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诗经》之君子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24755022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刍议《诗经》之君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刍议《诗经》之君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刍议《诗经》之君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刍议《诗经》之君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刍议《诗经》之君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刍议《诗经》之君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刍议《诗经》之君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刍议诗经之“君子” 赵秀霞 赵秀兰摘 要:不少资料中对诗经伐檀中的“君子”一词褒贬不一,笔者试图从历来古人对“君子”一词如何看待,古书中的“君子”一词有无反用,尔、彼的不同指称作用,反语辞格古代是否盛行四个方面作出解读,认为伐檀中“君子”应是肯定的形象,更该作正面之解。关键词:肯定君子;反语辞格;尔彼指称(一)诗经伐檀共三章,采用重章迭唱的方法,结尾句分别是:“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其中“君子”一词及本句的注释,职业中学教材是这样解释的:“那些大人先生们啊,可不白吃饭啊!这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话。”君子,这里泛指奴隶主阶级,并不是指有德

2、行的人。可见,我们教科书中认为“君子”乃反面人物,此句话也是一句尖锐的反语,“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就是“君子”的所为。此种解释不禁让人生疑,为何历来受人褒扬的“君子”在此却是抨击、讽刺的对象呢?带着这个疑惑,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结果发现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君子”为反面人物。如我们教科书所注,余冠英在诗经选中亦是此种观点。另一种认为“君子”为正面人物,是作诗者由衷赞美之人。我们从孔颖达在十三经注疏毛诗传疏中对“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句的疏可以看出,孔颖达对“君子”是抱着肯定态度的。那么,除毛诗外,其他三家诗对此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查阅了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后,可以看到,齐、鲁、韩三家诗均说

3、:“刺在位尸禄,贤不进用,与毛不异。”也就是说,四家诗在对待“君子”这一词的态度上是一致的,是肯定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进一步参看王泗原在古语文例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版)中的观点,很明显,针对文学研究所和余冠英的观点,王泗原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认为“君子”为正面形象。(二)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相持不下,都可谓有理有据,那么,我们对“君子”一词究竟该作何解释呢?一、 历来古人对“君子”一词如何看待我们先来看孟子尽心上公孙丑和孟子的对话: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

4、是?”这是对“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最早解读,弥足珍贵。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而孟子论诗去古未远,以古人之语去解古人之诗,更能反映古人作诗之意图,故而其价值不容忽视。再看大儒董仲舒和桓宽在春秋繁露仁义法盐铁论国病盐铁论散不足中的解读,对君子也是持肯定态度,这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二、 古书中的“君子”一词是否有反语和讽刺解读“君子”一词,在古文籍上基本有两义,一是地位上的,即在位者、在上者,以老子周易为代表,一是品德上的,即长者、贤者,以论语左传为代表,还有些是兼而有之。在原典中,可以发现,古人使用君子一词都很慎重,略无轻忽戏谑的表示。据一些研究人员统计,“君子”一词孟子中8

5、2处,论语中107处,诗经中186处,在这三百多个“君子”中,几乎无学者和注本作过反语和讽刺的解读,那么是否就伐檀中的三个“君子”作反语解呢?这也是值得人思考的地方。三、 尔、彼的不同指称作用众所周知,在古代汉语中,尔是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作“你,你们,你的”。彼是指示代词中的远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方苞的朱子詩义补正卷三云:“治人者食于人,以贫薄之地竭力以奉尔,望相恤也;而尔不我恤,独不闻君子之不素餐乎?言彼者,讽此人之不然也。”由此可见,诗人用“尔”称指斥的对象,用“彼”称理想人物君子,尔与彼的不同,是很让人一目了然的了。而前文我们在引述了王泗原的观点时,可以看到他也明确提出尔和彼

6、语气的截然不同。通过这点也证明了“君子”乃正面形象。四、 反语辞格古代是否盛行反语辞格在我们后世使用中极为普遍,它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揭露、讽刺作用往往是其他一些修辞手法所难以达到的。鲁迅先生对反语的运用即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他的杂文之所以被喻为匕首、投枪,文中的反语就当大放异彩。那么反语在古典中,尤其在诗经中是否也经常出现呢?我们发现,同样是诗经中的篇目,如新台相鼠硕鼠君子偕老,竟没有用反语来表达的,这不禁让人心生疑窦。究其原因:一种就是古代的人民敦厚老实,赋诗作歌多用托物起兴之手法,而对具有强烈抨击意味的反语一法并不谙熟。第二种就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察了,先秦时期,尽管战乱频仍,但人们的言论一般还是较为自由的,否则不会出现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孟也不会周游列国,而门人食客也就不会应运而生,先秦时期的文学也就不会形成一个大观。尽管曾出现周厉王弭谤,人们道路以目的现象,但也只是少数个例。在如此自由的语言环境下,人们自然用不上反语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诗经伐檀中的“君子”乃是诗人心中向往之正面人物。参考文献:1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毛诗传疏M.2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3王泗原.古语文例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吴小如.读书丛札M.北京大学出版社.5俞志慧.诗经魏风伐檀“君子”考辨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3):115-118.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