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寻根民俗文化》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27569700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水思源:寻根民俗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饮水思源:寻根民俗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饮水思源:寻根民俗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饮水思源:寻根民俗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饮水思源:寻根民俗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饮水思源:寻根民俗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水思源:寻根民俗文化》(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章饮水思源:寻根民俗文化瑞金二中:刘燕玲我们的先民是中原移民,也称客家人,近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积淀下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其中民俗文化是其中最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时代的变迁导致文化的消亡,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家乡的优秀文化是我的责任。地方特色文化犹如珍稀物种,有如湖南的女书,这是难以复原的精神遗产。如何将民俗文化引进课堂,充实学生的作文题材,我以为要做到饮水思源,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感情。借助于现在丰富的信息媒介,学生们可以多渠道的了解这些民俗文化。一、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变迁。赣南客家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它又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而尤其以下几项民俗活

2、动颇为传统而珍稀,既具有客家民俗的本土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既表现了客家人的心灵手巧,又凝聚了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又面临消失和失传。那就是赣南客家婚丧礼俗,它保留了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演变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礼仪繁简不同,但都有一些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赣南客家婚俗就包括了以下仪式。、议婚,意即说媒。、订婚,俗称“定亲”。在瑞金,又称签红单。女方同意的话则按日期赶制嫁妆,准备出嫁事宜。、哭嫁,女方要在亲友面前哭诉,父母陪哭,以示不忘本,舍不得父母,舍不得家。、完婚,包括坐性,拜堂,入洞房。每一个过程男方亲友都必须给红包给女方,称“撂

3、拜见”.婚后旧俗有“三朝看嫁妆,四朝回面,五朝入厨,六朝洗手,满月送藤盘”等喜庆余音,现多为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带一壶猪肉、鸡肉和鸡蛋的汤“回门”,也称“回红”,即回娘家,午饭后又一同返回。早在二十几年前,姑娘们出嫁前还得为夫家每一个成员做一双鞋,纳几双鞋垫,更新潮些的是为夫家人织毛衣。寓意是勤俭持家。客家葬俗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赣南客家人的丧葬礼注重“寿”和“孝”两字。与这些郑重的礼俗比起来,客家民俗文化中的民俗更为亲切活泼,深入人心。客家民俗活动一

4、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族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二、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充分展示客家文化之精萃。乡土素材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的活色生香的教材。我们在教学安塞腰鼓时,不仅感受到了人物的淳朴,豪壮,而且明白了黄土高原的地势造就了安塞汉子们的大气磅礴。自然能穿插客家人的勤劳朴实,以及赣南地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学生来自各地,可以结合自己家乡的地方特

5、色,谈不1同的民俗风情,极易引起共鸣。鲁迅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教学故乡一文时,对其中故乡的风俗的描写也很生动,闰土的取名,闰土的银项圈,适当拓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古代风俗的理解。客家文化中对银饰也是十分讲究的,银手镯,银锁,银铃箍.是驱灾避邪的作用,更寄寓了对孩子长命百岁,聪明富贵的祝愿。我的学生在学完故乡一文后,对其中闰土的少年生活有很深的感触,不少同学讲到自家的父母都保留着祖传的虎头鞋,虎头帽,银锁等饰品。做弥月酒,拿一个大簸箕,里面装一些各行各业有标志性的物品,如算盘,毛笔,胭脂,陶瓷官娃等,让孩子抓,以示将来的志向。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形成了饶有趣味的活动。三、深入乡村生活,追溯文化

6、源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认真的体验生活,才能获得最深的情感体验。我们地处赣南山区,乡村中还保留着众多富有生命力的风俗民情。20_年正月举办的赣南民俗文化展为我们展示了优秀的客家文化。瑞金的甑笊舞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演变,是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甑笊舞,因起舞时人们手舞“甑笊”又唱又跳而得名,其舞蹈动作与划船形似,故俗称“划龙船”或“唱船歌”。当地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在一起,因而也叫“敬神”,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关于甑笊舞的起源,众说纷纭。相传屈原在世时,有一次全家患病,屈原夜得一梦,见河下划龙船,醒后许愿划龙船请神驱病,从而创下划龙船的风俗,甑笊舞

7、由此衍生。另一种说法是宋朝年间,岳飞曾驻兵银坑围剿农民起义军彭、陈氏,彭、陈兵败后退守山洞,一时难以攻下,岳飞便令不杀一个俘虏,并于某天在军营与百姓共欢,跳“敬神舞”直至黎明,以迷惑起义军。同时抽调精兵组成敢死队,由俘虏带路,奇袭山洞,一举获胜。“敬神舞”,即流传至今的甑笊舞。据当地老人说,甑笊舞是泰和一名施姓男子移居当地而授,也有的说是一名大河捕鱼渔民所教。演出前,先将一张绘有五雷八将(即玉皇、太白仙人、众位仙家)、两艘竞渡龙船、被驱赶的鬼怪以及众人齐划龙船的彩画张挂在祠堂里。舞者带上香烛,燃上,再喝酒。而后,由几位识字的长者捧着“船歌”本唱船歌。众人和唱衬词,唱完一小段后,接赞语,然后起舞

8、。先是参加者(每屋场3人)跳。随着咚咚的锣鼓声敲出铿锵的节奏,甑笊整齐的敲击,吆喝声一浪赛一浪,旁观者也为之群情振奋,纷纷拿起甑笊一道起舞,愈舞人愈多,气氛愈热烈,锣鼓声、甑笊声、吆喝声、人语声,沸腾成欢乐的海洋。舞毕,点响一挂鞭炮,众舞者迅疾奔出祠堂,观者紧随涌出,再反复唱船歌、赞语及舞蹈。以此反复11次,谓之“十一艄”。中途可稍事休息,喝一次酒。等到最后一天(正月十五),再舞44次,唱完全本船歌,直到次日凌晨。此时,全体舞者和围观乡民敲着锣鼓,燃起鞭炮,吹着唢呐,抬着一艘纸糊龙船到河边,将龙船和全部道具烧掉,谓之送神。对文化的追溯,是对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我们要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第二篇:寻

9、根民俗风实践报告寻根民俗风实践报告学院:姓名: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于20_年1月29日至20_年3月2日期间在家乡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家乡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

10、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家乡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家乡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家乡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有民谣道出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家乡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家乡过年要祭灶希望“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扫尘

11、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春节的准备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

12、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贴春联专业班级:学号: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贴窗花、挂年画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福倒(到)了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

13、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请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祭神祭祖春节时,老家乡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家乡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家乡人家中必备的食物。家乡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

14、,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守岁与“年夜饭”家乡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

15、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放鞭炮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初一初二不扫地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

16、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要在初二取下烧掉。拜年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破五”吃饺子“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正月初六“送穷”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送穷风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