主楼A为65层塔楼外加塔冠,总高度298.7 m.子楼B,C塔楼总高度158.7 m,底部为5层裙房,总高16.1 m,如图1所示.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相关条款,确定本工程设计基本风压为0.70 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地面粗糙度指数为0.15.2 大涡模拟由于LES方法能够获得详

9、细的湍流场动态信息,其已逐渐成为计算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大涡模拟法采用滤波函数,将流场中的涡分为大尺度涡以及小尺度涡,对大尺度涡进行直接求解,而小尺度涡则采用亚格子模型进行模拟.基于大涡模拟的数值计算能够很好地模拟流场以及风荷载的动力特性,并且可以模拟流场以及荷载特性在时间历程上的变化.本文通过模拟非稳态边界层湍流风场,采用大涡模拟方法获得此类建筑主塔表面的风荷载时程和周围流场分布. 2.1 几何建模和网格划分为保证流动能够充分发展,三塔连体结构主体建筑底层外轮廓约为140 m180 m300 m(长宽高),计算域为长方体,X=3 000 m,Y=1 800 m,Z=800 m,其中X为

10、顺风向,Y为横风向,Z为高度方向,建筑物置于距离计算域入口3H处,从而保证尾流的充分发展.图2为三塔连体建筑的网格划分方式,为了更好地兼顾计算效率与精度,将计算域划分为局部加密区域以及外围区域.外围区域形状规整,可以用高质量的结构化网格进行划分;局部加密区域包含建筑模型,采用非结构化网格进行划分.核心区最小网格尺寸为0.5 m,总网格数量约520万.2.2 边界条件及数值计算设置运用FLUENT流体软件进行大涡数值模拟计算,计算域入口采用速度入口,设置大气边界层指数风速剖面和湍流度剖面,其中风速剖面中地面粗糙指数为0.15,参考高度取Zref=10 m,取10 m高50年一遇基本风速作为参考风

11、速Vref=33.8 m/s,通过UDF文件定义上述脉动风场(见图3);计算域顶部和侧面采用等效于自由滑移壁面的对称边界条件;计算域出口采用压力出口边界;地面以及建筑物表面采用无滑移壁面边界.空气风场选用不可压缩流场,亚格子模型采用Smagorinsky-Lilly模型,同时采用SIMPLEC方法进行离散方程组的求解,该方法收敛性好且适合时间步长较小的大涡模拟计算9,设置了网格倾斜校正以提高混合网格计算效率.在进行非定常计算之前先进行RANS的定常计算,通过瞬态化处理使LES初始流场达到具有合理统计特征的状态.LES计算的时间步长取为0.05 s.3 结果分析3.1 数值模拟有效性验证对超高层

12、连体建筑进行了干扰和单体工况下的测压风洞试验.模型缩尺比为1300,在主塔表面沿高度布置18层,共340个同步测点,每个面85个测点,编号分别以A,B,C和D表示.试验中模拟风向角范围在0360,角度间隔为15,共24个试验风向角.图4给出了风洞试验模型及风向角示意图.将主楼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图5给出了0风向角80 m和160 m截面测点数据对比图,图中测点1对应建筑物正迎风面中点,之后的测点按逆时针方向排列.可以发现,大涡模拟的结果与风洞试验的数据较接近且总体趋势十分吻合.模拟结果在建筑物的背面、侧面以及棱角处吻合较好,这些区域正是漩涡脱落和流动分离比较明显的地方10

13、.风洞试验1300的几何缩尺模型在屋顶和棱角处的测点无法足够密集,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此类结构的风荷载干扰效应进行研究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11.3.2 群塔流场干扰效应图6和图7给出了30风向角下两种工况在不同高度处的风速等值线图.对比可知:1)两种工况下主楼的正前方风速有明显差异,干扰工况下主楼正前方风速小于单体工况下的风速,说明干扰建筑对主楼存在一定的“遮挡效应”;2)干扰工况下狭缝处的风速较单体工况下风速小,与普通的并列布置不同,由于施扰建筑(子楼,下同)高度相对受扰建筑(主楼,下同)并不大,“峡谷效应”并不强烈;且由于受扰建筑两侧对称布置了干扰建筑,使得受扰建筑两侧流动分离相对对称,抵消了

14、一部分“峡谷效应”和涡激振动12;同时子塔对主塔存在的“遮挡效应”也是狭縫处风速减小的原因之一;3)在不同高度处B,C塔对主塔都存在干扰影响且规律接近,说明干扰塔对受扰塔的干扰在其高度以上(Z150 m)仍然存在,此超高层三塔连体建筑在静力干扰方面呈现明显的三维效应.两种工况下建筑周围的风速云图和流线图如图8和图9所示.由图可知,LES方法很好地还原了流场分布以及流线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风场在建筑物顶部和建筑迎风面棱角处发生流动分离,出现加速效应.气流在建筑物的侧面和顶部由于发生流动分离出现了漩涡脱落的现象,在背风面和侧面形成尾流涡旋以及回流,这些涡旋作用于建筑物背风面和侧面,是形成吸力的原因

15、之一.主塔建筑采用了棱角处内收的设计方案,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建筑物侧面的流动分离现象.图1012给出了0风向角下从Z=150 m高度处的流线尾迹图和涡量图,对比发现:1)单体工况主楼后方的近尾流区域涡旋扁平,远尾流的影响距离也较短;建筑物表面尾流涡旋较多,涡旋尺度更细碎,导致涡旋强度较大.干扰工况下,施扰建筑的存在导致尾流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三维特征,尾流涡旋较少,再附着现象并不明显,近尾流区域的湍流特征将导致结构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的减小(图17,18);2)子楼的存在导致超高层三塔连体建筑下游区域产生更长的尾流涡旋区,与单体工况形成的尾流差异很大,不能忽视子楼对周边建筑造成的影响.180风向角下Z

16、=150 m高度处X-Y平面流线尾迹图和涡量图如图13,14所示,由图可知:1)在建筑物两侧产生明显的流动分离,在分离泡形成离散的涡旋,并脱落到建筑下方的尾流.同时上游建筑尾流边界受到施扰建筑干扰,导致漩涡中存在较大的逆压梯度,在气流分离处会产生较大的负压影响;2)180风向角下,子楼的存在对主楼的来流湍流不大,而特征湍流差异明显,导致主楼周围风速、涡量及风压的增大.3.3 风压分布特性图15给出了0风向角下主楼正迎风面部分测点的风压系数时程曲线,其中C63,C48和C33测点分别位于正迎风面100,160和220 m高度处中点位置.由图可知:1)干扰工况下主楼受到明显的遮挡效应影响,测点所受风压较单体工况小;2)在施扰建筑高度(Z=150)以下,遮挡效应较为明显,两种工况主楼风压系数相差较大;施扰建筑高度处,仍有明显的干扰且会产生较大的风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