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神话-千秋升华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21500385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古神话-千秋升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万古神话-千秋升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万古神话-千秋升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万古神话-千秋升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古神话-千秋升华(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万古神话,千秋升华万古神话,千秋升华 摘 要:神话是先民基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必然性。作为民族财富和遗产之一,中国上古神话与其他初级文学形式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的产生,并在之后的文学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不仅为后世文学提供了素材和原型,更加成为中国文人乃至中华民族个性性格、理想境界以及精神追求形成的可循源头,对文学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上古神话;产生;文人;作品;影响 一、神话并非完全“神”化 关于神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道: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其本质“是

2、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地缘、气候等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社会环境,以及一系列必然性因素,与偶然性联想、想象结合的产物。神话从产生起就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这也成为其发展和流传的基础。 (一)神话产生有其基础 1.自然环境 (1)地缘因素 华夏文明滥觞于中原地区,处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之中:东濒太平洋,西接太行山,北面大草原,南抵扬子江,这一广大的平原地区。独立的环境使得中国的先民一方面在行动上不能像西欧的先民一样在大海上漂流向无边世界自由遨游,一方面激发了像精卫一样征服大海、像夸父一样追逐太阳、像嫦娥一样飞向蓝天的渴望。

3、中国西高东低、江河湖水向东奔涌的现象也在神话中得以体现,成为“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带来的结果。 (2)气候因素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是中国这片地区的气候温暖期,这一时期大体相当于欧洲的气候适宜区(也称大西洋期,时间从公元前4050年到公元前2650年)。针对这一时期,考古学家在河南、山东等地区出土了今天热带和亚热带才会出现的动植物的化石,证明当时中国的气候较现在温暖。 中国属于季风气候,与西欧终年温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同的是,季风气候带有强烈的季节色彩,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当然冬季大概比现在要温暖)。气候更加温暖,季节的区分也会比现在更加明显

4、,夏季比现在更加多雨,更加炎热,洪水滔天、烈日炎炎,于是有了通过天气变化和动物迁徙获得灵感演绎八卦的伏羲,和治水的大禹、射日的后羿。 2.社会环境 基于相对独立的平原地域,和季节区分明显的气候,中国先民们经过长期实践摸索,通过神农等人的探求发现,找到了最适宜这片土地生产的方式农耕。农耕对于欧洲先民捕鱼和游牧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稳定性。生产方式的稳定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固定的群落和邻里;从而带来了相对稳定的血缘宗族和社会关系。中国人很容易通过姓氏的演变发展找寻出自己的先祖,尽管这些先祖被神话化或是基本上来源于神话;欧洲人追根溯源到自己的先祖就不那么容易了

5、。 稳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成为稳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具有强烈伦理色彩的统治方式逐渐形成。 (二)神话流传有其原因 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自觉地创造出类似早期诗歌、祭祀颂辞,以及神话等后人定义的文学作品。早期诗歌因语言语音的流变及缺乏情节,更缺失记录载体而失传;祭祀颂辞充满神秘色彩而缺乏群众基础未被流传;神话则因为其故事性、趣味性、满足求知欲,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而被先民口耳相传保留下来,最终见诸文献。 1.情节完整性 神话有故事所具备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产生、经过、发展、结局等要素,具有较为合理的情节和逻辑。相对于徒然而发的感慨,更容易记忆和流传。 2.知识趣味性 对于现代人来说,

6、神话是想象出来的,包含许多愚昧、迷信的思想,然而相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生产方式落后的先民来说,却是了解未知世界,满足求知欲的有限途径。 3.联系紧密性 神话反映生产生活、氏族源起、自然现象,这些方面是每个人实实在在经历和面对的,与自身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这成为先民传播记忆神话的动因。 二、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上古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和神话人物,对后世的文学有着深刻影响,一方面直接作为叙述和歌颂对象出现在后世文学当中,另一方面演化为更符合作品所处时代的更为具体的形象,成为这些作品形象的原型。因为篇幅有限,本文就几个神话故事在后世文学中的出现作简单列举。 1.精卫填海 精卫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 北

7、山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则故事反映了上古时代的人们不屈不挠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其中的精卫鸟就是人们征服自然决心的象征。 在后世文学当中,精卫则成为矢志不渝向着目标奋力拼搏的代言人。历代文人不乏对精卫的赞美和描写。较有代表性的如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唐代李白精卫、明代顾炎武精卫等。 2.嫦娥奔月 这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神话之一,如今绕月探测工程都以“嫦娥”命名,足见其深远影响。故事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外八篇,講述的是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

8、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飞到月宫。但月宫孤寒,思念丈夫,于是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下界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羿听说嫦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下界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 这是嫦娥神话的一个版本,嫦娥故事版本众多。总线是向往升天而弃夫奔月。对其形象,有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共嫦娥竟爽”赞美其美貌,有同为女性的元代诗人张玉娘水调歌头次东坡韵“安得云鬟香臂,飞入瑶台银阕”钦佩其对天空、对自由的向往,有唐代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批判其对丈夫的背叛,有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怜悯其孤独

9、,等。 此外,志怪小说和神魔小说的出现,对上古神话原型的改编,使得神话进一步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著名的有西游记、封神演义两部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差不多就是“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共同形象。 上古神话不仅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大量素材,其奇妙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怪诞的形象,大胆的追求,为后世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提供了借鉴。 三、上古神话对后世文人的塑造 中国文人历来讲求传统,习惯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寻找在现实立身的依据。神话作为对华夏民族起源和对每个家族先祖活动的诠释,以及中国流传下来最早的文学形式,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被中

10、国文人推崇两千年的万世师表孔子,对上古的统治者也多有赞美,中庸有言:“促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神话对中国文人个性性格、理想境界以及精神追求的影响和塑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含蓄内敛的个人修养 上古神话是形成于农业社会和血缘宗族制度之上,具有独立性和稳定性,不同于西方海洋文明的奔放与自由,其在人物关系和个人诉求上表现得趋于内敛。相比于西方的希腊神话众神与众生一般无二的情感表达和个人私欲追求,中国上古神话对于情感的描写非常有限,而对个人

11、私欲的追求,则几乎没有提及。这种倾向使得中国文人和其作品对于情感的表达显得极其委婉,对于个人的表现往往含蓄内敛。 (二)重仁重礼的道德标准 农业社会和血缘宗族制度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使得中华民族从形成之初就更加重视家庭观念,富于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感,从而由小家到大家,产生对国家的使命感。家族有长幼辈分,国家有尊卑等级。神话当中也反映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统治者对抗争者的打击;甚至富贵贫贱从女娲造人时就已划分,“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针对春秋乱世,博古通今的孔子寻得的“良方”是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关系。 中国文人的重礼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12、,就是重仁义,弑君如同弑父,是不仁不义;而另一方面,重礼的部分原因,也是对统治者的期待和幻想。上古神话中就为后世塑造了众多明君的典范,出现了三皇五帝统治的令后人向往的时代。 中国文人对个人诉求表现的内敛,从另一方面来看,便是对集体利益的追求。上古神话充满着对仁义的赞颂。鯀是天帝的嫡系子孙,受天命治理洪水,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盗用了天帝的息壤,被天帝令祝融杀于羽郊。鲧死后,其子禹继续治理水患,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 终于平息了危害百姓的洪水。受到万民的拥戴和天帝的嘉奖。禹也因为此件大功,得到王位的禅让,成为一代君主。我们从这一对父子的不同结局当中,看到的是上古神话对仁义是非的判断标准,联想到的是

13、中国文人的道德评价标准。 (三)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国上古时期自然环境险恶,在先民心灵深处投下了阴影,从而使中国神话萌生出一种本能的忧患意识。神农、鲧、禹身上都折射出由于肩负历史使命而承载的压抑和忧患意识。神农通过尽尝百草,成为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医药之祖。他“一日而遇七十毒”,后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淮南子修务训)。他把个人的忧乐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正印证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神话中萌发的忧患意识, 在历史进程中沉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层。这种忧患意识使中国文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身奋斗,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

14、的进步。 (四)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不论是誓将东海填平的精卫、想要逐日的夸父,亦或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共工、断头仍舞干戚的刑天,都饱含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后人所称颂。 不仅面对对手表现出这样的顽强和毅力,纵然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活条件,依然有着无尽的勇气与智慧: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后羿搭弓射日、大禹梳河治水,神农亲尝百草、遂人钻木取火、有巢搭建房屋、后稷教民稼穑 上古神话人物这一切活动,不仅仅是传说,更是根植于中国文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华夏先祖的创业史和奋斗史,引领其循着先人的足迹,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也“将上下而求索”,基于 “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不断为实现个人的成长、家族的荣光、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贡献力量、奋斗终身!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