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分享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9379742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分享(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虞美人学案 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设计者:张龙勇 2014-01-26学习目标:1、了解李煜及其词风。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重点)3、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重点)学习过程一、词体知识词是_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_”,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_、_和_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_,5990字为_,91字以上为_。二、作品背景虞美人,词牌名。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

2、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囚禁在一座小楼里,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三、整理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词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唐后主(或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李煜工书画,知音律,能诗文,尤擅填词。其词以亡国为界,分前后期,前期多写宫廷豪华生活和男女欢爱之情,风格柔靡;后期多抒发亡国之痛和怀旧伤今之情,风格沉郁感伤。他的词不用典,不雕饰,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率真,凝重洗练,开拓了词的领域,对后世词人有较大

3、影响。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二、词作赏析1、词的上阕写词人面对春花秋月的美景,登楼远望,怀念故国。请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整理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所以词人说“何时了”。2、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提示: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泛指词人做帝王时的一切生活,可以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从精神层面上思考,可以是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诗的前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体现了整理

4、怎样的感情? 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全词紧紧围绕着永恒和短暂的对比来写,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与往事、故国、朱颜等所代表的短暂无常的人生相对比。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词的下阕抒发词人怀念故国的悲痛之情。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1)用设问的方法,直抒胸臆,“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2)运用比喻,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忧愁就象滔滔不绝的江水无穷,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三、拓展 你还能说出以水喻愁的句子吗?例

5、:(1)以水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以发喻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4、 李煜词名句集录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2、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五、课后练习与提高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相见欢咏的是离情别愁,所表现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离乡去国、幽囚汴京的愁苦心情。 B、本来,整理

6、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C、“剪不断”三句,取谐音“思”,“丝缕”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了。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整理把愁思化解为别的滋味,反映了他旷达乐观、清幽脱俗的情怀。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千古名句,请分析它妙在哪里? 答案:用比喻的修辞形象说明了千丝万的抽思紧紧的缠绕着人。(意思对即可)书愤学案 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设计者:张龙勇 2014-01-26学习目标: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背景。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重点)一、课前预习1、

7、整理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却始终无法实现收复中原的壮志。他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诗风宏丽,豪迈奔放。2、文题背景 “书”,即书写;“愤”,悲愤。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天,整理闲居山阴期间。当时陆游从江西抚州罢官归已经5年,是一位62岁的老人了,但他激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未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3、典故介绍:(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

8、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4、字词解释 (1)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悲愤 (2)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渡口 (3)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 兄弟,引申为不相上下。二、诗作赏析:1、书愤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刻画了一个横刀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分析: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形象,既含有自己不谙世事、爱国之志被亵渎的心酸不平,也暗讽了妥协投降的南宋王朝,表现了诗人的满腔爱国热情和因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气愤之情。颔联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整理“气如山”的气魄,同时也是对自己年迈

9、之际杀敌报国情怀的一种激励,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 如何理解颈联中的“空”字和“已”字? 明确:“空”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一腔抱负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深沉的失落感,

10、一个“已”字写出了诗人对功业未成就人已衰老的悲愤和无奈。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尾联用典。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5、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明确:(1)昔日豪气壮举与今日年迈衰颓作对比,岁抒发月无情,壮志难酬的感慨。(2)诸葛亮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苟且误国作对比,表达了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3、 小结纵观全诗,首联感叹世事,颔联回顾当

11、年,颈联叹息时光,尾联借古讽今,一“愤”字贯穿始终。这“愤”通过理想与现实,早岁与晚年两组对比表现出来,愤壮志成尘,愤年华已老,最终愤求和派。“愤”中含悲,“愤”中含壮,全诗风格豪放悲壮,不愧为陆游七律中的冠冕之作。扬州慢学案实验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设计者:张龙勇 2014-01-26学习目标:1、 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两大流派。2、 体味整理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重点)3、 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及化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难点)学习过程一、课前导读 1、文题背景扬州慢,词牌名,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扬州自隋朝以来是南北运输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

12、次渡淮,昔日繁华的扬州,已残败不堪,萧条冷落,整理路过此地时,感慨今昔,因制此曲。这里的“扬州慢”既是词牌名,又是词的题目,与词的内容相关,后此词牌只被用作词谱,与词的内容无关。慢,慢词,词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取名,又称长调。 2、整理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2、 字词荠麦( j ) 夜雪初霁( j ) 豆蔻(ku) 弥望(m) 戍角(sh) 怆然(chung) 黍离(sh) 3、 词作赏析(1) 解读小序 “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小序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13、(二)全词赏析解读上阕: 1、开篇称扬州为“名都”“竹西”有“佳处”,目的何在?明确:开篇写扬州城和竹西亭昔日的盛名与繁华,为下文写它们的破败荒凉做铺垫,通过强烈的对比,抒发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里整理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损害,有何好处? 明确:整理不直接写战争,以一句“胡马窥江”将金兵南侵一笔带过,其重点在于描述战后。整理运用拟人手法,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以战后之景衬托战争的残酷和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

14、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3、 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劫后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整理的所见所闻简要分析。明确: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等处可以看出。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荞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风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收束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的词眼。 (二)解读下阕:1、“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明确:因“空”而“惊”,对比昔日的繁华,如今的扬州是何等的凄清荒凉,何等的令人心痛!作用:承上启下,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在两幅对比鲜明的图象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2、 姜夔的扬州慢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这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1)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与现实中的“荠麦青青”相对应,书法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2)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和“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是说杜牧虽然风流俊赏,才情过人,但面对疮痍满目的扬州,也难有风流情怀,从而曲折地表达了整理此刻难言的忧伤;(3)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