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金光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220272117 上传时间:2021-12-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金光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金光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金光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金光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金光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五月菖蒲 初识得菖蒲,是在书本上。感觉有些生疏的两个字,组合起来却极美,相依相偎的,有着分外缠绵的味道。光从字面上,就仿佛看到一幅波光澹澹、草色青青的乡村图画。那时我想,菖蒲该是从诗经中长出来的草吧?和蒹葭、荇菜这些词一样,带着诗的特质,长了千年。那时所有的认知,仅停留在文字和想像里。就如幼年时,一直以为,端午节挂在门楣上避邪的、长得像剑的草是芦苇。后来稍大一些,才从母亲口中得知它叫水剑草,与芦苇并不同。及至成年后,忽一日得知菖蒲就是水剑,又大感诧异,如小时

2、候听神话故事中,织女可以下凡成为牛郎的妻子一样神奇!青青的菖蒲,形状像剑,其实并没有凛然的剑气。所以,相对于菖蒲化剑除魔斩妖的传说,我更喜欢女子青英,因家贫用洗净的菖蒲装点门楣,却得来好运这类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里,有美丽善良的女子,有真挚纯美的爱情,有富有同情心的人们,更符合长在乡间水中的菖蒲的纯朴性情。摒去传说和想像,菖蒲其实是乡下常见的一种草,它们群聚而生,择水而居。春天一到,春水盈盈的池塘里,菖蒲们就开始自由生长。待到五月,已经长得极为茂盛,远远望去,一片浓郁的清凉翠色。但清凉中又不乏热闹,如乡村的邻里之间亲亲密密、和和睦睦的关系一般。如若有风吹过,还可以听见它们窃窃的低语,或哗然的欢笑

3、。坐在水边放牛的孩子,闻到菖蒲散发出来的越来越浓郁的清香,就知道,端午节快要到了。端午,是唯一一个充满草木清气的节日。每年端午的前几日,母亲便会割一大把菖蒲和艾草回来,放置在家中。小小陋室,便充满了香气,那是节日的气味。我小小的心里,也充满了欢喜。还隔着日子,睡梦中已经闻到了粽子和咸蛋的香味。到了端午那天,家家户户的大人忙着包粽子,煮咸蛋(鸡子,鸭子),煎油姑子,煮蒜子,五种食物的名字里都有“子”字,寓意为五子登科。小孩子们则忙着在门前与窗户前挂菖蒲和艾草。乡间随处可见的菖蒲和艾草,忽然化身为可以保卫家园的神剑利器,是件太有意思的事。更有意思的是还要在身上涂抹雄黄酒。母亲用碗盛上自己做的白酒,

4、然后放入雄黄搅匀,用纱棉蘸了,便往我裸露的皮肤处涂抹。冰凉的雄黄酒,扑鼻的酒香,以及母亲轻柔的耳语,糅合在一起,让人有一种特别奇妙的感受。这种感受,欢愉了整个童年。及至结婚,每年端午,依然要挂菖蒲祈福。挂的菖蒲与艾草,常常是由孩子的爷爷割来。有时,我的母亲怕我们忘了,也会专门割了送过来。于是,青青的两把菖蒲和艾草,还有双方老人家们亲手包的粽子,重叠在一起,散发着重重叠叠的香,重重叠叠的爱。五月,守候在乡间池塘里的菖蒲,又该长得茂盛了吧?想像之间,菖蒲那特有的香气,混杂着几分牵念,便穿过乡村和田野,穿过山丘与河流,穿过城市的高楼和街道,袅袅娜娜地飘过来,飘过来。12.文章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

5、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13.简要概括段中菖蒲的特点。(4分)14.文章第段穿插了有关菖蒲的传说,有何作用?(6分)15本文除了抒发对五月菖蒲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还暗含着作者哪些情感?试联系全文加以探究。(6分)参考答案:12.答案: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无情感的菖蒲写得很有情味(1分);借助想像(1分),描绘出菖蒲生长于水中的美丽画面,呈现优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1分)。解析:文中“感觉有些生疏的两个字相依相偎的”是把两个字看成相依相偎的两个人在缠绵,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字面上仿佛看到一幅波光澹澹、草色青青的乡村图画”, 波光澹澹、草色青青的乡村图画是不存在的,如果有,就只

6、有凭借作者的想象了。13.答案:形状像剑,青翠有清香(外在特点)性情纯朴(内在气质)水生且群居(生长状况)可用以辟邪(神奇功用)。(每点1分)解析:14.答案:借传说写菖蒲能除魔斩妖并带给人好运,给菖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写出了菖蒲的纯朴性情和作者对菖蒲情有独钟的原因。(每点2分)解析:插入神话传说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增添神奇的色彩,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再结合传说本身的特点、对读者的作用以及作者本身的用意来整合答案。15.答案:对故乡习俗和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牵挂;对故乡美好人情(亲情、邻里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每点1

7、分,答对四点得5分)解析:本文除了抒发对五月菖蒲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还暗含着作者的情感,除了表面上的,尚需对其中蕴含的感情加一梳理和概括。如对故乡美好人情(亲情、邻里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欣赏的精神自由朱以撒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

8、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

9、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轻滑。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入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健康欣赏观。如果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

10、。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的自由。 (选自2005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

11、删改)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产生差异”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A欣赏者审美趣味有差异。B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流派。C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卷帙浩繁,已成不二法门。D优秀的书法作品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欣赏。14、本文提及的“精神自由”的含义是什么?(2分)答:_15、作者认为怎样才会有健康的书法欣赏?(3分)答:_参考答案:13、C (3分)(C项说的“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的原因。)14、(2分)对自身的审美趣味、审美眼力有自信。(不受前人定论、狭隘欣赏观束缚。)欣赏活动只从审美对象出发(或:欣赏活动只针对审美对象)。(不受名流效应、作者职务、非

12、审美因素的干预。)(每点各1分)15、(3分)欣赏者有欣赏的精神自由。欣赏者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不陈陈相因,不以前人的定论代替自己的赏评;欣赏者不受名流效应的消极影响,用寻常心态欣赏本真的韵致;突破狭隘审美的局限,破除狭隘的派别观念;坚守精神自由,把欣赏对象置于审美范畴,不混淆不同范畴。(答对1点1分)3.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背在背上的井谢 云在俯首弯腰、面向井口时,倏地想起故园那口暌违已久也淡忘已久的井来。在汉语里,“井”实在是个美丽的字眼儿。对井的系念和牵挂,也是农业中国的一份朴素、挚切而恒久的感悟。井田制、庭院经济乃至村落文化,莫不惠益于井

13、水的沾濡和滋润。也许正因如此,汉语里才有“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之类说法;也许正因如此,人们才把迫不得己到外地谋生叫做“离乡背井”。而那些漂泊海外、流落异域的人,在远行前,也总要包藏一撮“乡井土”带在身边。在游子心中,一口故园的井,甚或只是故园井中的点泥土,庶几便是故园的全部,是别井去乡前所有悲欢苦乐生活的全部。在诗人墨客笔下,“井”也一直是个惯常的意象,沉重、凄寂而哀怨。因为它总与乡愁和怀旧有关,与故园纷纭人事和已然远逝的岁月有关。台岛诗人有诗乡愁,起笔便是:“故园那口井、竟住到我的心中来了。”井,实在是乡愁的最恰切的象征。故园的那口井,滋润了游子的往昔生活时,也一定在他心底孕下了怀

14、念的根须。那根须,柔弱而坚韧,撩拨得他一夜夜做梦:梦见那幽邃的井水,梦见那缠绕在井旁的丝丝缕缕。那时候,天涯夜凉,家国路遥,而一滴故园井水的温意,便仿佛一剂灵丹妙药,能释解他沉疴痼疾般的乡愁,也能慰藉安妥他焦渴烦躁的灵魂。这真是再美好不过的理念,纯粹中国式的理念。我便是在这样的理念中,梦幻般回到那井边的。它就在故园屋后,沉稳、静谧,一如许多年前那样。井旁也照例是一圈树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灌丛、藤蔓,牵牵绊绊地拥簇着那井。井里深幽的,四壁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了,零乱中显出整饬。石间罅隙里,洞天福地温生着喜湿爱水的苔藓、青草,一年四季都绿茵茵的。或许便是因了这井边的竹树灌藤和井壁的葱郁苍翠,那水格外

15、清澈甘洌,入口还微微的回甜。和北方不同,故园的井没有护栏,水便长年累月地敞豁着、明朗着,映照着日月、天家、树木和汲水人的倒影。也没有辘轳,只一根竹竿,或带了桠杈的树枝,随意地斜倚在井旁竹树上,乡人谓之“井竿”。汲水时,便拿它套了桶绳,或勾了桶梁,直入入井中。空桶吸满水后,会发出咕呼的声响,像人们吃罢饭时的愉快饱嗝。汲水人便面朝井底,躬俯了腰脊,交错着用双手去拔动井竿,水桶便一点点点地走上来了。汲水人的身子随了手上的节奏,高高低低地起伏着,仿佛是虔诚地对着水井致意。有时挑水的人多,但需等待。倘非锅里急着用,便都会谦和地你推我让。实在推让不过,那率先汲水的人便会自觉地将井边所有水桶一一盛满。这当儿,那些一旁等着的,便会鸡毛蒜皮地随意拉几句,信口开开或荤或素的玩笑,没遮没拦的声音,在井口荡来撞去,鸟儿一般,也就会有几滴诗意或一截故事洒落在井边或井里。事隔多年,正是这些朴素零星的诗意,这些一鳞半爪的故事,构成了我对那口井的所有怀念中最温馨、也最动情的部分。也还有枯水的时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