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精选多篇)]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24849111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精选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精选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精选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精选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精选多篇)](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 曹刿论战 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分析法。

3、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教师准备小黑析(语音、释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 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

4、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又何间焉(jin)鄙(b)弗敢专也(f) 小惠未编(bin)玉帛(b)小信未孚(f)公与之乘(chng) 辙(zh)轼(sh)旗靡(m)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c

5、.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战分析; 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释 战) 四、课后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 子。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线索人物活动:请见问战参战分析 事件发展: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线索 二、深入探究 a、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

6、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 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 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

7、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

8、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7、本段小结:这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b、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9、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本段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

10、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c、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1、”(“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 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 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背诵课文。 第二篇:曹刿论战3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巩固文中字词,积累常用的实虚词

12、。 2、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玉帛小信未孚 公与之乘辙轼肉食者鄙望其旗靡夫战,勇气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 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衣食所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 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3、翻译下列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13、,未能远谋。 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曹刿和谁论战?论的是哪一次战役?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鲁庄公,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1、让我们走进文本,毛遂自荐,饰演文中一个人物,用现代语言来演绎一下这场著名的战役-长勺之战。 同学们评一评几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是不是很精彩,课下的时候可以选一下喜欢的角色,做一回演员。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下这1、2、3小题。 同学们在观看时,思考问题: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 (1)战争前做好准备 (2)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的第(1)个答案,师问:鲁庄公做了什么样的战前准备?曹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