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观”种种]-人死观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21464784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死观”种种]-人死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死观”种种]-人死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死观”种种]-人死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死观”种种]-人死观(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死观”种种 人死观“人死观”种种 人死观 天命之年刚过,我想到了死。这源于一次患病。孩提时患一次病,长一层智力;现在患一次病,增加一层对死的解读。 虽然人生下来就注定要死,但国人自古忌讳死字。不但忌讳死字,而且和死有联系的东西全忌讳,连发音最好也不发“si”。怕死、忌讳死,也免不了要死。所以,不如坦坦荡荡地说出来。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源于对死的深刻理解,能够坦然面对死,甚至“视死如归”。更有极端的如明代文学家康海居然筑亭于坟丘对面,天天面对,作为“以死亡怵之”,劝人行乐之“养生法”。 死,毕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大问题,天命之年前很少想到死,岁数越大死关逼近,自然会开始想到这个大问题。死之苦

2、经常折磨着人,令人寝食难安。为了解开这个扣儿,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们绞尽了脑汁,想了许多“普渡众生”的方法。 其中最自然豁达的要算“过程说”。有生就有死,如同大自然中万物一样,有生就有灭,死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庄子所说,上天“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生死存亡本是一体的不同阶段。“过程说”淡化了死,自然减轻了人们对死的恐惧。 还有一种“永恒说”,曾经统治了几千年。肉身是不能永恒的,因为我们肉眼看着它会腐烂,肉眼看不见的只有灵魂,灵魂可以永存。这样,人的认识进入二元论,必须把肉体和灵魂分开处理。让灵魂不死,就分散了人们对死的恐惧,臭皮囊死就死去吧。 “平等论”对于下层民众也颇有吸

3、引力。人生在人世间,而人世间不管如何进化,至今还不能完全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产生不平,有不平就不利于养生。人生路上总是充满坎坷和荆棘,不平是绝对的。但只有在死的面前,不管是贵为天子,还是贱如平民,大家都是平等的。这叫终极平等,也是心理平衡的终极归宿。既然人人都会死,我也不例外,还有何求?这样一想,死得也平衡。 最科技化的“人死观”要数“快乐说”。美国哲学兼医学博士雷蒙德穆迪曾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了一本著名的书,叫濒死体验。他从医学科学的角度指出:人在死亡的瞬间,由于大脑缺氧,那感觉其实是非常畅快的,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既然濒死时并不痛苦,死又何惧? 最复杂的要属“解脱说”了。绕了很大弯子,费了

4、许多笔墨,终于说明白了“死”与“不死”这对矛盾,解脱了人们对死的苦的恐惧。据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草垫子上一直想到后半夜三更天,才恍然大悟:既然生也苦,死也苦,那么只有不生不死才不苦。所以佛强调要超越死亡,让有限的生命进入到无限的精神世界,获得永恒,即“涅”。这是佛对人的终极关怀。但由于这套程式太繁杂,所以凡夫俗子很难坚持做到。 “价值说”比“解脱说”要简单可行得多。“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就是“价值说”的生动体现。自古以来,无数人物为了理想而献身。他们不主张肉身的长久,只追求功业、精神的永存。他们对死的藐视,基于对为之付出的价值的认识。他们认为,生命要有意义、有

5、价值,无意义、无价值毋宁死。所以他们在面前毫不畏惧。死,虽然是瞬间的事,但这需要一生去修养。 人类创造了许多关于死的学说,从养生角度说,无非是让人们解脱人生最大的难题,即对死的恐惧。只有解脱了对死的恐惧,人才能活得潇洒,有滋有味,而没有后顾之忧。明末医学家赵献可的医贯对后世影响颇大,书中说:“尊生之士,不须服食,不须导引,不须吐纳,能大明生死,几于道矣。”他认为养生者能解读生死,就接近养生真谛了。古人就明白养生首先要解决好“人死观”。 五十而知天命。活到这个分儿上,对自己的“天命”应该有正确的把握。道德经说:“无以生为者,是贞于贵生。”五十岁,不管你信奉何种“人死观”,都应该为解脱对死的恐惧做好准备。总的看,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要比过份重视自己生命的人高明。不怕死,珍惜生命,正确认识死,才能放松自己,活得轻松。否则,随着生命将尽,整日生活于死的恐惧之中,事事患得患失,怎么能健康长寿呢?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